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乐燕 通讯员 张天翔
如果说,绿色生态是浙南平阳的那抹底色,那么红色文化就是这片热土的灵魂所在。
1939年,“省一大”在平阳县凤卧镇冠尖半山腰开幕,也开启了一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穿越80年沧桑岁月,在这片被誉为“浙江延安”的土地上,红色火种仍在新的时代闪耀光彩。无数党员干部秉持初心前行,牢记职责使命,将“红都精神”化作干事创业的原动力,在基层筑起一座座坚强堡垒。
坚持发挥红色党建领航的带动力,为用好绿色生态资源注入充足的动力,助推乡村加快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一条平阳的路径图已经跃然纸上,一个全新的“浙南红都”就此诞生。
从精神引领到乡村振兴
今年57岁的周奕荡是当地最早开办“怀溪番鸭”店的农民。1993年,在外做生意亏本的周奕荡回到家,在怀溪乡开了家小食堂,他家的番鸭出名后,当地农民也纷纷效仿跟着开起了番鸭店。怀溪镇目前有14家番鸭店,每年能为村民赚回650万元。在“这只鸭”做大做强的过程中,与村“两委”、镇委镇政府全力支持是分不开。特别是平阳县启动“红色领航”工程后,怀溪镇把做大做强“这只鸭”作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当起了最大的“推销员”。
2018年,平阳在认真调研后,推出“平阳五个鲜”区域公用品牌,这只鸭就是其中一鲜,其他的还包含了“一杯茶(平阳黄汤)、一条鱼(南麂大黄鱼)、一根笋(平阳马蹄笋)、一个蛋(平阳鸽蛋)”等五大特色农产品品牌。目前,年产值近10亿元,并在温州农博会期间正式发布启用,省农博会特专馆展示。正是这一个个特色农产品,实现了农村自我“造血”。
此外,平阳还把“红色领航”引入到脱贫攻坚中,围绕低收入农户倍增计划等工作重心,创新“帮扶八法”,通过创新实施县域内山海协作工程、“飞地抱团”项目、成立县级扶贫资金互助联合会等系列抓手和载体,进一步创新扶持政策和精准扶持力度,让基层党组织发挥引领作用,让乡村老百姓实现致富增收。一季度,全县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同比增长10.3%,低收入农户收入同比增长16.7%。
从生态呵护到人才回归
红色革命精神,不仅在产业上给农村注入了活力,在生态呵护、人才培育等方面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平阳共创成美丽乡村精品线2条、市级美丽乡村标杆乡镇3个、省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84个、市级精品村73个、市级美丽乡村样板村4个、县级精品村创建182个、“月亮工程”村5个。接下来,平阳还将串珠成线,高标准完成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13条以上,实现农村文旅融合发展、乡村环境明显改善等目标。
这一个个如明珠般的美丽乡村建成,与村级组织的战斗力密不可分,比如万全镇水口村,从过去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全县“最脏”养猪村,到现在山清水秀、清新宜人的“最美”村,这种转变,就是由村“两委”班子思想转变开始的,就是通过发挥村级组织的堡垒作用而实现整村华丽蝶变的。
革命精神的引领,还体现在人才回归上。2017年开始,平阳大胆探索“党建+乡贤”模式,以村党组织为核心,引导广大乡贤在营商环境优化、乡村治理、村集体经济发展、移风易俗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全县320个村级组织全部建立了乡村振兴共建机制,9200多名乡贤依照职责权限,共参事议事2300多次、服务3200多次。如著名“红村”凤林村乡贤郑经益,回乡投资5000万元组建浙江红村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以红军文化为主题,与村集体合资成立红军饭店,每年为村集体带来近10万元收入,也解决了村内部分群众的就业问题。
从“我们的家”到基层治理
每个周末,“省一大”会址山脚下的凤林村,都会举办十九大理论宣讲会、国学班、最美任务宣讲会等活动,每次村里的群众都会聚一堂,且村民一次比一次多。
平阳充分利用列入“新时代文明实践全国试点”的契机,大力推进移风易俗等基层治理工作,在村级建立了600多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作为将文明理念导入农村基层的平台。特别是用好已经建成的200多家农村文化礼堂,固定每周日开展“我们的家”等系列活动,现在越来越多的村民走出了寺庙教堂,走进了村民中心和文化礼堂,离开了烟局酒局牌局,参加了志愿服务,农村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这些活动,大多是村“两委”一手操办的,这些阵地上,党员干部就是主力军,移风易俗党员干部是表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化礼堂的负责人、“八大员”大多数都是党员干部,是他们引领了村民向更加文明更加健康的生活状态不断迈进。这其中的佼佼者,有雅山村支部书记、雅山文化礼堂负责人黄兆峰,有被省委书记批示肯定过的显桥文化礼堂负责人王大庆等等,通过组织开展这些活动,让村里的党员更有“主人翁意识”和表率意识,让村级组织更加富有活力和战斗力,让基层治理更具针对性,由此引领村民迈向更加文明、健康的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