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底线规则”40条规范农村基层组织运行

来源:宁波日报 2016年02月24日 星期三 发布时间:2020-12-08 浏览量:12

本报记者 余建文 通讯员 郑组轩

村级组织运行如何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如何让村干部守纪律、讲规矩?怎样激发基层组织工作主动性,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管住、用好“村官”权力,规范基层组织运行是当前创新推进新农村建设中亟待破解的现实课题。

在试点基础上,镇海区以“内容深化、指标量化、台账简化、监管强化”为原则,把农村多、杂、散的规章制度梳理整合形成“底线规则”40条,去年起在全区全面推行。

通过民主公开、主动问需、规矩约束等措施的实践,“底线规则”40条逐渐“落地生根”,镇海的新“解法”实现以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有效规范农村基层组织权力运作,增强村班子的公信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推动农村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管权 变“集中封闭”为“民主公开”

日前,庄市街道汉塘村召开每月一次的党员大会,到会的党员在写有自己姓名的表格栏贴上一颗“★”。只要一数五角星,到会率一目了然。

村干部说,采用这个方法后,到会率较往年提高了10%。党总支还每月编印一期简报,将村两委会的会议、活动内容,发放通报给因高龄或有病在身而缺席会议的党员,并征求党员和村民代表的意见建议。

“民主公开”管权,是“底线规则”40条的“重头戏”。在每月固定召开的“基层党组织生活日”上,村里除了要通报村里重点项目外,还要研究讨论近段时间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党员知道村里的各类大事,并及时告诉村民,由此拉近干群距离,协助推进各项工作开展。

“开展‘生活日’活动,旨在厘清权力运行的‘底线’,确保村干部用权从‘集中封闭’向‘民主公开’转变,实现农村权力寻租‘零空间’。”镇海区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这样说。如勤勇村仅花两个月时间就顺利完成了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奥秘”就在于密集召开30余次党员和村民代表会议,以厚实的民意基础达成工作目标的一致。

“底线规则”40条还明确要求村级组织每周召开村两委会、每季度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做到集体商量讨论村级事务,杜绝村主要干部搞“一言堂”,从源头上保证“有权不任性”。诸如村庄建设开发、村规民约制定、集体资产处置等6大类涉及村集体和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实行民主决策“六议两公开”。同时,从村民最关心的“三资”管理入手,详细规定集体资金审批、集体资产资源处置、合同管理、工程管理等管理制度,明确村监会职能作用,健全“三务”公开制度,做到逐笔逐项定期公开,有效监督村级组织和村干部管好财、当好家。

蛟川街道清水浦村摸索出“168阳光村务”工作法,规定在村监会全程监督下,对6项村级重大事务按照村党组织提议、村两委会商议等8步议事程序组织实施,推行村务民主管理、阳光决策。

庄市街道光明村创新实施“365村务监督法”,村监会设置财务监督章、公共项目监督章、廉情监督章各3枚,9名村监会成员各持一枚。金额1万元及以上的村财务支出、2万元及以上的工程项目都需要村监会成员集体会审。村民说,一个个章敲下去,敲出的不仅是“规范用权”,还有一份“信任”和责任。

管事 变“坐等上门”为“主动问需”

推行“底线规则”40条,民生服务是“落脚点”。镇海要求村级组织充分依托便民服务大厅,整合各类资源,深化“连心解忧”活动,引导村干部沉下身子、主动问需,并完善全程代理、限时办结等制度,做到“群众动嘴、干部跑腿。”

依托“网格化管理”,全区以每150户左右划分一个网格,要求将每个网格包干到每名村干部,每周至少到网格巡查3次,加强与村民沟通,切实掌握户情、格情、民情,并按照“一村一册、一户一档、一事一表”的要求,建立民情档案,实行动态更新,促使村干部对辖区情况“一口清”,让村民享受到优质便捷的服务。

庄市万市徐村党总支书记李飞雄说,网格化管理能快速了解村民需求,及时处理相对比较简单、急需解决的问题。“很多矛盾在萌芽状态就被解决了,干部威信高了,基层管理水平也得到提升。”

对于困难较大、村组织自身能力范围内无法解决的事情,镇海又配套推出“基层问题月月清零”制度,以各镇(街道)每月召开一次的村(社区)书记例会为主要衔接平台,问题提交后,由镇(街道)按照“六位一体”步骤运行,限时一个月内汇总分解、落实清零,逐一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切实畅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我家附近的农田上‘破烂王’违章搭建,环境脏乱差……”去年夏天,骆驼街道敬德村村民吴洁向前来走访的党总支书记林建民抱怨。劝导无效后,林建民将此问题提交到街道召开的村(社区)书记例会上。之后,街道责成综治办牵头,相关部门提出整改方案,经过联合执法,将“破烂王”成功取缔。

管人 变“自我约束”为“规矩约束”

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是“底线规则”40条的“主抓手”。镇海抓住“以人干事”这一核心要素,通过健全选人、管人、用人机制,激发农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动力和活力。 

推行“全程票决、全程公示、全程记实”的党员发展“培源纳新”制度,并健全不合格党员处置机制,严把党员“进出口关”;同时通过建立请销假、“双述双评”等制度,强化绩效考评和责任追究,加强村干部管理,引入“民意体检”模式,把对村干部的考评权交给村民,实现农村队伍监管“零缝隙”。

针对发展党员要求、民生项目数量等内容,“底线规则”40条规定了46个“硬性指标”,确保规章制度从“雾里看花”向“一目了然”转变。同时,对应设计成28张工作流程图,细化每个流程环节,做到了“工作一张图、五分钟看懂”。 

有规矩才能成方圆。“底线规则”有效规范村级组织权力运行,还激发村干部能干事,干实事、干成事的能量。庄市街道各村全面落实“村干部大厅坐班制”。在勤勇、曙光、汤家等村(社区),村主职干部更是把办公室设在服务大厅里,现场处理各类事务,并且保证周末也有人轮值。“书记坐班,现场办理。村干部在做哪些事,抬头看看大屏幕就知道,这样为民服务的作风,确实好!”勤勇村村民许国安由衷称赞。

蛟川街道清水浦村推行以“亮职责、亮目标、亮实绩、亮满意度”为主题的“四亮服务”工作法,全体村干部必须每月在党员大会或村务公开栏上亮职晒绩,每季度接受党员群众考评、监督。通过管住“程序”、管住“干部”,老百姓的满意度逐步上升,村级项目推进的步伐也更加快了。在过去两年里,该村村级可用收入实现了翻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