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华晓露/文
收藏不是投资,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着迷和执念,沉浸其中,乐趣无穷。无论是否够专业,是否能升值,这些都与收藏无关,其实只是沉迷于此的借口。收藏,藏的是对文化和生活的态度。
鲍海春,乐清蒲岐人,专注收藏二十多年,从字画到资料文书,从瓦当到拓片,从老照片到蓝夹缬,从一些“不起眼”的小物件起步,埋首钻研,藏品渐成规模。在收藏的世界里,他发现历史,找寻心灵的寄托,并发掘出藏品独有的背后故事和艺术价值,分享给更多的人,让历史得以再现,让文化得以传承。
废品站里淘旧书
二十年前,鲍海春是一名媒体从业人员,采访报道中经常需要了解背景资料,所以闲时逛逛书摊,走走妙果寺淘旧物就是他最大的爱好。
2002年,鲍海春逛乐清当地的桃园书店时,遇到了许宗斌老师,他推荐《乐清县志》和《箫台清音》这两本记载乐清人文历史的文史书籍,鲍海春如获至宝。细细研读,书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多数不为人知,深深吸引了他,后来有许多资料运用到报道上来。于是,他多日流连于桃园书店,淘了许多有价值的旧书,开启了收藏文史书籍之路。
开始收藏文史书籍那会儿,乐清没有多少淘书地点,在一次聊谈中无意得知废品收购站有别人扔掉的书籍。鲍海春就去乐清各地废品收购站寻找,找到一本买一本。从此,他有事没事就逛到废品站,卷起袖管,埋着头在堆积如山的书中“捞”书,满头大汗乐此不疲。
“那时候书一块钱一斤,很便宜,有时候一买就是上百斤。”看着那些积压在废品站的旧书,鲍海春常常有种“心痛”的感觉。“很多书籍其实很有价值,有些书籍虽然年代久远但却很新,看得出来书的主人很爱惜。可能是因为主人去世了,后人将之丢弃,可能是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遗失了,最后流到废品站。如果没被人发现买回去珍藏,就变成一堆真正的废纸,消失在世界上了。”
或许是对旧物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珍惜,于是,百姓做年糕用的年糕印,曾流行坊间的蓝夹缬,充满人文气息的字画,独具时代感的地契等物件,都成为鲍海春收藏对象。“这些东西在现代生活中几乎绝迹了,它们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生产、生活方式,记录着历史。”鲍海春说,许多人喜欢收藏名家字画,有人喜欢收藏古董,在他眼里,并不是贵的东西才有收藏价值,那些具有人间烟火气息的历史旧物,也有独特魅力,值得收藏。他认为,自己收藏的是一份“感情”。
“我收藏的很多东西,不管其价值如何,其实都与我们和这个社会和国家的过去有着丰富的联系,通过这些藏品,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个体的历史,还可以读懂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历史。”鲍海春说,到他这里来参观的朋友,可以通过不同的藏品,去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感情世界。
人弃我取,成就规模。如今,鲍海春收藏了8000多条蓝夹缬,3000多个年糕印,10000多张地契文书,3000多张温州老照片,1000多幅字画,1000多张旧奖状、毕业证书和拓片及民国前的宗谱等。
历史信息比品相更重要
在鲍海春看来,有些收藏品如果考虑到它的存世量,觉得价格高或品相不好等因素就无意下手,错过了,往往是一辈子。
“这是我2009年在孔夫子网上拍卖得来的朱镜宙信札,都是民国文书,拍卖5天,价格从几百块涨到几千块,最后一天我正好跟团考察在甘肃六盘山,整整拍了差不多4个小时才竞到手。自此之后,我再也没有在网上看到过朱镜宙其他信札的拍卖信息了。这批信札是朱镜宙在甘肃任职时与商务印书馆编辑的通信,很有价值。”
“这地图是非常罕见的民国仙岩山图。五年前一个嘉兴藏友发微信说在上海花鸟市场淘到两张温州地图,问我感不感兴趣。我一看,是我们的民国雁荡山图和民国仙岩山图,觉得特别珍贵,花了几千块才买到。”
“这本相册是我从妙果寺淘来,收纳了50张1935年拍摄的老照片,显示一群人来温州旅游,去了石门洞、三岩寺、途经瓯江以及坐了清水埠渡江小轮等等,通过这些照片可以看到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老温州风貌,特别珍贵。”
与其说鲍海春爱藏品,不如说他更爱藏品背后的故事或者信息。就拿老照片来说,与很多收藏者的标准不同,他一旦感觉照片上的信息有些价值,不管是原版还是扫描复制后做旧的冒牌货,他都会蹲下来与卖主还价。在他看来,原版,翻拍,电子版,只要画质过得去,印到书上就并没有太大分别。他对于作为信息载体的那张纸并不太在意,更关心照片所定格的历史信息是否珍稀。
“严格来说,我只是过客。有些东西有几百年历史,多少代人从它面前过去,你只是暂时拥有它。”
鲍海春随手指了指身旁的一对糖糕印,“像这个东西,是一个时间的通道,它过去肯定是老百姓家里的东西,某个爷爷或者奶奶用它做过好多糖糕给孙儿吃,孙儿可能吃得满嘴都是,乐开了花。”这也正是收藏所蕴含的魅力,收藏的物品价值不在于它多么值钱,而是其背后传递的历史信息与有温度的记忆。
回报家乡,出版《蒲岐记忆》
二十载收藏,最令鲍海春满意的是,收藏的东西可以加以利用,让更多人了解收藏背后的故事,传承历史。
去年初,作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乐清蒲岐镇打造“菖蒲墩·漫生活乡愁文化记忆街区”项目,对蒲岐全镇范围里的古城门、古城场、古建筑实行“以旧修旧”,将蒲岐打造成兼具历史与时代气息的美丽城镇。古建筑维修需要大量旧瓦当,作为土生土长的蒲岐人,鲍海春拿出1000多个晚清及民国瓦当,给东门李青先生留下来的民国古建筑当装饰,得到了当地人的好评。鲍海春看到自己收来的旧瓦当被利用起来,心里觉得非常有成就感。
现在,鲍海春的藏品分散在乐清的6个仓库和鹿城藤桥的1个仓库,“十多年收藏下来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现在每天只为生计操劳,没有时间去整理。如果哪天能有闲余的时间,我就会开始好好整理。要是能有个大场地,再做本关于藏品的书籍和搞个展览馆就更好了。”一件文书就是一个事件,一张照片就是一个故事。让藏品示人,让藏品背后故事呈现,是鲍海春藏在心底的心愿。他希望通过编书和展示,让更多人看到流淌在历史长河中的故事。几年前,他整理出版了乐清民间文化记忆丛书之《蒲岐记忆》,诉说这座海滨古镇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