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艺 徐诺
行程万里,不忘初心;饮水思源,恒心不移。
80年前的7月21日至30日,遵循党中央的指示,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会(以下简称“省一大”)在平阳胜利召开,完成了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省一大”继承发展了红船精神的实质,指引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着崇高理想和初心,实事求是、服务人民、艰苦奋斗。
作为“省一大”的胜利召开地,多年来,平阳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注重立足革命遗迹创新红色教育、始终情系革命老区助力乡村振兴,带领全县人民一代接着一代干,如今的平阳,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成长为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和最具发展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
以人民为中心
“省一大”依靠平阳党员群众胜利召开
江山多娇,岁月苍茫。
平阳这片土地饱含着革命者的热血,是浙南最早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历史的硝烟早已远去,红色的记忆却历久弥新,峥嵘岁月在平阳留下了许多的感人故事,这其中就包括了“省一大”的胜利召开。
1939年7月21日至30日,“省一大”在平阳凤卧的冠尖与马头岗两个小山村召开,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浙江省党组织召开的唯一一次全省党代表大会,掀开了浙江党史新的一页。在这个火红的七月,步入平阳县凤卧镇,目力所及都是郁郁葱葱的植被,风景优美空气清新。行路所需的道路很便捷,红军桥、吴凤大桥、学校、图书馆、敬老院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老区人民如今的生活环境让人看了感到欣慰。
“省一大”选在平阳召开,有很大的因素是因为平阳有着深厚的革命基础。此前多年时间里,平阳的革命者和人民在为党的事业努力奋斗的过程中,已经战胜了诸多的困难,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使得平阳拥有了稳定的红色基因,而“省一大”的召开以及由此形成的“省一大”精神,无疑则是平阳红色基因中最亮的一笔。
平阳凤卧镇冠尖山上,有一座建于1932年的五开间二层木楼,当地人俗称新楼,屋主是郑永暖。郑永暖读过私塾,思想进步,拥护革命,这座新楼便成为地下党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1939年7月21日,“省一大”就在新楼召开。
“省一大”是在***顽固派坚持反共,在各地疯狂捕杀共产党人的严峻形势下召开的。当时,浙江的大部分地区都已沦陷,共产党在***的统治区工作,***反共派更是多次伺机制造摩擦,因此提高警惕,保证浙江“省一大”会议安全召开格外重要。
大会召开之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刘英,亲自把大会的安全保卫和后勤工作交给了时任平阳县委书记郑海啸负责。在浙南特委的直接领导下,平阳县委认真安排了大会的安全保卫和后勤工作。当地党员、干部和群众,为保证大会顺利召开,在安全保卫和后勤供应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为加强大会保密工作,“省一大”会议从冠尖向马头岗转移时,当地党支部做好沿途养狗农户的思想工作,动员他们把狗关到屋里,以防狗吠惊人。为保障大会代表饮食,平阳县委通过当地党支部组织采购物品,筹办后勤物资供应。凤卧全域300多名共产党员带领1000多名自卫队员和妇女联合会为“省一大”服务,当地党员分头购买粮食、肉类和部分蔬菜,凤卧群众开办的小商店则协助购买南北货和海产品,秘密送到县委机关。当地群众还从自家菜园挖出蔬菜,拿出自家粮食,以慰劳的名义赠送给大会,给会议提供充足的食物保障,这些都促进“省一大”顺利召开。会后,省委和大会代表对后勤安排都感到非常满意。
“中共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加强了浙江党的领导,巩固了党的组织,鼓舞了全省党员干部的斗争热情和信心,使浙江全党空前统一,因而在浙江党的发展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意义。”谈到“省一大”,平阳县委党校副校长吴昌荣认为,这次会议的召开在党史中堪称“丰碑”——面对当时浙江紧张的抗战局势和复杂的社会环境,“省一大”传承“红船精神”,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缜密地分析当时局势,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方针以及正确的战斗任务,会上通过了《关于目前抗战形势与浙江党的任务的决议》《国际国内形势问题》《党的建设问题》等一系列文件,为浙江省进一步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省一大”还专门对发动和联系群众提出意见,通过了《关于农民问题的讨论提纲》《妇女工作问题》等文件,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
以文化为密码
“省一大”精神与温州人精神相融相成
文化引领,精神不灭。
伟大的革命实践,源于伟大的革命精神。
“省一大”召开后,产生了“坚定信念、执政为民、无私奉献、创业创新”的革命精神,这种革命精神的形成,当然不只是产生于几天的会议过程中。而探究“省一大”精神的形成路径,就绕不开温州独特的地域文化,关注、解码这个课题,也成为专家学者至今没有停歇的一个重点。
温州传统文化中的儒文化和永嘉事功精神,为温州人注入了包容、仁义、务实和奉献的基因。文化的传播搭乘合适的媒介,让民众的文化气质更浓郁。据史料记载,平阳县一度书院林立,有昆阳书院、崇正书院、龙湖书院、逢源书院、环青书院、吾南书院、文溪书院、星岩书院、会文书院等,书院的兴办使得诸多平阳民众广受文化熏陶,这样的群众基础成为省一大选址于此不可或缺的因素。“省一大”召开后期更换的会址位于马头岗村,房屋是“一幢九开间的木结构平房。东首阁楼顶上有一小门,可通后山。房屋位置隐蔽,不远处还有一个秘密山洞,可容纳多人。屋主翁吉忠是中共平阳县委、浙南特委的交通员。当他得知“省一大”会议需要房子时,没有二话,马上腾出房子作为大会的会场,并带领马头岗村党员和群众为大会站岗放哨。
平阳很多民众不仅能文,更能武。平阳为南拳之乡,乡人素有习武文化传统。自古以来中国便把崇文尚武、建功立业作为男子学习的重点。这里在历史上是闽浙交通要道所在,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现实需要使得当地民风强悍,被誉为是温州“拳窝”,至今当地民间还流传着“男壮皆练武,村村有拳坛”的民谚。这种氛围的影响使得平阳农民武装众多,很多武装后来成为红军的组成部分。
解码文化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平阳的宗族组织在抗战和革命时期也发挥了很大作用。温州宗族发展历史久远,特殊的地域,使得温州宗族选择聚族而居的生存和发展方式,这样的凝聚力,也促使平阳郑氏宗族成为“省一大”召开的基本保障。“省一大”召开前后,水头区凤卧镇的郑氏族人为革命无私奉献,保障了革命的顺利推进。这其中有为革命东奔西跑的郑海啸,在他的带领下,凤林村很多郑家族人先后入党,为党的革命事业前仆后继。其中有“白皮红心”的保长郑志偶;有组织“锄奸队”的郑竟成;还有扎根群众的郑成贤。除了他们,郑家还有很多的革命英烈如郑学挑、郑经道、郑学钱等等。除却族人的努力,郑氏宗族还为红军教育、学习提供祠堂。因为族人的努力,平阳凤林被选为“省一大”的会址,并且保障了“省一大”的顺利召开,凤林村也被称为是“浙江红色第一村”。
根植在丰厚的文化基础上,“省一大”精神由此诞生,并不断指引着温州人敢拼敢干、开拓进取,创新创业,使得温州成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民营经济的高地以及红色文化的圣地,温州人精神也在这种不断奋斗不断创业的历程中日臻完善。
如今,走进凤林村,满目红色元素。占地面积8864平方米的“省一大”陈列馆,包括主展馆、4D影院、图书馆、老区特色产品展示等相关配套设施,处处昭示着不忘初心的承诺,也见证着改革开放以来平阳乃至整个温州的迅速发展。“每次回来,家乡的变化都能让我眼前一亮”,站在这块祖辈曾经挥洒热血的地方,郑海啸的嫡孙郑海洪由衷感叹。
以红色为基因
抓项目强基础 让“省一大”品牌更响亮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今天,认真重温“省一大”的历史,对于鼓励全省党员和群众砥砺前行意义重大。
在平阳县委党校的干部教育培训课程中,“省一大”会址是必去瞻仰学习的教学点。作为“省一大”召开地,平阳县红色资源丰富,是全国首批经典红色景区和浙江省重点建设的国家级红色旅游研学示范基地。为了从革命峥嵘岁月中汲取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平阳县正在计划通过实施“红色教育+红色旅游”“休闲旅游+红色教育”战略,立志在全国、省市“不忘初心”教育中担当更大作用。依托丰富红色资源优势,目前,平阳已举办五届“重走红军路”活动、党员干部开展红色教育之旅、青少年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活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等等,山门、凤卧已经成为周边县(市、区)乃至全省爱国主义教育的首选地之一。
今年6月,平阳县着手启动红色教育产业链实施规划,确定了努力的目标和方向——立足“省一大”召开地的历史地位,建设全国知名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全省党性教育高地、红色旅游带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地、红山红都教育示范区。
今年起,平阳计划抓住平阳党校迁建契机,强化精品课程、陈列布展、红色文化体验等红色教育精品开发。力争2019年初步形成以平阳党校为核心,“省一大”纪念园、挺进师纪念园等经典红色景点为依托,配套设施有较大改进的红色教育产业链,初步打响平阳红色教育品牌。全县红色教育培训达到15万人次,其中红色经典景区超过12万人次;红色教育带动红色旅游快速发展,红色旅游占全县旅游人数的1/3以上,其中红色经典景区年接待人数达到3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接近2亿元,带动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
为进一步助推革命老区乡村振兴,让“省一大”品牌更加响亮,平阳还建立了乡镇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的三级责任机制,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导入平阳党校(浙江省委党校平阳分校)等重大平台,加速红旅专用通道、美丽河道等基础设施和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使之能较好适应红色旅游快速发展要求。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区则确立了南雁荡山景区综合开发为中心,“浙江红都”红色旅游文化产业区、苏步青故里文化旅游区为重点的“一心、四区、多点”空间发展布局,山门、凤卧据此制定了详细规划和行动计划。
奋进新时代、筑梦新征程。在重温“省一大”历史和精神之际,我们尤当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永葆奋斗精神,永怀赤子之心,矢志不渝造福人民,我们就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的伟大事业必将无往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