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要这么干!

来源:温州日报 2020-06-28 00:00:00 发布时间:2020-12-07 浏览量:14

本报记者 庄越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

今日,我市召开全市民政会议,会前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我市新时代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目标:对标浙江打造“重要窗口”和全国民政标杆区的新目标新定位,以民生保障、养老服务、基层治理、现代慈善、移风易俗、数字民政等六大体系建设为主攻点,推进温州民政工作持续走在全省前列,助力打造暖心之城、颐养之城、和谐之城、大爱之城、文明之城、智助之城。

迈入新时代,如何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分、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围绕《意见》亮点,记者请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进行解读。

瞄准民生热点 关怀更加温暖

“百姓关注的民生热点,就是民政工作的重点。”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意见》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补齐养老服务、儿童福利、特殊群体关爱等服务中的短板。

据2019年数据统计,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156.2万人,占户籍人口总数18.7%。《意见》提出,到2022年,县(市、区)200张床位以上公办护理型养老机构实现全覆盖,护理型床位数占机构床位的55%以上,乡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此外,市政府还出台了《温州市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了进一步部署。

《意见》明确,新建住宅小区按每百户不少于30平方米建筑面积标准配建居家养老服务用房,单处不少于建筑面积300平方米集中布置,配建的养老服务设施用房可单独设置或纳入社区服务综合体;大力推进居家社区康养工作,打造居家养老服务15分钟服务圈,探索形成机构、社区、家庭有机衔接,医康护养融为一体的便利化、精准化康养服务体系;建立政府、社会、个人合理分担的康养服务保障政策。到2022年,建成20个康养联合体,完成敬老院、村级老人公寓改造提升工作。

针对支出型贫困的救助短板问题,出台救助个案“一事一议”、社会力量参与等多项政策举措,提高政府救助覆盖面。《意见》提出,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社会救助工作机制,统筹推进低保、特困、受灾、医疗、教育、住房、就业、临时救助等8项基本救助;开展省级困难群众主动发现机制试点,推动“爱心驿站”“救急难”基金等现有基层救助平台提质拓面,探索建立“真爱到家”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落实困难家庭重病患者、重度残疾人及三四级精神、智力残疾人单独列户纳入低保规定,实施低保及低保边缘家庭一年渐退期制度。到2022年,全市平均最低生活保障年标准达到10500元以上,全面实现社会救助城乡统筹。

针对残疾人和儿童福利机构不足的短板,《意见》明确了县(市、区)全覆盖的目标任务要求,到2022年底,每个县(市、区)建有至少1个儿童福利实体机构,乡镇(街道)及留守和困境儿童较多的村(社区)设立儿童之家,配齐乡镇(街道)儿童督导员和村(社区)儿童主任;全市人口相对集聚的1万人以上的乡镇(街道)建有1家规范化“残疾人之家”。

依托智慧民政 服务更加给力

在此次出台《意见》的26项政策措施中,“智慧民政”贯穿始终。“依托大数据应用,到2022年实现民政主责主业全面数字化、完全网络化和基本智能化。”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为确保“应保尽保、一个不漏”,《意见》明确构建“智慧救助”体系,实现困难群众家庭经济状况“一键核对”,不仅提升社会救助高效性、精准性,而且在社会救助中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困难群众少跑路”。

《意见》明确,构建“智慧养老”平台,实现养老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将与“浙里养”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互联互通,建立全市统一的医养结合一体化服务系统,打造“没有围墙的智能养老院”,鼓励养老服务机构推广使用智能适老化产品,实现养老服务的精细化和精准度。

《意见》明确,构建“智慧事务”平台,实现婚姻登记智慧化服务集成。内地居民婚姻登记,不一定要回到户籍所在地办理,可以省内通办。推进结婚生育户口“一件事”联办,内地居民在办理结婚登记后,可同步办理生育登记、户口迁移及户籍变更。此外,建立标准地名(门牌地址)时空数据库,实现全市基础位置信息协同管理、动态更新。

值得期待的是,未来只需用手机扫一扫,就能便捷办理多项民政业务。《意见》提出,将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创新服务形式,实现民政服务业务“码上办”。将全面贯通社会组织“码上通办”、身后事“码上联办”等11个条线“码上办”服务。

加强制度创新 改革更加深化

“新时代的民政工作,我们将改革创新的精神贯穿到《意见》各个方面,及时总结提炼基层实践经验,将好的做法上升到制度层面。”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如困难群众主动发现机制、康养试点模式、移风易俗殡葬改革等政策举措,在全省层面具有首创性。特别是,《意见》将目标瞄准生态殡葬改革的堵点、慈善事业发展的难点,基层治理能力的热点,从制度和政策供给角度予以重点突破,争取在全省乃至全国相关改革中做先行探路者。

我市婚丧移风易俗工作全国领先,改革创新经验入选中组部编选的《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意见》明确,将大力推行节地生态安葬,新建公墓实行骨灰楼(堂、塔)等节地生态安葬;进一步推进丧事简办、集中办丧。到2022年,全市节地生态安葬率达到70%以上;每个乡镇(街道)建有节地生态安葬点,全市行政村生态安葬覆盖率100%。推进婚俗改革,注重婚姻家庭辅导服务。

针对创新现代慈善,《意见》也指明了方向,推进集孵化培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慈善基地建设;搭建慈善信息平台和项目库,引导慈善力量参与行业扶贫、专项扶贫、产业扶贫,打造一批具有品牌特色的慈善组织和项目。

为解决当前基层治理难点,推进村社融合发展,《意见》结合实际,探索“多元参与、议行分设”治理模式,推进社会组织、物业企业、业主委员会、乡贤等社会力量协同联动,打造具有温州特色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开展未来社区建设,优化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布局和功能设置,打造区域特色的“社区客厅”;探索龙港市撤镇设市后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为全国基层管理体制改革提供实践经验。全面落实乡镇(街道)配备3名左右民政经办服务人员;建立完善“社工+志愿者”联动机制。到2022年,每万人拥有登记和备案社会组织达到40个;持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达1.8万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