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中
如何助企复工复产,应对外部市场法律风险,在服务民企的大潮中,市律师协会如何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提供更完善的服务?日前,市律师协会会长叶连友就如何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接受本报专访。
服务组合拳 助企复工复产
记者:随着企业陆续复工复产,如何化解疫情带来的涉法难题,为复工复产保驾护航,市律协有哪些举措?
叶连友:立足复工复产法律需求,律师行业利用自身专业优势,成立不同的法律顾问组和律师服务团,全方面助企复工复产。
“点”上聚焦,建立“律企”在线协同法律服务机制,引导律师事务所建立网络服务平台,通过线上零接触、零成本对接为企业提供高质量法律服务;开展“法治体检”。引导律师通过电话访谈、网络会见、上门走访与企业“面对面”会诊,全方面了解、满足企业复工复产法律服务需求,整理发布企业复工指引。截至目前,全市律师为1192家企业开展法治体检,发布法律解析、法律问题指引1233条,开展各类法治宣传、政策解读1284次。
“线”上聚力,开通企业复工法律服务直通车,截至目前全市共组建法律服务团55个,招募法律服务志愿者916人;提供法律咨询3948次。“面”上聚心,全力为企业复工复产赋能增效,支持鼓励律师参与“加油温商——世界温州人助企关爱行动”,围绕温州惠企“28条”、稳企“32条”实施细则,结合税收优惠、社保缓交、交通补贴、租金减免等法律问题进行分析解答,截至目前共提出企业风险防控意见2335条,解答法律问题5467次,帮助化解矛盾纠纷301起。
未雨绸缪早应对 重视三大风险
记者:企业在复工复产中,主要暴露出哪些法律问题,越来越多的企业反思与改进包括用工模式、应对外部市场法律风险等问题,对此有什么好的建议?
叶连友:疫情期间企业所遇到的法律问题来看,大部分集中在企业用工和合同履行等方面,暴露出当前企业经营中普遍存在流动资金短缺;用工管理不规范;各类合同约定不明确等不规范行为。
近期因新冠疫情影响,我市外贸生产企业和外贸公司(非生产型企业)遭遇国外买方取消订单情况比较普遍,造成较大损失,究其原因就是企业没有签订合同或合同约定不明确导致。建议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稳步经营保证现金流,谨慎使用金融杠杆,不过于激进,在有盈利时不盲目扩大投资。适当预留部分备用金用于抵御风险,或者由商会、保险公司等每年收取一定比例的风险储备金,确保企业在发生不可抗力等无法正常经营的情况下仍然有能力维持企业正常运转,平稳度过空窗期。
建议企业在劳动用工方面能够加强管理,在逐步降低流动人员性上做功夫。同时企业应当逐步向自动化、现代化企业转型,“机器换人”降低人工劳动成本。
强化法律供给 保驾数字经济
记者:在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浪潮中,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也由此产生不少新的法律问题,如何完善法律服务供给,为经济转型升级保驾护航?
叶连友:近年来,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数据产权归属、数据存储和交易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等相关法律风险日益凸显,市律协成立互联网专业委员会,专门研究数字经济有关法律服务。下一步,针对数字经济法律服务供给,采取以下措施:为数字经济法律和政策的完善,提供法律意见和建议,使数字经济发展有法可依。现有法律制度已经难以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需要,亟须加快制定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法律法规规章,加快对信息保护和数据利用的立法监管,形成合法边界。
深入数字经济相关企业,为企业从事数据制作、存储、传输、交易等环节涉及的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问题提供法律服务,使企业合法合规运营,减少和避免相关法律风险。
通过跨界合作,组建法律、经济、技术共同体,提升律师在数字经济、平台经济与智能经济共同演进时代的服务能力。
创新涉外服务 让企业走出去
记者:企业在走出去的同时,遇到越来越多的跨国纠纷,涉外法律人才培养成为当务之急,市律协在培养涉外法律人才中有何举措和计划?
叶连友:近年来,市律协加大涉外律师人才培养力度,加快发展涉外法律服务工作,先后成立温州市“一带一路”法律服务团、涉中美贸易企业法律服务团,助力提升我市外向型企业的应对能力;组织律师参与“一带一路”温商国际仲裁院工作,组建温州市涉外律师人才库,逐步培养一批在业务领域、服务能力方面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涉外法律服务人才。
针对当前疫情发展形势,我市筹备成立为侨(海外温商)涉外法律服务团,帮助广大海外华侨(温商)减少损失、化解纠纷、维护合法权益,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推进律师涉外远程服务平台建设,开发涉外远程视频服务软件,探索开展远程法律咨询、政策解读、事务委托、商务协助、律师调解等在线服务。
今年,市律协将会继续加强涉外律师人才的培育,进一步拓宽对外交流合作面,为企业提供多样化跨境法律服务,探索建立温州律师海外联系点,深入开展远程海外视频法律服务,拓展涉外法律服务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