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航/文 林鸿麟/摄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隐士与名士,本应互相矛盾,因为真正的隐士逃姓埋名,然而悖论却是有的人越隐居越出名。这首名诗的作者、南朝著名隐士陶弘景即是如此。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谥号贞白先生,医药学家,道教思想家,丹阳秣陵(今南京)人。说到他,很多人都会第一时间想到他的外号“山中宰相”。南朝齐梁间,他隐居京城建康(今南京)附近的茅山,梁武帝因其贤明,多次征聘,辞谢不出,朝廷便每有吉凶征讨大事,就派人进山与他商议,书信往来不绝,有时一个月里就好几封,时称“山中宰相”。
就是这位“山中宰相”,两次来温,给温州青山绿水盖上了他的红印章。
据陶弘景从子陶翊《华阳隐居先生本起录》,早在齐永明八年(490),身为朝廷振武将军的陶弘景就往浙江等地寻访隐逸,搜访道书,大半年内遍历名山,到达过安固(瑞安)。永明十年(492),因官任奉朝请,位卑秩低,怏怏不乐的陶弘景脱掉朝服,挂在京城神武门,上表辞官,专心修行。
再据陶弘景为其弟子周子良撰写的《周氏冥通记》与北宋《华阳陶隐居内传》,梁天监七年(508),因茅山离京城太近,陶弘景再次外出漫游至浙江,寻找静修炼丹之地,到了金华长山后,“稍进赤岩,宿瞿溪石室”,梦见有人告诉他,“欲求还丹,三永之间”,细想之下,知道所谓“三永”指永嘉、永宁、永康。
在金华永康,陶弘景“忽值永嘉(郡)人谈述彼山水甚美,复相随度峤,至郡,投永宁(县)令陆襄”,陆襄把陶弘景送到道士的专属居室休憩,当时十二岁的周子良正住在那里,陶弘景结识收为门徒。周子良出生于宁波,母亲徐净光是温州人,十岁时跟随姨妈兼养母徐宝光回温。
今永嘉县最早的人文胜地是“天下第十二福地”大若岩,远在三国吴时,就有王玄真、西归子、朱孺子、傅隐遥在此修道。南朝宋时,又有好道的诗人谢灵运来游览,采集中草药黄精与紫菀,写下《石室山》诗,记入《游名山志》。道教徒陶弘景追随上述诸人,也到了大若岩,炼丹并编撰道教经典、“真人口[~公式~]之诰”的《真诰》,让大若岩获得别名“真诰岩”。
除了炼丹写书,作为医药学家,陶弘景连带关注可作中药药材的当地特产,其《本草经集注》记载“永嘉有寒瓜甚大,今每即取藏,经年食之”。寒瓜是西瓜的古称,原来当时温州已产西瓜,当年收藏,可到明年再吃。
陶弘景还隐居过永嘉青嶂山,山上有大湖,风景秀美,唐代温州刺史张又新写诗描绘为“一派远光澄碧月,万株耸翠猎金飚。陶仙谩学长生术,暑往寒来更寂寥”。元代《茅山志》说他到了青嶂山,“梦佛授记,名胜力菩萨”。当时全国崇佛,风气之下,他也佛道双修,竟然在温州获得证果。青嶂山稻田优良,陶弘景本想长住,不料碰上连年荒芜,又有盗贼抢掠,治安不佳,无奈离去。
但正是亲眼见到温州山水甚美,他才写出那封著名的《答谢中书书》,绮丽描述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谢灵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永嘉瑞安,遗迹多处
名士一光临,遗迹与传闻就随后纷纷出现。元代,著名诗人虞集撰文,若夜晚晴朗,后人有时会望见大若岩发光煜煜,那就是当年丹药的丹光。大若岩下可以容纳上千人的浙南最大石室,因陶弘景命名为陶公洞。无独有偶,今永嘉鹤盛镇梅坦村也有陶公洞,相传也是他修炼处,明代《雁山志》说洞里有二重石室,洞外有石床石屏风,巨木数百株,曾有熊栖憩上面。此外,青嶂山留有炼丹井与石棋枰,在山麓有祭祀他的陶真君祠。
瑞安陶山是“天下第二十八福地”,得名同样因为陶弘景在此结草为庐,采药为百姓治病,遗迹洗药池、药齐顶等。这一带旧称“白云乡”,有一条东西横亘半里的“白云岭”,即典出本文开头他的名诗。北宋温州知州杨蟠写诗《白云岭》说白云有助于修行:“白云出山去,摇曳或西东。人住白云下,安然心已空。”清代有本地诗人董凤翔遗憾自己出生太迟:“岭上犹然传好句,云间何处驻仙踪?”
天下名山僧占多,唐大历年间,唐代宗为陶弘景建陶山精舍,高僧道晤涅槃其中,五代十国期间改名通明寺,不知是否陶弘景字通明的缘故,但可以确定的是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因山名寺”,又改名陶山寺,清光绪年间,陶山籍举人唐黼墀题下著名的楹联“六朝霸业成逝水,千古名山犹姓陶”,正所谓政治赢在一时,文化胜在千秋,而寺院里也有祭祀他的陶隐居丹室,又叫陶隐居祠。
北宋崇宁三年(1104),瑞安知县吕勤(字少逸)闲暇时游历辖区山水,发现陶弘景丹室很受乡民香火祭祀,但是往往伴随着倡优歌舞,供品都是荤膻之物,太娱乐化,太不严肃,下令“易以蒲栗之供”,北宋“元丰太学九先生”之一、温州著名学者周行己为此写了《陶隐居丹室记》,北宋太学生、瑞安人许景亮(“元丰太学九先生”之一许景衡之兄)祭拜后,写诗感叹“石坛移晓月,丹灶覆寒云。瑟瑟松风在,时人自不闻”,诗里的松风指陶弘景平生酷爱松声,居室庭院遍植松树,“每闻其响,便欣然为乐”,可惜他一去,松风也少了知“音”。
更传奇的出自明代笔记小说《高坡异纂》,说元末明初,北宋著名词人潘阆穿越三百多年,得知瑞安有陶弘景丹室,特意南来,在丹室故址旁采药而居,瑞安籍名臣卓敬当时才15岁,一天读书夜归,避雨其宅,潘阆就借牛给卓敬当座驾,谁知卓敬骑到家门,牛化为黑虎咆哮而去,此即后来蒙学书里的典故“卓敬冯虎”。
而陶山的福全山(福泉山)也被方志传为福地,俨然只要他住过的都是福山福地,虽然正统道书里上不了“洞天福地榜”,但此山也有真诰岩,山顶有种玉畦,又名种玉园,长十五丈,因他在此耕种白谷如玉。明代诗人狄俊晚眺吟诗“秋色归仙圃,松声动碧空。农耕青嶂下,僧定白云中”,“仙圃”指的就是种玉畦。
去年,笔者与文友寻访而至,一路但见山顶福泉观供奉着陶府真君塑像,庭院里有陶公亭,门外高坡上有菜园,文友介绍即种玉畦遗址,高坡尽头悬崖曰炼丹崖(炼丹石),下临深谷曰白云谷,所在山峰曰香炉峰,围绕着他做足文章。附近大龙山三台井,世代相传也是他开凿的。
翻翻书,景点名之外,还有乡里名。瑞安旧有山相里,亦来自他“山中宰相”的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