“遗产”谁不想要,关键是怎么花——市文广新局“服务中心 文化先行”系列报道之五

来源:温州日报 2016-12-23 00:00:00 发布时间:2020-12-08 浏览量:14

半掩的木门内,一位泥工站在木梯子上忙着砌墙,另一名工人则在下方观察墙面是否垂直,不远处还有一名工人正忙着搬运建材……日前,温州博物馆历史厅改造工程正在抓紧施工,计划下个月完成陈列布展工程并对外开放。

今年,市文广新局圆满完成了文化遗产保护各项既定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配合基本建设开展考古发掘工作,苍南海防城址勘探入选2016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加强市县联动,G20期间,配合全市文物安全交叉检查,确保省级以上文保单位全覆盖,全面实现文物安全。在温州推进“大拆大整”专项行动中,竭尽全力,为保护各级文保单位、历史建筑及三普登录点献计献策,服务中心。

守护文化遗产,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本报记者 华晓露

让历史记忆根植

成功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今年夏天,国务院批复同意将我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批复中指出,温州市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历史街区特色鲜明,传统风貌保持完好,保存有独特的“山水斗城”格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二十多年申名之路,终于交付圆满的答卷。

温州,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2200多年行政建制史。城市建设历经近1700年,至今保留着山水斗城格局、空间形态以及“江、屿、山、河、城”浑然一体的独特历史风貌遗存,是一座具有深厚文化积淀和光荣历史传统的文化名城。在申名中,我市对温州古城历史文化价值与特色的定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独特的山水斗城格局是中国古代堪舆学运用的典范、永嘉学派事功思想为文化基因的创业名城、中国沿海城市陆海交融发展的典型代表。

1991年,温州市被评为浙江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2010年10月重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今年,我市为申名做最后的冲刺,并以申名工作为载体,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保护,进一步彰显温州历史文化特色,促进温州新发展。

华盖山城墙遗址、宝大商行、朱长源钱庄旧址、瓯海公学图书馆旧址、富华染织股份有限公司旧址(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嘉会里巷12号民居、嘉会里巷6号民居、永嘉战时青年服务团旧址等13处旧址的腾空、修缮、整治是历史文化名城创建的一个重要节点,但在推进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难题。除了住户乱搭、乱建破坏原有的历史遗存外,还有旧址的历史遗留产权问题等。市文广新局联合市规划局共同破难攻坚,并对纱帽河、高公桥等29条街巷的建筑立面、广告、雨棚、管线等进行综合整治,推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的顺利进行。

申名成功之后,市文广新局还启动名城后续文物保护工程。重点完成了谯楼城台抢修、卓公亭建设工程。并在“大拆大整”专项行动中加强对文保单位、历史建筑、文保点的保护。

让城市文化鲜活

博物馆建设管理推陈出新

去年12月底,“天下一统——大秦帝国文物特展”巡展走进温州博物馆,宝鸡地区早期出土的秦人文物让市民追溯大秦帝国发展崛起的历史。展览主要由“不循礼制”“开拓进取”“尚武好兵”“霸业初成”组成,涵盖了青铜器、陶器、车马器、高古玉器、金器等175件(组)。其中,展出的春秋秦公镈、春秋秦公钟、战国镶嵌设宴狩猎纹铜壶、秦吕不韦八年戈等均为国宝重器,弥足珍贵。

在持续三个月的展览中,来博物馆观展人数约4万人次,其中还包括不少中小学校团队。“这是一次高规格、高品质的展览。”温州市实验中学学生陈于皓表示,观展不仅是欣赏难得一见的稀世精品,更是通过物件和文字解说完整地了解秦国历史。

事实上,这只是温州博物馆举办的其中一个大展。今年,温州博物馆全年共举办各类展览16个,除“天下一统”外,还引进“石湾是个美陶湾——佛山市博物馆藏石湾陶精品展”“穿越七十万年-世界文化遗产: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文物特展”“德泽生辉——郑振铎捐献故宫文物特展大展”等大展,截至11月底已接待观众65万人次。

温州博物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配合历史厅改陈,今年温州博物馆根据市文广新局对文物征集工作的规范和要求,共征集了160余件文物。完成了14件彩塑和漆器以及19件青铜器的修复验收工作。同时,不断提升温博文化驿站功能,着力打造文化服务品牌。

今年,在市文广局的指导下,我市各地以精品展览服务大众,通过馆际交流、引进输出、联合办展等形式,策划形式多样的陈列展览,全市全年共举办各类展览近80场。此外,今年完成了数学名人馆、东瓯国历史陈列馆等多个专题馆的布展提升工程和夏鼐故居、南戏博物馆等日常维护工程。郑振铎纪念馆陈列布展工程荣获第十届(2015年度)全省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奖、温州夏鼐故居保护利用案例被评为浙江省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优秀案例。

让国家文物留下

廊桥修复与非遗项目结合

日前,国家文物局同意泰顺木拱桥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及其团队作为廊桥修复的重要技术骨干。这种文物修复采用与非遗项目结合的方式,为全国首例。

今年9月,受台风“莫兰蒂”影响,泰顺薛宅桥、文重桥、文兴桥三座廊桥被冲垮。幸运的是,三座廊桥及其构件基本找到,可用于重建。尽管台风已远去,但被洪水冲毁的这三座国宝级古廊桥牵动着温州人的心。

“人类非遗”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的实践活动素来在泰顺民间活跃着。十多年来,培养了“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的国家级传承人1人、省市县级传承人4人,还成立了4支16名民间艺人的造桥团队,廊桥营造桥队伍较为成熟。在廊桥抢救保护中,传承人与传统营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及队伍成为了其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从廊桥木构件的打捞、收集、归位整理工作开始,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便参与其中,为抢救廊桥修复奠定基础。

“文物修缮原本一定要有文物修缮资质的。”市文广新局相关人员表示,木拱桥营造技艺是我市的世界级非遗项目,虽有个国家级的传承人,但不可能有资质。然而向国家、省文物局请示后,最终获批。

根据要求,木拱桥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及团队在廊桥修复过程中,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最小干预等文物保护原则,保护文物及其历史环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严格控制工程范围、规模与工程量,尽量使用原构件,最大限度地保留历史信息,确保文物本体与周边景观风貌相协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