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山城玉壶如何精琢“国际慢城”

来源:温州日报 2020-07-17 00:00:00 发布时间:2020-12-07 浏览量:12

本报记者 黄荣杰

从文成县城出发,在蜿蜒山路上驱车约半小时,玉壶镇便形象初显。清《玉壶山赋》曾言此地如“壶山韫玉,芝水环珠”。临崖远眺,玉泉溪穿城而过,地势形成如腹大口小的壶,确有珠玉在怀之感。

作为全国著名侨乡,玉壶户籍总人口约5.17万,而侨居海外的华侨则达到了6.8万人,足迹遍布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6年,玉壶镇成功入选“国际慢城”,成为浙江首个“国际慢城”。

近年来,玉壶镇政府通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城镇创建,大力提升人居环境。不仅打造了一批亮点工程,建成了一批景点式村庄,并成功拿下了国家级生态镇、全国文明村镇等多张金名片。如今的玉壶,正如精琢璞玉,旧貌换新颜。

国际慢城

弥漫着咖啡味的慢节奏

车至玉壶镇口,“慢城”的元素已经随处可见。镇口一座宽阔的大桥跨溪而立,桥头的黑色欧式拱门上,“侨韵玉壶·国际慢城”8个大字和橘色的蜗牛标识相映成趣。

走在这座国际慢城的街道上,脚步也会不自觉地慢下来。道旁中西合璧风格的民居和咖啡的醇香,时常会让人有置身欧洲小镇的感觉。

据玉壶镇常务副镇长蔡丽英介绍,在玉壶小小的镇中心,分布着大大小小30余家咖啡厅,咖啡机也几乎成了家家户户的标配。遇上冬日的好天气,人们往往喜欢在暖阳之下,点一杯咖啡惬意地坐一上午。“曾经有人跟我们开玩笑说,在玉壶喝咖啡不用放太多糖,因为这里的慢生活已经足够甜了。”蔡丽英笑言。

在玉壶冰心街的一家酒庄内,归国华侨胡启绍热情地邀请记者品尝咖啡。从2013年出国到现在,胡启绍经常是欧洲中国两地跑,多年的国外生活经验,让他对咖啡和红酒有着独到的眼光。从咖啡杯的温度到意式浓缩的风味再到红酒的品鉴,胡启绍都能侃侃而谈。

“这款LUMACA红酒是我们和意大利PEPICI酒庄联合开发的一款酒。”谈及这款酒,胡启绍颇显自豪,“LUMACA在意大利语中是蜗牛的意思,商标的蜗牛也是由我们自主设计,我们选择开发这款酒,就是希望将玉壶的慢文化和侨文化同时展现出来。”

侨韵悠悠

“土到底、洋到家”的特色文化

在玉壶,还有一个颇有意思的小故事。有一回,意大利移民司的一位官员来此考察。清晨,在一家咖啡馆门口,一位热情好客的当地居民向他递上了一根雪茄,他连连用意大利语表示婉拒,没想到那位老华侨却用意大利语与他交谈起来。

“因为我们这里华侨众多,所以会双语的居民很常见。每年夏天,都会有华侨子女从国外回来参加夏令营。在本地,我们玉壶中心小学的特色班还开设了中文和意大利语双语教育。”蔡丽英介绍道。

身远乎,心存故土。即使身在海外,玉壶镇的华侨对于故乡的情谊从未变淡。在玉壶镇的一些重大项目建设中,处处可见华侨捐赠命名的建筑。玉壶镇中心医院是文成县唯一一家有住院部的乡镇医院,在这里,荷兰楼、巴黎楼等楼宇均由欧洲各地的华侨财团捐赠。

在“侨韵玉壶·国际慢城”建设中,华侨也是助力建设的关键力量。当地利用玉壶侨乡民间资本雄厚的优势,充分发挥镇侨联和商会的纽带作用,结合在外华侨丰富的西餐、红酒、欧品等优势资源,通过搭建产业平台,玉壶投入1000余万元打造慢城商业休闲示范街,19家欧品商户入驻,主营红酒、咖啡和欧品代购;吴垟村的“侨家乐”,主打“洋到底,土到家”的中西结合式餐饮。在产业培育中,侨贸经济焕发全新活力。

诗意故里

幸福感洋溢在“面子”和“里子”

“八山一水一分田”,是玉壶的自然禀赋。它是把玉壶人逼到海外谋生的最初动力,也是玉壶人魂牵梦绕的诗意故里。

让华侨们颇为欣喜的是,这片诗意,从未因为时间的久远而渐渐淡去。从16岁出国起,马龙在意大利侨居了近25年。25年的异乡生活,让他对故乡的眷恋日益深厚。“去年回来很欣喜,玉壶这几年变化不小,但是记忆中的山山水水还是原来的味道。”

事实上,虽然玉壶的生活节奏很慢,但是环境治理的脚步从未放缓。从1992年最早被评为浙江省十大最美乡村以来,玉壶镇的环境综合治理一直走在前列。近年来,玉壶镇高标准开展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围绕“一溪两岸两入口、三街三桥多节点”有序推进,充分融入“侨乡”和“慢城”两大文化元素,兼顾了面子和里子,人们的幸福感也进一步增强。

让幸福感增强的还有玉壶特有的海外版“最多跑一次”。因为海外侨胞众多,玉壶镇在文成县海外服务中心的基础上,设立了“海外服务分中心”,可实现跨境办理政务、公安、司法、不动产登记等40多项涉侨业务,使镇内涉侨部门的资源能够面对面零距离地服务华侨华人。

“以前碰上宅基地审批等大事,还得打个飞的专程回国,现在‘互联网+审批’的平台,把窗口设到海外,我们不用回国就能办理回国定居、使馆认证等事项,大家都说幸福感更高了。”马龙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