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余丹
昨天下午2时30分,温州龙湾国际机场,一架包机徐徐降落,浙江省组建的第二批中国赴意抗疫医疗专家组一行13人平安凯旋。
万里抗疫,为中意两国人民同舟共济、守望相助谱写下生动注脚。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省中医院、省疾控中心和省立同德医院的医疗专家以及国家卫生健康委和浙江省卫生健康委、省侨缘公益互助促进会等工作人员组成的专家团队,用“最美逆行”诠释了“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的朴素心愿。
在意大利的两周时间,跨国战“疫”如何进行?抗击新冠肺炎的“浙版方案”如何向当地输出?我们牵挂的专家队员们,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昨日记者通过电话联系上医疗专家组成员、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防制所副所长凌锋,与他进行一场期待已久的对话。
记者:离开意大利后您和队员们现在状态怎么样?这场万里“逆行”,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吗?
凌锋:当回国的飞机在温州落地时,我们的领队振臂一呼:“总算是回来了!”当时,大家的精神都很振奋。
两周前,从接到赴意执行任务的通知到出发,只有3天时间,我们迅速集结,紧急准备随行携带的由浙江省捐赠、当地急需的医疗救治物品共9吨,奔赴疫情严峻的意大利,我们都知道,这场任务将十分艰难。坦白讲,整个团队都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但结束任务回国时,我们很欣慰地看到,意大利的疫情防控正在往好的方向发展,而且此次我们带去的很多好的经验做法都被当地采纳了,这也说明我们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
这场万里“逆行”,我感觉很难得,也很荣幸。难得的是,我们亲眼见证中国越来越强大,荣幸的是能够亲历把我们国家的医疗卫生经验带到发达国家。就我个人来说,这是我第三次参与国家组建的赴外医疗专家团,之前去过菲律宾和非洲。这次一开始,我也申请报名去支援武汉,但当时由于省内疫情防控也处于关键阶段,根据要求留守战“疫”。听到浙江省组建中国赴意抗疫医疗专家组的消息时,我就已经有了心理准备,接到任务后第一时间就着手出发事宜。
此次圆满完成任务归来,可以说,我们不辱使命吧。
记者:肩负着国家的重任与使命,从3月18日启程赴意大利后,专家组如何进行这场跨国战“疫”?
凌锋:我们出发前就明确了此行的两项任务:一是给意大利带去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的救治经验、治疗方法和当地紧缺的物资;二是给当地的华侨华人提供防疫相关服务。
在意期间,我们深入到疫情最严重的米兰地区,主要开展了三块工作,首先是公共卫生,先后5次与意大利伦巴第大区政府及多家医疗机构座谈并深入交流,详细介绍浙江在抗击疫情中早期的流行病学调查如何开展、对密切接触者及疑似病例的管控以及后续分区分级进行复工复产的做法经验。同时,我们为当地的华侨华人提供科普教育和解疑释惑,如个人防护、居家隔离、症状咨询等。我们还把带去的宝贵物资捐给当地定点医院,给当地华人送去口罩、中药等,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物资紧缺问题。
朝着战“疫”的大方向,我们毫无保留地将疫情防控、临床救治等多方面的经验分享给意大利医疗专家,我们带去的由浙大附一院抗疫一线医务人员编写的《新冠肺炎防治手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临床经验》,发布了意大利语版本,受到了意方专家的欢迎。在中央广电总台和当地华侨华人的支持下,我们还建立了信息化平台,开展五场视频直播,为近5万人提供知识宣教和咨询服务。
我感受到意大利的变化也很大,从一开始街上人流密集,人们基本不戴口罩,到后来出台了管控措施、加强医护人员防护,这些也都吸纳了中国经验。
记者:在意大利期间有什么难忘的故事吗?
凌锋:我们出发前,当地就有华侨联系我们,当时这名华侨的丈夫已经感染了新冠肺炎,病情很重,上了呼吸机在重症监护室治疗。而她本人也出现轻微症状居家隔离。对于她的家庭来说,当下要怎么办,她很焦虑。我们了解情况后,立即为其建立了微信群,由群里医疗专家一对一提供咨询服务,同时进行心理安抚,密切跟踪她和丈夫的健康情况。现在,她的丈夫已经转入到普通病房,她也解除了隔离。
在意期间,像这样专门为华侨华人建立的微信群,大概有几十个,只要他们有需要,我们就提供尽可能的帮助,彼此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为了不惊动他们,我们回国时选择悄悄离开,他们得知消息后,不断向我们队员发来微信表示感谢,不少人也表示希望我们多留一段时间的愿望,这让我们感觉温暖。
记者:回国后后续还会有哪些工作继续进行?
凌锋:离开意大利前,我们完成了3份报告,其中两份都提供给了意大利,一份是为意大利政府制定抗疫政策提供参考,一份建议意大利民众应该如何科学防疫。现在,我们虽然回国了,但是双方的沟通还是会继续,与当地华侨华人建立的微信群数量还在持续增加,开设的网上诊疗室也会继续为他们提供服务。
在接下来的集中观察隔离期间,我们也将对此次协助意大利抗疫工作进行进一步梳理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