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客水丞今安在

来源:温州日报 2019-07-21 00:00:00 发布时间:2020-12-07 浏览量:13

南航

水丞,又叫水盂、水中丞,是古代笔墨纸砚“四宝”之外的文房器具,置于案头,贮水以供研墨,造型圆口鼓腹,平底或有足,早在三国两晋时期就已经流行,当时设计成动物形状,做工精细,小巧玲珑,深受文人喜爱。这其中,就有温州制造的瓯窑水丞。而鲜为人知的是,民国文物专家考据,名流谢灵运就拥有过瓯窑水丞。

王谢世家子弟,出身贵族高门,《宋书》本传描写谢灵运“性奢豪,车服鲜丽,衣裳器物多改旧制,世共宗之”,即喜欢自创各种用品,引领时尚潮流,他又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草书被《书断》列为“妙品”,史载“诗书皆兼独绝,每文竟,手自写之,(宋)文帝称为‘二宝’”,这样一位诗人书法家,追求生活的精致化,自然离不开文房用品。

1947年10月,香港南金学会出版了《南金》创刊号,为高贞白、王季友负责编辑的艺术研究刊物,旨在研究考证中国古文物、古器皿、古字画等,发扬中国传统艺术,探讨古今艺术之源流,报导艺术信息。当期杂志上刊登了一篇潘熙《南朝宋东瓯窑谢客儿水丞》的配图短文。

水丞为俯视图与底部图,来源为“抱残室藏”。可惜因旧杂志摄影技术与印刷质量欠佳,细节不够清晰,但从俯视图上,可见水丞四周有头尾与四肢,背部多纹,当中开一注水小圆口,底部微凹无足,阴刻繁体“客儿”两字,潘熙解说“是器为水丞而似鼍形,身上之雕花及底‘客儿’二字,俱湿泥时所雕”,客儿两字的书法“有草隶意”。

根据现存实物,六朝青瓷水盂有蛙形、龟形、兔形、鱼形等。《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瓷器卷》介绍1986年我市瑞安出土龟形水盂,其腹扁圆,一侧塑一上昂龟首,龟背上有圆柱形盂口,盂口外印锥点纹,四肢藏于腹下,形体生动自然,似静卧的龟。优美典雅的造型显示了西晋制瓷工匠们过人的智慧和才能。温州博物馆编《中国陶瓷·瓯窑》介绍,在后来的科举制度时代,龟蛙形水盂被赋予“独占鳌头”“蟾宫折挂”的寓意,该书还载1974年瑞安莘塍下山根村出土东晋青瓷褐彩蛙形水盂,敛口圆唇,扁鼓腹,假圈足,被瑞安市文物馆收藏。

经查《广东文征续编》卷十三李应伟《广东现代画人传摘录》,抱残室为潘熙之父潘龢之号。潘龢(1873-1929),字致中,一作至中,号至公,又号抱残,清末民初广东著名画家、文物收藏家,广东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人,清诸生,大儒陈澧的再传弟子,一生以画授徒,曾任教于广府中学,精文物鉴别,擅书画,能诗文,并工治印,著有《抱残室诗文集》《抱残室笔记》,与画友黄般若等组织“癸亥合作画社”,后改名为广东国画研究会,为广东最大的美术社团,并担任该会主持。

潘熙得其父家传,继承“抱残室”的名号,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陶瓷研究专家、文物收藏家,《广东现代画人传摘录》评价他“精鉴古器物,名闻于时”。就在《南金》刊登其文之前,1947年1月,潘熙与黄般若、郑德芬发起,在香港举办中国古代文物展览会,展出广东收藏家的文物一千多件,报刊纷纷报道,参观者十分踊跃,被称为香港空前未有之盛会。无疑,这件水丞为其自家藏品。

南朝梁钟嵘《诗品》讲述了谢灵运出生时的感应故事,“初,钱塘杜明师夜梦东南有人来入其馆,是夕即灵运生于会稽。旬日而谢玄亡。其家以子孙难得,送灵运于杜治养之,十五方还都,故名‘客儿’”。由此,谢灵运还独有别称“客儿”“谢客”。南朝宋永初三年(422),谢灵运被贬任永嘉郡太守,居郡城(今温州市区)一年后,辞职回归故乡始宁。是时,温州盛产特色青瓷,因为旧称东瓯,后世以地域称为“瓯窑”。基于以上史实,潘熙鉴定道:“人名地名皆可比证,而是器物釉色制作俱与时代吻合,此种用高度火力烧成品,乃陶变瓷之最初阶段,所谓缥色瓷者,实开瓷器之先河,后之越窑秘色亦沿其制矣。”

然则若属谢灵运的水丞,怎么会流落到遥远的广东去?谢灵运离开温州后,回乡隐居,但仕进之心终究不死,元嘉三年(426)被宋文帝征召为秘书监(国家图书馆馆长),撰写《晋书》。但只是文学侍臣,不满足的谢灵运消极怠工,遭到免官。在老家会稽本郡,他又跟父母官、郡太守孟顗发生矛盾争斗,被调任临川郡内史。在临川,老毛病复发,不理政事,只管游玩,有司再次纠弹,谢灵运头脑发热,冲动之下兴兵拒捕。朝廷震怒,诏令降死一等,徙付广州,自此谢灵运的命运急转而下。拖家带口,被流放到广州的谢灵运,祸不单行,遭到政敌处心积虑的诬告,论罪等同叛逆,元嘉十年(433),文帝下诏在广州行刑弃市,终年49岁。

结合史实猜想一下,这只水丞为谢灵运定制,所以刻上“客儿”,也许他离开温州时随身带走。此后,它一直陪伴主人走完跌宕起伏的人生旅途,从温州、会稽、京城、临川,直至广州。如果推测可以成立,此应为他的文房爱物。而在谢灵运被害之后,遗物散出,历经千年,它辗转被当地藏家潘龢、潘熙父子所收。史载临终时刻,谢灵运悲痛赋诗“恨我君子志,不获岩上泯”,发挥文学想象,他会不会也用这只水丞里的清水研墨濡笔,写就绝命诗呢?

以上自非定论,尚需考虑越窑等其他可能性,且为谢灵运研究、瓯窑研究提供资料,以俟肯否。只是从1947年至今,又过了七十多年,这只古老的水丞芳踪何处,是否还呆在人世的某个角落,静静地等待着慧眼垂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