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目
抗战时期正是我的青少年时期。我是乐清磐石镇人,初高中都就读于温州中学。
在温州中学读初中时,有几个学期我住校,有几个学期住在我的大姐家。大姐夫戈鲁阳有个妹妹叫戈月婵,早年与马骅等人一起参加新四军,留下大量革命书籍。初三时,我从书柜中取出书,读了斯诺著的《西行漫记》,其中的《一颗红星的成长》对我起了决定性影响,升入高中,接近厉冲芳、徐中武、朱鲁敏、郑克中、董祖椿等人,一拍即合,加入了读书会,学到更多东西。当时我写了好多篇反映旧社会黑暗的短篇小说,如《籴米》《没落》《竞选国大代表》等,发表于《浙瓯日报》副刊上。根据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的观点,我又写了一篇《论文艺的社会任务及其他》,发表于《****》副刊上。
不知是中共地下党支部、学生自治会、高班同学的有意安排,或我真的达到一定水平,我在高一时,参加全校作文比赛,获得文学类第一名。于是,我从高一开始至新中国成立前,1948年、1949年上半年,被地下党支部、学生自治会安排参与办《温中导报》。1948年上半年,徐行为社长,我为编辑。1948年下半年,李国荣为社长,我为总编辑,编辑有黄锡麟、缪裴芙、朱鲁敏。1949年上半年,郑克中为社长,我为总编辑,编辑有朱鲁敏、陈珍平,因此与《温中导报》结有不解之缘,业余时间全部倾注在《温中导报》上,有点废寝忘食,编稿、排印,一次一次地校对,看小样,清大样,及至出版、发行,自己觉得工作极端认真负责。
《温中导报》是地下党支部、学生自治会的喉舌、重要宣传舆论工具,继承了温中革命前辈们的光荣传统。导报社与金陵大学、中央政治大学、北平大学、燕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学生自治会刊物都互相联系,所以外地的学生运动,我们最早最详细知道。我们及时摘要、编辑后,很快在《温中导报》上发表。我这个总编、编辑,写文章言辞尖锐,起标题的用语总带有很大的鼓动性,如“血,……”等,许多标题是我亲笔所写。
1948年上半年,开展“红五月”活动,学生自治会出版以“民无食则反”连环画为主题的“五一”特刊,“五四”文艺晚会、“五卅”大幅纪念画刊、“壁报比赛”、“反美扶日”两天的罢课等都有重点报道,主要是前社长徐行组织,高班同学来稿。
1948年下半年,我上任总编辑,除积极报道学运外,对本校教师**,也出了“号外”,钢板刻下我亲笔所写的笔迹“收拾起你痛苦的呻吟,本校教职员工**”,意思是教师一个月工资,只能买几斗米,无法生活下去,不得已**。编辑朱鲁敏以记者身份采访了教师,发表一篇报道,我们又发表支持教师**的文章,矛头直指***反动派。“号外”发出时,以红笔打上圈圈,重点地方用红墨水画出来,非常醒目。
1949年上半年,正如郑克中所回忆的,我们报道了一篇真实记述反动政府血腥镇压沪杭等地纪念“12.9”学生运动的报道稿,足足登了两个版面。大家读来极有感触,义愤填膺。
由于我们不断报道学运,内容新鲜,思想激进,文字激昂,因此每期《温中导报》一出版,贴在走廊的学生布告栏里,就有一大群人围着观看。我们的导报还分发到温州市各个学校:永中、瓯中、建国高商、乐中、瑞中, 发行面很广,对《浙南周报》起到补充作用。对于发动群众,唤醒广大同学觉醒,推动整个学运的高涨,起着桥梁的作用。
副刊《路亭》这个名字,是从进步报纸、香港《文汇报》副刊《茶亭》而来,由李国荣、我和黄锡麟等商量而定名。在《路亭》里及《路亭》之前,我们介绍了不少进步书籍,如油印时期介绍《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李有才板话》、高尔基《母亲》、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我自己写过一篇《评介〈静静的顿河〉》,同学俞雄写书介《大众哲学》《社会发展史》等。有些文章,如时政、反托的评论文,不少是我与黄锡麟商量着从《浙南周报》上改头换面而来。
油印改铅印是在1948年校庆(10月11日)。铅印第一期为全红色,四开报一张,金嵘轩校长题的字。编辑朱鲁敏写了一篇《涕泪交流话双十》,揭露***反动统治的黑暗,背叛孙中山辛亥革命的原意。我写了一个《编者的话》,介绍改版与希望。俞雄在一期铅印刊物上写了书介《怒吼吧,中国》。我们还发表了葛克俭的木刻《鲁迅》(头像)、木刻漫画《我们要书读》等。
自铅印开始,增加了一个专栏《大家谈》,及时讨论解答一些焦点、敏感问题,对启发同学们的政治觉悟,提高认识,很有帮助。
《导报》还报导与同学们文娱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如高春二演出《“控诉”》,剧本立意很好,事前我在导报报头上予以报道。当时的地下党支部领导、高班同学、学生自治会的领导林治正、陈国钧、王忠眉、何卓烈、姚皓中、林锦润、徐中武、王庚尧等,都很关心《温中导报》,时常来帮忙与指导,都持肯定赞扬与支持态度。
我们还刊登《山那边呀好地方》歌词(“山那边呀好地方,一片稻田黄又黄,你要饭吃得工作呀,没人为你当牛马……”)在《温中导报》上发表,还介绍了一些苏北解放区的文章,对以后党组织动员参军参干,为建立新中国起了一定的配合宣传作用。
1949年5月7日,我这个总编根据社长郑克中及地下党支部领导的意愿写了:
(眉标)歌吧,以你阔大的喉咙!
(主标)人民***进城了
我在报头又写了“***浙南纵队进城纪念”,中间四个大字“人民救星”
本报同仁敬贺
到此,我也离开温中,正式参加革命了。由于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使《温中导报》交出了圆满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