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龚红雅 朱军备
这边唱走书,那边演大戏;三村锣鼓响,五村裙袂扬;你泼墨书画,我挥刀雕刻……
正月初七,咸祥镇西宅村“天天演”越剧刚收场,初八当晚,南头村村民出资请来了嵩江越剧团,3天5场开始接上;同一天,里蔡村村民出资,请来民间艺人唱走书,白天晚上连唱20天;正月十三起,由咸祥镇村民出资,请来三门县小百花越剧团,在咸祥庙又要连演5日5夜……
作为“省民间文化之乡”的鄞州区咸祥镇,政府买单“天天演”、村民出资“日夜戏”,节日群众文化生活好不热闹。
“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古镇,文化社团人数多时间长,文化活动数量多质量高,走出了一条政府引导、民间筹资、大众参与的繁荣地方文化的成功之路。”鄞州区文联主席邵斌如是说。
元宵节
戏台20年来余音绕梁
家住咸祥球山村的忻大妈开始念叨了,“农历正月十三,又可到咸祥庙看戏文了”。记者昨日来到咸祥镇,发现咸祥庙大门口小黑板已排出节目单,庙堂内戏班子正在忙着布置戏台背景,明天是元宵前夕的上灯节,下午12点半,喜庆吉祥的越剧《京殿寻子》如期开演。
咸祥庙演戏已成了多年来约定俗成的惯例,也成了当地村民尤其是上了年纪老人对节后文化生活的期盼。
春节过后,村里的工厂陆续开工,外出办企业、做生意的也开始离开家乡,留守家园的村民春耕劳作尚未开始,而享受阖家团聚欢乐后的老人望着子女的离去开始心生落寞,这时候咸祥庙的戏文上场了。每年从正月十三开始,民间文化组织———咸祥庙庙管会会邀请一家剧团来演出,演的多是百姓喜爱的越剧,一演就是几天几夜。
据庙管会负责的周如水老人介绍,这一活动从1995年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从没间断过。演戏需要经费,钱从哪儿来呢?当地办企业、做生意的村民自觉地成了捐助人。你想一人包下来还不行,要出赞助的人多,所以大家都平分,每人一天一夜。今年,在深圳办企业的咸祥村民朱贺君包下了第一场戏,接下来分别是朱英耀、朱汉德、龚良德、忻贤红,每人出资2万元,一共10万元,演5天5夜。
周如水老人说,朱贺君已经出资10多年了,每年包了第一场戏,累计出资已有80多万元。朱汉德也有30多万元。20多年来,咸祥镇的村民主动出资,已邀请了上海、绍兴、宁波、台州等地的多个剧团来咸祥演出,光是节日演出,民间出资就有400多万元。包括每年元宵节、中秋节以及农历十月初,都要请戏班子来,从不间断。每年这个时候也成了咸祥镇百姓欢乐的民间文化节,方圆十几里的村民都不约而同地从各地赶来,甚至有从宁波市区乘公交过来的市民,观众每场有七八百人。
百姓出资
建造民间“文化殿堂”
咸祥是一个依山傍海的千年古镇,也是革命老区,经济并不发达。
但勤劳质朴的咸祥人则有自己的文化信念。20多年前,为纪念咸祥当地百姓心目中的平安动乱、保境安民的唐朝浙东观察史裴肃,纪念兴修水利、率民众修海塘而积劳成疾的清朝鄞县县令杨懿,当地百姓想修建一座庙宇用于瞻仰。但资金缺口很大。在上海从商的乡人沙兆祥得知消息后,率先捐助20万元,此后又陆续出资,共计70多万元,加上当地民众纷纷出钱出力,庙和殿先后修复,成为宁波沿海最大的庙殿。
庙宇建成后,当地百姓开始筹划彰显当地民间特色的大型文化娱乐活动———“八月半渔棉会”。
渔棉会,自清至民国延续了百余年,是大嵩滨海平原一个盛会,每年定于农历八月十五举行。人们为了纪念唐朝的浙东观察使裴肃平乱佑民,清县令杨懿围涂筑堰、改造田地,乡贤朱国选开挖河道之功,祭祀、演戏、赛会,活动持续进行四五天,其中彩船行会场面蔚然壮观,伴随着丝竹民间乐曲,绵延数里。每当庙会民间文艺大巡游,常常是万人空巷,吸引了周边乡镇近数万群众观看。
吹拉弹唱,纱船、抬阁等制作,都由村民参与。每一个纱船、抬阁的制作都需要费工费钱,每村都有的巡游方队,人数多达数十人,这些村民白天务农或企业打工,晚上排练。已兴办多届的“八月半渔棉会”,既是滨海民俗文化的大展示,更是“文化众筹”的结果。
“文化众筹”成了当地民间的一种传统,咸祥镇下属各村也纷纷效仿,民间筹资,建文化活动场所。2012年,西宅村筹建文化礼堂,筹款第一天,不少村民把平日省吃俭用的钱捐了出来,多的出10万元、5万元,少的出300、500元,在外打工的村民也托家人表达心意。仅一周时间,数百位村民凑了73万元。文化礼堂建成后,村民又自发买来桌子凳子和电器等设施;咸一村,4位村干部和6位村民“众筹”购买了一套豪华音响,让村民学跳舞;沙金山上要造文体活动场所,各村村民又几千、几万的把公园雕塑包了下来,而附近的村民出义工,不到一星期把3500块砖头搬到了山上……
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至今,全镇10多个村自发捐款200万元用于公益文化活动。
文化众筹
激活民间文化情怀
嵩江,也称大嵩江,是一条孕育过沙孟海、沙耆、蒋铁峰、马友友等诸多艺术大家的河流,数百年来大嵩江两岸的塘溪、咸祥、瞻岐三镇文脉相承。
在镇文化站同志的陪同下,记者昨日来到咸祥老街,呈现在眼前的“嵩江越剧团”“咸祥民间音乐社”“嵩江书画院”“大松印社”……让人耳目一新,传递着千年古镇浓郁的文化气息。
据介绍,1990年,咸祥、瞻岐和塘溪镇的书画爱好者自发创建了嵩江书社,这是鄞州区成立最早的书画社,初期只有13名成员。后来,由于这些年轻人调离工作等原因,书社一度门庭冷落。为办好书画院,在宁波城区住了30年的朱文初老人把家安在了咸祥,家里布置了书画创作室,辞去企业工作,专心创作,指导会员。前年9月,嵩江书社更名为嵩江书画院,目前会员已有100多人,他们都是“草根”书画家,有农民、木匠、理发师、公交车司机、家庭主妇,也有教师、医生、退休干部,年龄最大的已82岁,最小的只有12岁。
书画交流活动、请专家来指导都所需费用,朱文初自掏腰包,每年总要开支上万元。随着嵩江书画院名气增大,宁波古玩城、婚俗博物馆、天宫庄园等请他们前去书写春联、对联,他们还参加了省第三届视觉艺术创作群体优秀作品展。嵩江书画院已成为鄞州区规模最大的书画院,多名成员还加入了市、省乃至国家级协会。
前不久,通过众筹模式还成立了大松印社。朱建波、朱华存、朱雷明、林东、王军等人将自己收藏的大松石拿出来,布展成一个展临览厅,共有300多方珍贵大松石印,让爱好者参观。
咸祥一带,还流传着许多民间音乐,如唱新闻、马灯调、彩船打击乐,尤其是《卖花絮》《摇船五更调》等传播很广。如何让这些口耳相传的民间音乐得到保留和传承?咸祥镇文化站站长邵鹏翱的做法是把他们组织起来。
去年4月,嵩江民间音乐社在镇文化站与成人学校的共同推动下成立,发动并组织民间的艺人收集流传于民间的口传音乐。同时,聘请我市作曲家吕明先生,对原生态音乐进行加工再创作,然后配音、编排,取名《快乐抲鱼人》。
“象山港边抲鱼人唻,摇船出海抲鱼去啰……鱼虾抲起来,钞票赚进来。钞票赚来做啥西,给阿拉老婆买花线,花线买来做新衣……”
26名平均年龄68.8岁的老人手操二胡、三弦、月琴、笛子、狗叫锣等乐器,甚至将海螺、纱船搬上台,老人们边演奏边吆喝,边唱边跳,质朴率真,令人忍俊不禁。前不久,这个韵味独特的原生态民谣《快乐抲鱼人》节目,在第二届宁波文化艺术闭幕式上亮相,参加省、市“我要上村晚”大赛,获宁波市文化礼堂才艺大赛金奖。
政府引导、民间出资、大众参与,咸祥镇民间文化团队似雨后春笋,呈现出勃勃生机,咸祥也成为省“民间文化之乡”“彩船之乡”。“八月半渔棉会”成为市级“非遗”“省传统节日保护基地”;民间工艺作品《蝶恋梁祝》抬阁摘得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