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冉梦蝶 卓扬
7月20日,以“立德树人·知行合一”为主题的首届国际研学旅行高峰论坛在我市落幕。本次论坛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以及国内外众多教育、文旅、研学机构齐聚温州,会商研学旅行教育工作,考察纸山文化线、山水诗历史文化线、伯温文化线等温州特色研学旅行产品,为温州全面打造国际化研学旅行城市献言献策。让我们听一听各方观点。
打造高质量研学实践基地
炎炎夏日,走进绿意葱茏的泽雅,访中国造纸术的活化石;去楠溪江畔,听流水潺潺,踏古寻幽,探育才基地,创意寻梦;到文成森呼吸,伯温故里访山间美宿……温州地域文化深厚、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开展研学游得天独厚的条件。除了嘉宾们考察的三条线路外,各地还立足地域特色,打造了一系列以非遗文化、自然资源、温州人精神、红色文化等时代研学旅行主题线路、主题产品。
“温州的研学旅行立志高远、定位准确、发力精准,为我国研学旅行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陶行知教育基金会理事长苏新颖说。2016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11部委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自此“研学旅行”被推上了前台,而温州的研学旅行实践走在全国前列。“研学旅行让我们自觉地挖掘自然、社会、生活、红色等体验教育的资源,让教育充满诗意。”国家开放大学政法学部书记、部长刘惊铎如是说。
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题研究部主任王建认为,接下来,研学旅行需要进一步凝聚社会力量,推动行业共建,打造一批特色主题营地、基地以及线路产品。“我们不仅要推出基地和线路,还要追踪这些基地营地质量怎么样。”教育部装备中心原副主任李玉先说,温州也可以借鉴国内外的先进案例,比如俄罗斯的“海洋”全俄儿童中心。
建立行业标准成业界共识
当前,我国的研学旅行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基层推进当中,尚存在一些模糊的区域以及行业乱象。在本次论坛上,尽快建立行业标准成为研学旅行从业者的共识。浙江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副处长朱国清对研学旅行行业的发展做了深入的剖析。他指出,研学旅行就是要让学生走进没有铃声的社会大课堂,让孩子们见人、见事、见物、见景。而目前,亟须各个部门形成合力,包括教育、文旅、交通、食药监、公安等部门,建立完善的制度及平台,来破解目前研学旅行在基地认证、时间安排、经费保障、安全顾虑等方面的瓶颈。
“我们旅行社也希望教育行业和文旅主管部门能够制定研学旅行供应商的准入体系。”浙江省旅行社协会研(游)学分会常务副会长陈欣安在论坛上呼吁,旅行社有能力成为研学、旅行、接待落地的一个主体单位,但是目前还缺乏可操作的行业标准,让旅行社的服务能匹配到研学教育的要求。
就在今年“两会”前,温州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许瓯撰写了一份《关于将温州打造成为华东地区研学旅行中心的建议》,这次他也来到了论坛现场。“我认为温州研学旅行要先发展、后规范、高质量、接地气。”许瓯说,在研学旅行的发展过程当中,很多问题会自然凸显出来,要善于发现问题,更好地解决问题,打造真正高质量接地气的研学产品。
推动研学旅行国际化进程
“我有几批学生将直接从英国的学校来到温州来做研学,他们对雁荡山、楠溪江很有兴趣。”原香港教育署督学、知名国际教育专家丘日谦介绍,在国际化视野下,温州的研学旅行大有文章可做。但这需要在研学旅行基地、研学宿营地及核心区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就融入国际化考量,比如营地中配备国际通用的插头,或者安排同龄的温州学生用英语带着英国学生参观等等,同时建立起完善的评价体系和反馈机制。
温州肯恩大学人文学院讲师Michael Opper也认为,中外合作研学旅行的可能性是无限的,除了基地建设外,学术单位的在线基础设施也亟须更新完善,让国外的研学者和团队能第一时间获取最新信息,安排好行程。“研学旅行迈向国际化,需要三方面的融合,即中外学生之间的融合、中外师资之间的融合以及研学旅行共性标准的融合。”陈欣安说。
在中国生活了32年的意大利汉学家、温州商学院教授Gabriella Bonino(唐云)在论坛现场作了题为《国际研学旅行的文化坐标》的主旨演讲。她认为,研学旅行正是为了让孩子们接触不同的文化,了解过去和现在,从而成为拥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公民。温州和意大利都有着历史悠久的文化渊源,可以互为研学目的地。温州应该抓住一带一路的机遇,提升传统文化及研学旅行在海外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