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央视综合频道电视剧《老中医》热播,该剧以民国上海为背景,讲述中医翁泉海倾尽一生致力于中医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故事,展现传统中医文化的魅力与历久弥新的强大生命力。剧中,南京国民政府发布“中医废止案”,翁泉海带领同仁共同抵制,保护中医。而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抵抗中医废止案的活动中,温籍中医也投身参与过。为此,本版借此梳理整合温州中医史料,漫话温州中医的深厚底蕴与历史贡献。
温州中医中药的发端,早在三国东晋时期就有记载。据已故我市中医药学者李珍研究,唐朝《初学记》等文献古籍记载,三国时期朱孺子、王元正等对温州产的中药菊花、枸杞、黄精等的疗效已有记载。相传东晋咸和年间(326—344),著名的医药学家葛洪(字稚川)就来平阳炼丹著书,有丹灶、石床、小岩栖等遗物,《民国平阳县志》记载该县仙坛山“山下有葛溪,溪旁有岩,镌葛稚川题字,山巅有石,足痕深寸许,相传葛洪炼丹处”,“沙冈山,岩上有葛奥泉,方圆二尺,深五六寸,清凉甘美,大旱不竭,相传葛洪所憩,故名”。
南朝宋时期,谢灵运在温任永嘉郡太守,曾游历浙南大地,采集中草药记入其《游名山志》。南朝齐梁时代,著名中医药学者陶弘景来温隐居炼丹,先后隐居永嘉青嶂山、大若岩(陶公洞)、瑞安陶山(福泉山)等地,结草为庐,采药治病,为当地百姓免除疾病的痛苦,后留下药齐顶、洗药池等遗迹(详见本版《白云深处,山中宰相——陶弘景隐居温州》一文)。唐代,相传道士马湘漫游来温,隐居瑞安西岘山下,遇有疾者,当场取草木诊治之,又与其徒炼药于松山。
北宋政和六年(1116),瑞安飞云江两岸已有中药蓬莪术(郁金)栽培,宋《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记载时,就冠以“温州”二字,以示道地药材,如今成为著名的“浙八味”中药材之一,温郁金与雁荡铁皮石斛后成为温州著名药材。北宋时,永嘉籍太学博士李少和辞官回乡,研习岐黄之术,行医治病,声誉颇著,后为中雁荡山开山祖。还有平阳闹村民女朱婵媛,出家遁居南雁荡山石室,常以草药为乡人治病,有“下药立愈”之说,现南雁景区新月岩下,尚有一条小道称“采药径”,她可谓是温州民间最早的医生。
南宋绍兴八年(1138),温州地产药材黄精、石英、杜衡已经有出口外销,至明末清初,温州成为浙南以及闽北三角地区中药材集散地。更是在南宋,温州形成了著名的“永嘉医派”,众多医术高明的医学家活跃于永嘉一带悬壶济世,著书立说,收徒授业,开展学术研究和论争。永嘉医派的创始人陈无择所著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简称《三因方》)奠定了永嘉医派的理论基础,《三因方》也因辨证论治而被后世赞为“文词典雅,理致简核”。当时,与《三因方》齐名的,还有瑞安针灸学家王执中所著的《针灸资生经》。这本始刊于1220年,图文并茂的针灸用书,记载了不少临床有效穴位和针灸疗法,在民间沿用不衰,也是永嘉医派的重要著作之一。
元代出现了卓越法医学家王与(1261—1346),当时浙江诸疑案均赖其处决,其《无冤录》《钦恤集》《刑名通义》等书,为法医学名作。元贞元年(1295),平阳岭门所设官办惠民药局,设官领医,有药房有医生,这是温州历史上最早的官办医院或诊所。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泰顺县百丈徐彬创办的“徐益寿”药店为温州最早的私家中药店。清康熙九年(1670),叶同仁堂在温州创办,雍正年间,又有金源亨药行开设,此后,叶三宝、乾宁斋等十多家药店相继开业,大多经营中药配方,兼营批发,自制丸散,至1949年,温州市区中药行中药店达到133家。
在药业盛行之后,到晚清民国,温州出现中医名家辈出的现象,名医如白鹤洲、池志澂、徐润之、曹子芹、池仲霖、陆建之、李伯琦、方鼎如、郑叔伦、金慎之、白仲英、徐堇侯、南宗景等等,并先后创办了不少中医学校(堂、社),比如光绪十一年(1885),陈虬在瑞安创办利济医学堂,是我国近代最早的一所中医专门学校,提倡“兴医救国”,成为当时浙南医生的摇篮,建国前后许多名老中医均出其门下。
上世纪20年代温州自然灾害频繁,时疫猖獗流行,人民生活贫困,患病无力医疗,当时蔡冠夫、陶履臣、陈子明、汪仲笙等开明人士本着“专以施医施药救济贫病者”的宗旨,在永嘉府城隍巷(即今广场路温州大戏院旧址)发起募办“普安施医施药局”,1924年4月开诊,10年间总计集捐款银元73700余元,1947年集捐法币42578.2176万元,1948年集捐金圆券达79900余元。1955年改为温州中医门诊部,1958年改办为温州市中医院,白仲英任第一任院长。历年来,接受“普安”施医施药的病员高达120多万人次,其规模与事业影响之大,名震江南。
随着医学人才纷纷涌现,医著典籍也洋洋大观,估算大约有350万字,其中有些失佚古籍尚值得钩玄探微,都是温州地区中医药的宝贵文献资源,不少著作在国内外医学史上还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比如晚清永嘉徐定超编的《永嘉先生伤寒论讲义》作为国医馆教材,上世纪80年代台湾曾复印发行。陈虬著《瘟疫霍乱问答》被曹炳章入编《中国医学大成》出版。瑞安陈葆善著《白喉条辨》,建国后人民卫生出版社曾再版3次。民国乐清南宗景编的《中医内科全书》是当时中国医学院教材,250多万字,堪称皇皇巨著。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这些宝贵文献,不但是温州医药学的宝库,同时也是祖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学术流派也特色纷呈,有重“伤寒”或“瘟病”;有主“温热”或“寒凉”;也有“寒凉”与“温热”合参。处方用药,有以重方见胜,有以轻灵为妙。西学东移以后,主张中西汇通者也不少。 傅闻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