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潘虹
《枫林古镇研究》首发式近日在永嘉县枫林镇举行,来自省内外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首发式。该书分上编“楠溪望族徐氏”和下编“民国以来的浙南重镇”,共二十五章计百万字的篇幅,详尽阐述了枫林古镇自唐宋以来至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是科学系统研究古镇枫林历史文化的第一部著述,意义深远。
首发式上,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张侃认为:这本书资料丰富完整,结构齐备,是一部厚重的书。温州大学温州学研究所所长洪振宁说:该书对古镇的发展脉络做了较深的梳理,对枫林的家族研究达到了新高度。
《枫林古镇研究》的面世,凝聚着作者徐逸龙半生的心血和努力。徐逸龙是永嘉枫林望族徐氏后人、《永嘉县志》副主编,他童年在三官亭听故事接受村史教育,自1996年开始致力于研究家乡枫林的历史,历经二十五载寒暑,终于向生养自己的家园交出了这份厚重的“家书”。
“促进家乡的旅游开发,是我的出发点和动力”
“下汇源宅院是工商大户徐定椿的住宅,1915年建成。后来,这里是许多革命人士和社会名流的寄住地……”
“这是上汇源宅院,建于晚清,后来由徐定社购置居住,取名汇源堂……”
首发式当天,远道而来的客人们在徐逸龙的“导游”下,走进枫林的老街老宅,倾听着古镇的悠悠往事,在时光遗留的印迹中感受着岁月沧桑。
走过气象高远的徐定超故居,走过院舍严整清朗的下履丰宅院,走过独具特色的学者徐国奎故居学海文河大院,还有圣旨门大院、谦益堂,客人们感叹着古镇悠久的历史,也感叹着徐逸龙二十多年为书写家乡历史而默默承受的艰辛和努力。
“我的家乡美丽却贫穷,我这么多年来致力于挖掘家乡的历史文化,就是为了促进旅游开发,让家乡富裕起来,这是我的出发点和动力。”徐逸龙说,他最早感受到家乡的贫穷,是在自己高中到岩头读书时,那时岩头经济相对发达,他记得父亲经常到岩头买来包心菜的外皮腌制成咸菜,一家人可以吃很久。
后来他进入媒体工作,“我开始思考文化和经济、旅游之间的关系。”徐逸龙说,“那时,著名文史学者胡珠生先生在《温州日报》‘大榕树’副刊上开了个文史专栏,他的文章不仅让我学到了很多地方文史知识,对我的思考也助益良多。”
徐逸龙在枫林出生、长大,“三官亭有小江心的神话、中央街圣旨门洞有徐尹沛尚义的故事、大门台念祖桥有‘定超相’平易近人的故事,都是我小时候地方史启蒙教育的开端。”工作后,他对家乡的了解不断深入,“加上又阅读了很多乡土书籍,知道了楠溪江风景区的保护开发规划,我开始有意探索乡邦文化旅游经济。”
而促使他开启此后二十多年学术研究道路的,是在1996年,“那年8月,我在温州听了温州医学院徐顺平副教授的讲座——温州历史文化与南戏”。讲座后的交谈中,当徐教授得知我和他是永嘉枫林邻村老乡时,便感叹道:枫林昔日人文鼎盛而一直无人全面搜集整理加以研究,实在可惜,希望你在这方面有所作为。“这番话,对徐逸龙触动很大,此后,挖掘枫林历史文化便成了他的爱好。
“搜索史料的触角不断延伸,因此结稿日期一拖再拖”
20世纪末,全国各地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逐渐升温。地处楠溪江中游、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厚人文底蕴的枫林古镇,也于1999年3月启动了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工作。这让已经调查研究了几年枫林历史并略有所成的徐逸龙兴奋不已。他积极参与其中:“当时很多人参加了这项工作,他们的到来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也丰富了我的资料。比如说省文物局专家组前来考察后的座谈会,让我大开眼界,增长了很多文物建筑知识。”次年2月,枫林镇成功入选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行列。2002年8月,枫林镇政府委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鲁晨海副教授制作《枫林古镇保护规划》,徐逸龙则受托撰写了基础的文本材料。“那时我还在《永嘉报》当记者,那年6月,县领导突然给我布置了一个采访题目,就是要了解、归纳出楠溪江古村落的特色。这可难住我了,建筑学方面我可是一点不懂啊!所幸的是,很快,鼎鼎有名的古村落古建筑保护专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陈志华教授就来到我们永嘉。在随同他考察楠溪江古村落的几天里,我聆听他对古村落古建筑的评论和建议,得益匪浅。自此我经常跟陈教授联系,10年后的2012年,陈教授再次亲临楠溪江,也是我全程陪同。”
枫林的名镇申报和保护工作,让千年古镇焕发了勃勃生机,它也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让徐逸龙在文史研究的道路上得以迅速成长。
2004年3月,永嘉县成立了《楠溪江文化丛书》管理出版委员会,徐逸龙被调入丛书编辑部工作。他撰写了5万余字的《枫林古镇研究》雏形,被收入《浙南徐氏志》出版。
在此基础上,徐逸龙不断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会议,通过各种渠道收集鲜为人知的史料,充实书稿,又于两年后拿出了20余万字的《枫林古镇研究》,“这可以说是个征求意见稿。永嘉县、温州市和省里的一批专家老师阅读后,都给出了不少修订意见。比如书中原是以古今贯通的专题体例编排,在征求意见后,改成了现在按时间顺序编排的方式。”
征求意见的同时,徐逸龙仍在寻求更多的史料,“偶尔听乡人闲谈,不经意间翻书,或者一瞥不起眼的板壁,往往有珍贵的史料呈现在眼前。搜索史料的触角不断延伸,扩展到全球范围,因此结稿日期一拖再拖。”徐逸龙说,“特别是2012年,由于《温州通史》编纂工作的启动,一批高校的教授来到温州,我跟着他们跑田野做调查,不仅学到了科学的理论考据方法,还获得了高校数据库的支持,收获特别大。”
“镇志当然是我努力的方向,研究永远在路上”
2008年,《枫林古镇研究》被列入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古镇古村落系列立项课题,2012年被省社科联作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结题;又于2018年被永嘉县政府列入2019年地方志工作重点项目,日前由线装书局出版发行。
“这本书也是许许多多文史界同仁的心血结晶。”徐逸龙满怀感激:这么多年来,自己的生活并不舒坦,多亏了那么多前辈的谆谆教诲和殷殷勉励,也多亏了学界友好的无私帮助和大力扶持,才得以在孤独而艰辛的研究道路上坚持下来。
在新书首发式后的座谈会上,徐逸龙感叹:“研究枫林历史,这在一般人看来应该是专业的工作,在我其实是正常工作之外的业余工作。”虽然他在永嘉县志办已工作多年,但单位里有许多事情要做,这本百万字的《枫林古镇研究》,全部是利用双休日和八小时之外的时间完成的。为此,这么多年来,他几乎没有出远门旅游过。
如今,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枫林古镇研究》终于面世,这是徐逸龙二十多年艰辛求索的一个总结,但不是结束。“还有很多课题值得深入研究,包括一些衍生的研究工作。研究永远在路上!”
当我问他:是不是有写镇志的计划?他毫不犹豫地回答:“镇志当然是我努力的方向。”他还记得,多年前他登门拜访首轮《永嘉县志》编辑何文熙老师,请教民国永嘉县立第六高小校址变迁的情况。卧病在床的何老师在回答了他的问题后,竟然大声批评他:“你不要去钻研这些无聊的问题,你应该去修《枫林镇志》。”“后来,《永嘉县志》副主编张宗钦也经常提议,说枫林作为永嘉第一的古镇,应该修出一部镇志来。但是,编修镇志谈何容易?这是一项贯通古今的大工程,没有一大批热心的专业人士的参与,没有众人齐心数十年的努力,根本不可能成功。所以,我也呼吁更多的同好一起努力。”徐逸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