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艺
凌晨三点,父亲熟悉的声音把四岁多大的金文平唤醒,他和五个哥哥们一起快速离开床榻,来到家中院子里开始练功。这是一处位于南塘街上的四合院,院子里有五间老屋。几位哥哥偷懒,在老屋前蹲着马步闭着眼睛休息,幼小的金文平却认认真真练习着一招一式……离家不远处,依稀能听到南塘河水轻轻荡漾的声音。
那是1958年,自幼学习南拳让金文平日后受益。在作为虎鹤派南拳第四代传人的父亲指点下,金文平不论寒暑每天练习,把圈、盘、切等经典南拳手法练到醇熟后,他九岁就开始随父在温州各地设坛教授南拳,几十年后成为温州市温州南拳协会主席,除了在温州推广南拳、编著相关书籍、助力南拳进校园之外,也时常参与武术国际交流。
而说到民俗,那是金文平的另一挚爱,滋养了热血男儿细腻温厚的心性。如果说南拳如同胎记,对温州民俗文化的热情则是一种自主选择,几十年来,金文平一直身体力行地搜集和传播温州民俗,为后人留下了一批珍贵的文史资料,被坊间称为“温州民俗活字典”。
近日,笔者走近65岁的金文平,这位在南塘街出生长大的文武双全者回望来路,他说自己感觉很幸福,退休后的他,因为爱好特别多,生命进入一种“非常自由的状态”。
学习功夫让人自信 学习文化改变命运
金文平的父母都是习武之人,后来都以高寿辞世。
“父亲练武打拳多年,有一套强身健体的功夫。”金文平的父亲膝下九个孩子,家中6个男孩3个女孩都是会家子。早些年,每天凌晨3点,全家人都起床,在自家庭院里打出虎虎生威的南拳,那情景他至今难忘。
1986年,国家武术挖掘整理小组专家来温州,把金文平与父亲表演的“两虎斗”与“四门棒”录像存档。同年,全国南拳武术观摩赛在徐州举行,金文平代表温州参赛获得“金狮奖”。
如果一个人自幼习武练功夫,对他的生命和人生会有哪些重要的影响?
对金文平来说,最大的收获是一种对于自身的自信,对于变化的沉稳。学功夫,不仅练身,更是修心的过程。在父亲的教导下,金文平懂得虽然自己懂功夫,但需要懂得谦卑。父亲对弟子和孩子在武德上要求非常严格:学功夫不是为了满足自己争强好胜的欲望,更不是吓唬人来满足你的虚荣心理,习武的同时必须修德,这样才可真正体会到南拳作为中国功夫的文化意义,避免为了追求武术上的造诣而走上歧途。
9岁那年,金文平随父亲到梧田教拳。他作为“领坛”,需要在父亲正式教课前,给学生们先展示教授基本的南拳动作。有一天,他教好了自己的那套动作,走到隔壁大院休息。不想旁边有些人起哄,说,这是拳师的儿子,来和我们这儿的小孩比试比试。金文平记得父亲教训,不去逞强,没想到一个十几岁左右膀大腰圆、个头比金文平高出许多的小子,上来就抓住了他的双手,把他逼到了墙角。到了这个份儿上,金文平只好应对,一招“老虎背猪”,就把那个男孩摔在地上,周围人瞠目,后来这个败下阵来的男孩父亲,拜在金文平父亲门下学习功夫。直到现在,这段往事在金文平心里还是历历在目,他记得那个大男孩被打败后伤心地哭了,而自己回家后也因为和不会功夫的人动手被父亲责骂了一顿。从此他对于功夫的应用更为谨慎,但是看到坏人也不再惊慌。
在英文中,“功夫”常常被用来概括所有的中国武术。但是在中国,“功夫”这个词指的是一切通过艰苦锻炼获得的技巧技能。
说来有趣,需要艰苦练习方能获得的功夫,其中蕴含的专心一致和坚定决心,从另一个层面再次重塑了金文平,让他今后在读书学习传扬民俗文化的路程上更加坚韧更具耐力。
虽为南拳世家,金文平的父亲却非常重视孩子的读书问题。金文平12岁时差点被父亲一棍打死,就跟读书有关。
那一天,上午11点多放学后,正在读小学四年级的金文平被老师留了下来,老师让金文平留下来帮助同学补课,这本是光荣的任务,可在当时的家长们心中,孩子“被留下来”往往意味着没好好念书。等到中午12点多,金文平边唱边跳地跨进家门时,早已埋伏在门口的父亲一棍子就打了过来,幸好金文平躲得快,棍子打在门槛上,门槛立即断为两截,父亲还要打,母亲闻声赶来护住了金文平,才让他有机会为自己解释。
父亲百岁生日时,金文平给他敬酒,重提这件事,老人家一下子就脸红了,不过还是不肯道歉,他坚持的理由是;哪有父亲向儿子道歉的?
过去的事情让它过去,读书的好习惯却延续下来,并帮助金文平改变了命运。
因为十年浩劫,幼时学习好的金文平中断了学业,这成为他一生中最遗憾的事情。但让他深感庆幸的是,读书学习这个爱好,他始终没有抛弃。即便20多岁在南塘街开理发店时,也始终积极读书看报,不仅努力工作成了小有名气的理发师,还经常向报社投稿。
1983年,爱读书学习的金文平迎来了他的人生转折点。那年,南塘街所在的南郊公社公开招聘文化站文化员。
“我报名了,考了写作、乐理、文艺、体育等六门。”让命运转折的那次考试至今难忘,写作考的是:写一篇《你为什么要当文化员》作文。金文平说:“我写得很实,主要强调两点,第一,我从小就热爱文化,也经常参与传播文化活动,有这个机会,我一定要考上。第二,能用我的特长服务我的家乡南郊社区,这是我的梦想,深感荣幸。”考试结束后,文化馆方面让考生们回去找找有什么荣誉可以加分,等到金文平再次来到文化馆面试,馆长一看到他就笑了:“不用找那些了,你已经是第一名了。”
秉持内心梦想 生命之花怒放
得到了自己梦想中的工作,金文平很卖力。
1984年5月上岗后,他马上就在南郊公社办出了全市第一张乡镇级别的油印小报《南风》,这份报纸至今看来仍然充满信息量——既有当地社会新闻,也有好人好事,还专门有金文平设计的地名故事和灯谜竞猜。金文平也因此获评1984年温州市农村文化站先进文化工作者荣誉。
工作两年后,金文平因优秀的表现被选举为副乡长,分管文化。之后金文平一路升迁,调到了仰义乡当党委书记。他在仰义乡办不少实事——移民下山、开发旅游等等,在当地颇有威信,深受村民爱戴,当时每逢周四是他值班的时间,晚上5点到7点他教村民们写书法,7点到9点教村民学武术。
因为长期在农村基层工作的经历,金文平对温州乡土文化民俗的兴趣更加浓厚,他干脆拜我市著名民俗专家叶大兵为师。除了拜名师,广泛阅读书籍之外,他还常常深入温州各地进行田野调查,记录挖掘了一批被世人遗忘的温州民俗。日积月累,他从民俗爱好者成长为了一名温州民俗专家。
众所周知,民俗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和老百姓最为相关的是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而金文平最为擅长的是民俗文化和地名掌故。在鹿城生长、工作多年,在金文平眼中,鹿城每一条河流、每一座桥梁、每一条巷弄、每一座古迹,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他将这些故事熟记于心,成为公认的“民俗活字典”。2012年,温州市民俗学会换届,金文平成为新一届会长。事实上,他对温州民俗的宣传由来已久——从温州电台到温州电视台,再到报社、杂志,凡是有利于温州民俗传扬的,他都不遗余力配合。他曾在温州日报、温州晚报、温州商报、《温州人》杂志开设温州本土文化专栏,在温州电视台电台多个频道担任《百晓讲新闻》《天天讲闲谈》《魅力温州》主持人,成为极具知名度的方言主持人。
回看来路,金文平感谢自己人生三位最重要的老师。功夫老师是父亲、民俗老师是叶大兵、猜灯谜老师是当代谜坛大师级人物柯国臻。
1957年,柯国臻老师在温州市工人文化宫工作,开创“周末灯谜大家猜”活动,吸引了一批灯谜爱好者,金文平就是其中的一位。金文平跟随柯国臻老师学习灯谜之后,更加热衷于举办各类灯谜活动,而且他能够学以致用,运用到工作当中去。多年来,金文平坚持每天学习,每天创作一条灯谜,几十年如一日。在首届海内外灯谜大奖赛上,他获得了“最佳佳谜奖”。(谜面是“打在身上,痛在心里”,打一医学名词,谜底是“外伤,内感”)
如今的金文平生活仍然严谨规律。从二十多岁起,他每天坚持“五个一”。练拳健身一小时,书法一小时,看书一小时,每天写一篇日记,最后是做一条灯谜。坚持“三冷”。冬天洗冷水、吃冷饭、喝冰酒的养生之道,让人大吃一惊。当然,随着年纪渐长,他现在稍微修改了洗澡只用冷水的习惯,“做事情不能硬撑,要顺其自然,学会调节。”笑语盈盈间,那个从南塘街走出的少年,对于人生有了更多的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