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徐宏图,温州平阳人。1984年从平阳鳌江一中调入浙江省艺术研究所,从事戏曲志、史、论及宗教、民俗文化方面的研究。先后供职于浙江省艺术研究所、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曾任编委、责任编辑、研究室副主任、高评委成员等职。现任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曾被台湾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聘为研究员,合作完成多项课题。已出版著作近40部(含合著),包括论著及校注本等。
马必胜 采访整理
马必胜:宏图兄,你的学术研究涉及戏曲、道教、民俗三个领域,每个领域均有多部著作问世。今天请你先说说是如何研究戏曲的,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
徐宏图:经验谈不上,只能谈几点粗浅的体会。戏曲研究大致包括志、史、论三个方面。志是基石,史从志生,论从史出,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密不可分。中国戏曲历来无志,1982年才开始编纂《中国戏曲志》,只有少数人有机会参加编写。我有幸自1984年就调入《中国戏曲志·浙江卷》编辑部,因此我的戏曲研究,始于编志,继而写史与立论,经历了志、史、论的全过程。
马必胜:你真有幸,这是千年难遇的好机会!请您谈谈戏曲志、戏曲史、戏曲理论三方面研究的体会,好吗?
徐宏图:好的,那就分以下三个部分内容来谈吧!(以下为徐宏图自述)
十年修志呕心血
我是1984年7月从鳌江一中调入省卷戏曲志编辑部的,至1997年出版《中国戏曲志·浙江卷》,历时14年。全卷分综述、图表、志略、传记四大部类。其中志略又分为剧种、剧目、音乐、表演、舞美等12小类。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工作,一切得从头学起。作为编委与责任编辑,我主要做了以下三项工作:
一是参与全省戏曲大普查,收获巨大。调查的对象达2000余人,收集原始资料5000余万字,图片上万张,还有大量的音响资料。我个人的作用:一是为编委会起草《征集浙江戏曲文史资料启事》并铅印5000份在全省范围内张贴,发挥宣传效果;二是全身心投入发掘工作,并取得成绩。例如1985年春,在新昌胡卜村老艺人胡奇中家中搜集到清代传抄本《目连救母记》及其演出《题纲》,甚有价值。接着,又在绍兴等地发现三种目连戏抄本,其中两种还是明代的传抄本。如今,由于“浙东引水工程”钦寸水库的修建,胡卜村已永沉水底,整村搬迁,收藏者胡奇中去世后,其家属已不知下落,只有这本手抄本还完好保存着,连同后来发现的三种均由我校注出版。这样的手抄本,我共计搜集到两百多本,为后来的编志发挥了作用,受到领导表扬。
二是配合主编拟订条目名称并落实撰稿人。全卷1220个条目,插图613幅,其中彩页16面。条目确定之后,要落实到每一个撰稿人实非易事:一要找到最合适的撰稿人才能保证质量。例如“专著”类的《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六幻西厢》《毛西河论定西厢记》三条,均涉及《西厢记》的版本问题,而当代对此研究最有成就的是上海的蒋星煜,于是由我向蒋先生约稿。又如《宋元戏曲考》等王国维的六种著作,南京的胡忌先生颇有研究,他在《宋金杂剧考》自序中,既肯定其杰出的成就,同时亦指出其偏重于元杂剧、忽略南戏的局限性,观点中肯,于是又由我向胡先生约稿。二是果真找不到撰稿人怎么办?例如“剧种类”的《浙江傩戏》与《浙江目连戏》两条,一时均找不到合适人选,于是编辑部决定由我承担。为了不负众望,我从搜集史料入手,分别编写《浙江傩戏资料汇编》与《浙江省目连戏资料汇编》二书,同时赴绍兴、永康、东阳、磐安等地观看傩戏与目连戏演出,终于完成了任务。
三是负责全卷统稿工作。撰稿人421位,文笔各异,需要统一。先由各部类责编把本部类稿子统一遍,再由我在此基础上统稿全卷。最后这一关,来不得半点马虎。例如“剧种”类中的“宁波昆剧”一条,原稿称“明代情况不明”。其实,据《顾曲杂言》载,万历十年,宁波传奇作家屠隆已命家班演出昆剧《浣纱记》待客。另据《甬上耆旧诗》及《四明谈助》载,鄞县已有余有丁、屠本畯、施翰等家班。据此,我将原稿改为“昆剧在明万历年间已传入宁波,当时皆宗吴门,且以家班为主”。从而弥补原稿的漏洞与不足。
由于劳累过度,我患上“甲状腺亢进”,体重从125斤减至98斤。领导知道后减轻了我的工作量,加上及时治疗,不久即康复。因带病工作,完成任务较好,1988年10月,被文化部评为“先进工作者”,除奖金与证书外,还加了一级工资。
连撰六史熬白头
参加修志并调入省艺研所,是我学术生涯的转折点。其时,全国31个省市相继开编戏曲志,资料互相交流,纷至沓来,一时间,仿佛进入金山银山,珠光翠影,应接不暇,为撰写个人专著作了前期准备。我相继出版以下六种史著:
《浙江戏曲史话》,宁波出版社1999年版。全书力求用生动清丽的语言,以讲故事的形式,描述浙江千年戏曲史。全书共14章,每章标题均用五言上下句开列,例如:“先秦溯渊源,良渚出巫傩”“汉唐尚歌舞,浙江弄参军”“宋人好杂剧,勾栏遍临安”“戏文出温州,宣和已滥觞”等,一目了然,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
《南宋戏曲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南宋是中国戏曲的生成期,我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温州杂剧”,即兴起于这一时期,这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里程碑的意义,凡治戏曲史者,自王国维以降,无不给南宋戏曲以足够的重视。然而,缘于史料文献的匮缺,以南宋断代写戏曲史者,乃未见有人,本书为第一部,谅有开创义。本书获浙江省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南戏遗存考论》,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这是200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成果。是笔者对南戏的诞生地浙江及流布地福建、江西、江苏等十多个省份进行顺藤摸瓜式的田野调查,搜寻南戏在剧种、声腔、剧目、音乐、表演、艺伶等方面遗存的基础上撰写而成,从而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拓展了南戏研究新的空间。本书获浙江省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浙江戏曲史》, 杭州出版社2010年版。本书有两大鲜明特色:一是一改前人只介绍作家作品、把戏曲史当戏曲文学史的写法,本书却着重叙述剧种兴衰、声腔邅变、演员技艺、剧团更迭、艺术成就等,因而突出戏曲本体研究;二是凸现南戏在浙江戏曲史上的地位。南戏诞生温州,盛兴杭州。明末清初盛行的昆曲、高腔,均为南戏的嫡传。清中叶以后,盛行乱弹、滩簧等系统地方戏,仍大量移植或改编自南戏固有剧目,可见,南戏血统一以贯之。
《浙江昆剧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本书的学术贡献:一是首创区域昆剧史之先例,成为我国昆剧史上第一部区域性专著,从而填补这一领域的空白,同时为昆剧研究开辟一条新途径。二是努力突破前人重作家、作品考证,轻场上演出探讨的窠臼,将二者结合起来研究。三是努力突破前人着重案头研究的旧习,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深入各地作细致的调查研究。本书荣获浙江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温州古代戏曲史》,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本书的特色:一是重点突出。温州是南戏的诞生地,人称一部中国戏曲史浙江占一半,原因就在于有温州南戏之故,南戏自然便成了本书的重中之重。二是见解新颖。例如有关南戏的产生期(北宋宣和至南宋初)、成熟期(南宋初至光宗朝)、鼎盛期(光宗朝至元末)、演进期(元末至明中叶)的分法,即为笔者所创。三是史料富赡,其中有不少是作者化了大量心血搜集到的孤本或未公开出版的史料,为将来编一本真实可信的《温州戏曲史料汇编》做准备。
为撰写这五本书,我夜以继日地工作,连大年三十晚上也舍不得休息,为此曾作七律一首,中有“个中苦乐谁知晓,黄卷青灯熬白头”之吟以抒怀。
百篇论文费精神
“论从史出”,我写的100多篇论文都是在足够的史料中产生的,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论戏曲源于宗教仪式的,有《从傩仪、傩舞到傩戏——论傩戏的起源》《从经文、变文到戏文——论目连戏的诞生》等30余篇。其中《内坛法事外台戏——论戏曲与宗教的关系》获第二届中国“海宁杯”王国维戏曲论文奖一等奖。
论南戏遗存的,有《高则诚〈闵子骞单衣记〉遗存考》《南戏〈刘文龙〉遗存考》《南戏〈江天暮雪〉遗存考》《南戏〈祝英台〉遗存考》等40余篇。其中《南戏〈京娘怨〉改本的新发现》收入《中国昆曲年鉴》(2017)。
论昆曲渊源及流派等,有《“昆山腔”源于“吴歌”考》《浙江诸昆补考》《苏昆入浙考》《苏昆入温考》等30多篇。其中《昆曲流向与支派补说》评为“《中国昆曲年鉴》2011年度推荐理论研究文章”并颁发奖状。
曲论新探的,有《〈十五贯〉补证》等50多篇。
上述论文大多是田野调查的成果,例如:为写《浙江的闾山教及有关陈靖姑的信仰与戏曲》一文,1994年正月初三,我从杭州坐了一天的汽车,次日再步行四个小时才到达松阳县周安村,这是由闾山教道士班组成的松阳高腔剧团的所在地。白天,参观该道士班主持“菩萨出巡”仪式,晚上与村民一起观看他们演出的《夫人戏》,这里地处大山深处,没有旅馆,吃住都在艺人家里,因大雪封山,直到初九才下山。为写《东阳的丧葬仪式与仪式剧调查》一稿,曾参加死者陈彩莲的出殡仪式,当晚观看了朱福雨道士班演出的《目连救母》仪式剧并作全程录像。
马必胜:宏图兄,古人云,做学问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你确实做到了。总结你成功的经验,最重要的一条应该是“专心致志”,因而耐得住寂寞,几十年如一日,耕耘不止,硕果累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愿你取得更辉煌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