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硐桥到拱瑞山

来源:温州日报 2020-07-12 00:00:00 发布时间:2020-12-07 浏览量:11

王键 文

瑞安市区的丰湖独具一些江南风貌,古时即出名,曾有明林彦诗作《丰湖会饮分得然字》:“载酒游丰水,垂竿拂紫烟。榕阴斜蔽日,波影倒涵天。避饵鱼翻藻,忘机鸥近船。时平无一事,独酌兴悠然。”此诗营造出一幅独酌垂钓的悠闲画面。

多功能的东安硐桥

丰湖上有一座东安硐桥,此桥相传建于宋代,重建于明清,嘉庆《瑞安县志》描述:“东安桥,在永丰街,俗名洞桥,上建广济祖庙。邑之桥,此最壮丽。”硐桥的壮丽表现在何处?桥为单孔石拱,拱成桥洞,形似城门,河底倒拱,还兼具多个功能,最基本的是联通丰湖南北两岸,方便行人来往;然后作为风雨亭使用,名丰湖亭,临水东侧有一排美人靠,方便行人在此歇坐避雨,行人也可倚此观赏美丽河景,附近居民也喜欢在此休憩闲谈。

我不禁想起一帧摄于1988年的照片,内容是黄宗英女士与几位居住丰湖边的古稀老人,坐在丰湖亭美人靠上闲谈家常,背景是长长的丰湖,满头银发身着灰底白格连衣裙的黄宗英女士端庄素雅,几位老人笑容可掬有几分沧桑,画面市井又唯美。著名作家、电影演员黄宗英是地道的瑞安人,是温州著名望族“三孙五黄”中黄绍第的孙女。1988年,黄宗英受上海作协委托回故乡采访一位企业家,打算完成一篇报告文学,便有了这张照片。

硐桥另一个功能是作为百姓的祈福之地,桥上广济庙位于丰湖亭西边,内有戏台、天井、大殿和两侧轩廊,是百姓祭拜广济侯的地方,广济侯也称洞桥爷,在洞桥爷生日那天,信徒聚集,老百姓会来祈愿家人平安、祛除水旱疾疫。

广济侯俗姓林,名三益。生于宋熙宁戊申(1068)五月初四日。传说有一天林三益在丰湖桥亭歇息,突然脸色发红,汗流浃背。路人见了,问他为何如此?林三益说:“我正在海上救护海船,非常吃力。”果然没过几天,有福州的船客到丰湖桥亭来,答谢林三益的救援之恩,人们才知道林三益是神仙。再有一日,林三益对人说:“可到许右丞相阁中,取来团花锦袍、白玉带和皂帽。明日我就要返回神位了。”翌日,他沐浴更衣,仙逝羽化了。人们将这奇异之事报告地方官吏,官府上奏,就立广济庙于硐桥丰湖亭上。

瑞安有一句城关人相当熟悉的俚语:“站硐桥,问硐桥。”硐桥指的是东安硐桥,意思是身在其地,但不知这地方是哪里,还要问别人。

淤土造出了拱瑞山

从硐桥往东湖方向望去,东湖中央的一座小山就是拱瑞山。明朝时,瑞安城内火灾频发,最严重的当属大街(现解放路),大街是瑞安城内最主要的街道,两旁木结构房屋。当时瑞安的护城河包括丰湖、东湖值旱辄涸,缺水,火灾便难以扑灭,每每损失惨重。据嘉庆《瑞安县志》记载,当时有一条东河(应该是东濠河)位于锦湖东面,源出集云山左支。县志里描述道:“先是城北新埭未建,(东河)水由城东径注东湖,城中多火患。明弘治间,邑令高宾筑埭于城北。后废。嘉靖辛卯,城中大火,邑令曹诰复筑,东河水乃合锦湖水入城,火患遂息。后又废。”《瑞安市志·卷七·排水河网》里描述得更加清楚:“明弘治十一年至十六年间(1498~1503),知县高宾,在东濠河偏南处筑苍埭,使北濠河之水不致直泄北门;明嘉靖十年(1531),知县曹诰重筑苍埭,并兴建九里陡门,增加蓄水效能。”

虽然几任县令对河网多有整治,但时建时废。万历年间,瑞城河道仍有大旱,万历三年(1575)春夏出现大旱,万历七年(1579)夏秋亢旱,河腹如平陆。对于河川大旱以及火灾的难治,百姓颇有微词,说城里河道太浅太直,集云山流下的水留不住全直泄出去了,同时还把怨气撒在东安硐桥上,说硐桥的桥洞这么长,像一支吹火棍,太阳由东往西直射进来,那不就是把火引进城吗?而且会越烧越旺。

古代科技落后,百姓较为迷信,从嘉庆《瑞安县志》的几条记载,可看出一些规律:“成化癸卯春正月四日夜,火起东方,延烧两街民居。时东风驱火,疾势如飞,飘忽而至济民桥(今解放中路与邮电路交界),将过河界。众皆徬徨,计无所出,自分一隅已在煨烬中。于是祈神默相,呼声动天地。俄而大风西作,火转而东,众见烟焰中若有人穿赭袍执白旗左挥右指之状。……弘治丁巳,大街两旁民居复火,自宣化坊至济民桥二百余家为之一空,东风猛烈,火燎殿榱者数,四民相率祷于神。”这两条记载虽含传说性质,但有两点可能为真,一火灾是真的,二东风驱火,火势由东往西蔓延是真的。可见明朝时候的火患风向大多由东往西,跟太阳由东往西直射硐桥而过相似,无形中引导了百姓的思维,难怪硐桥在百姓眼中变成吹火棍。

所以,明万历七年(1579)的亢旱,让邑令齐柯下定决心,要整治这些让百姓频频诟病的灾患,他召集父老,商议疏凿河道,父老皆欣喜拥护,遂吩咐诸同僚帮助督促民工疏浚河道,务必开凿得深且宽,民工全都竭力不敢懈怠,欲将原来直泄的河流曲而汇之,将所浚的淤土聚为小山,堵于东湖水之泄处,“北接万松之气,南续隆山之断,引河流而绕之”,然后塞九里陡门,开西垟陡门(即东山上埠安禄陡门),使水东流至小山下转东皋(即东山,土名西埈土)泄于西垟,而北来的水到这里亦分流洄漩,蓄泄兼顾,护隆山而向邑城,小山之面势复回抱瑞城,像嘉宾顾着贤良的主人一样。此小山的四周修筑驳坎,杂以巨石,山上植松桂以荫蔽,四季蓊蓊郁郁。百姓感恩齐县令为民造福的功德,都说将此山命名“齐公山”,但齐柯功不自居,说这山是集百姓之力同筑,是护卫瑞城的,遂命之曰“拱瑞山”。

拱瑞山今犹存,上有文昌阁,它遥对着东安硐桥,护卫瑞安城风调雨顺平安如意。因此,齐柯被后人列祀名宦祠,为瑞城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