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深化“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四力”意识,中宣部和中央网信办组织开展了“精神的力量 初心在身边”大型蹲点采访活动。
采访组将深入浙南“红都”平阳县。平阳是中共浙江省第一次党代会会址,是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与浙江省委的活动中心。在经历烽火岁月之后的今天,平阳不仅秉持了坚定信念、不畏艰险、艰苦创业、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红都精神”,还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将这种精神转化成一股持久向上的力量,在新的时代闪耀光芒。正是在这股力量引领下,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百姓生活水平变得富足安康。
从今天开始,本报推出系列“一”字报道,通过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小事”,以点概面,反映这个时代转变的节奏,比如当地“淘宝村”“淘宝镇”建设;以服务山区老区群众基本生活、解决百姓吃穿住行“最后一公里”方面的做法,见微知著,彰显这个时代对精神的传承。
敬请垂注!
本报记者 李艺 实习生 张子政
低收入农户叶红今年65岁了,住在有着平阳“青藏高原”之称的腾蛟镇龙尾社区河山平溪村。这几年,叶红的心情因为养鸡像坐了“过山车”:2015年,养3000只鸡,因不能及时卖掉负债几万元,痛苦;2017年底,重新养80只鸡,一年内全部卖掉净赚4000多元,有点难以置信;今年初,叶红家再次养80只鸡,如今一切顺风顺水,她对今年底的收入很有信心。
让叶红赚到钱的鸡,来自当地“壹只土鸡” 精准扶贫项目——为带动低收入农户增收,通过五议两公开,河山平溪村决定由村委会主任廖文彦牵头,注册成立浙江农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壹只土鸡”项目具体运营。该项目通过免费定量向低收入农户发放50只到80只鸡苗、统一签订寄养协议、全程提供技术指导和销售的“公司+人工智能+农户”模式,先是有效帮助包括河山平溪村在内的龙尾社区11个行政村200多家低收入农户实现增收。在此成功基础上,经平阳县扶贫办指导,目前,“壹只土鸡” 精准扶贫项目已经拓展至该县另外四个乡镇的400多家低收入农户。
“党建联盟”催生“壹只土鸡”
“我们村现在有70多个常住人口,年纪都在60岁以上,很多人曾经很长时间里是零收入,依靠子女和政府补贴过日子。”昨天,河山平溪村原村委会主任廖观喜和记者说起“壹只土鸡”项目的运作,认为“有很明显的扶贫效果,精准到户”。
作为一个为村里服务多年的老党员,廖观喜对于自己的“接班人”廖文彦挺满意。这个今年36岁的年轻党员,是他在2017年初村里换届之际,向村民推荐的。当年,廖文彦被高票推选为村委会主任,这也在廖观喜意料之中,“我年龄大了,必须找有能力的年轻人来为村民办事。”廖观喜发现,事业小成的廖文彦回村时,常常给村里困难户送油送米,这让他觉得这个年轻人心里有爱,而这是扶贫的必须。
事实也证明廖观喜眼光不错。
廖文彦当选河山平溪村村委会主任后,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为村集体和农户增收。在上级党组织指导下,廖文彦说服龙尾社区各村党支部,积极探索建立“党建联盟”机制,于2017年下半年组建平阳县铭达劳务有限公司,11个村都成了公司股东,通过运作治理青山白化、公路养护、道路修补、养老服务等多个项目,每个村都得到了分红。
既然“党建联盟”可以催生劳务公司增进村集体收入,那么,是不是也可以催生一个专门帮助低收入农户增收的公司呢?
有了这个想法后,廖文彦于2017年自费购买了3万只鸡苗,通过龙尾社区“党建联盟”找准11个村的低收入农户,廖文彦上门向每户免费赠送50只到80只鸡苗,承诺一年后包回收,浙江农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应运组建,“壹只土鸡”精准扶贫项目由此诞生。
“智能溯源”让消费者更爱买单
最近几周,住在北京的刘女士每天都会给自己煮一个来自平阳山区的土鸡蛋。
刘女士通过微信公众号关注了浙江农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的“壹只土鸡”商场,她在网络平台上了解了农户养土鸡的环境和方法后,买了30个鸡蛋,每一个蛋壳上,都有数字编码,这就是“壹只土鸡”鸡蛋追溯制度的“身份证”。
“身份证”的精准,不仅是对农户的一种督促和有效管理,也让消费者吃得放心。“壹只土鸡”公众号商场上线以来,月平均卖出2万多个鸡蛋、近4000只土鸡,和鸡蛋一样,每只鸡佩戴标有各自身份编码的脚环,可以直接溯源到户。
记者在叶红的院子里看到,她今年养的几十只鸡就在院子旁边的山上跑,身形矫健,羽毛亮泽。叶红用玉米和自己在山上种的蔬菜喂鸡,需要喂食的时候,她拿起口哨吹一声,鸡群就会跑回来。
这样的养鸡实况场景,今年也即将在“壹只土鸡”公众号商场上线。“如果养殖过于密集,动物就容易生病,这样的动物产品会威胁到人的健康,所以现在原生态的土鸡和土鸡蛋在城镇很有销售市场。”廖文彦介绍,目前,“壹只土鸡”项目尝试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养卖,在一些精准扶贫的农户养鸡场周边,拉网线装监控,让消费者随时查看鸡的生活场景。未来,消费者买鸡和鸡蛋时,只要扫码就能获取生长信息、健康指数等。
“壹只土鸡”搭上互联网快车后,廖文彦发现客户正在迅速拓展到自己想象不到的地区,比如北京、山东等地。“以后可能还有港澳台地区的客户来买鸡和鸡蛋,我们要做好准备。”虽然对互联网的力量有所了解,但查看着商城后台客户数据库,廖文彦多少还是感到意外,当然更多还是惊喜。
避免“盲目扩规”力求稳定增收
“壹只土鸡”精准扶贫项目自运作以来,已经先行帮助平阳县腾蛟镇龙尾社区11个行政村200多家低收入农户实现增收——每只8个月大以上的土鸡价格在138元到168元之间,每个鸡蛋售价约2.3元,每户人家养50到80只鸡,每年平均增加纯收入4000元。
在此成功经验之上,经平阳县扶贫办指导,“壹只土鸡”今年拓展至腾蛟镇之外的另外四个乡镇——麻布镇、山门镇、闹村乡、水头镇。由这四个乡镇各村党支部负责选准低收入农户,然后依托各地山林资源,分片区实施“壹只土鸡”项目。
面对供销两旺,廖文彦告诉记者,暂时不扩大规模,至少今年不考虑。“我们做这个项目的初衷,是帮助低收入农户增收。如果想稳定,就要考虑总量控制。”廖文彦担忧的是,一旦“盲目扩规”带来供过于求,那么所有参与项目的人反而难以增收:“对公司来说,运作项目的‘产供销’都需要雇请员工,人力成本很大,如果业务体量太大,相关的成本也会上涨,公司的运转将很难维持,直接损害到下一步‘精准扶贫’。”
对于未来如何靠“壹只土鸡”精准扶贫,廖文彦已经带领他的团队给出答案:多样化经营。他们正在山区流转土地,发动低收入农户种植生姜,搭配土鸡同时在互联网上捆绑销售,因为“炖鸡汤总要搭配点姜”。目前,“壹只土鸡”精准扶贫项目已流转并种植300亩生姜。该项目也在指导低收入农户制作农家黄酒,目前已经做了2000公斤,包装好后,也将作为炖鸡汤的佐料捆绑销售。今后,也会考虑在山区养鸡场套种高档水果。
“当了几年村干部后,我最深的感受是,每个成年人特别是老人,最好能有一份自己的收入,这样的生活才有尊严。”走在河山平溪村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上,廖文彦说:“‘壹只土鸡’这个项目,承载着党组织和众多乡亲的冀望,我们会继续创新探索,不负重托。”
记者手记
为精准扶贫找到“鸡”会
“壹只土鸡”推行的“公司+人工智能+农户”的精准扶贫模式,在基层“党建联盟”推动下,借力互联网,正逐渐走向成熟。
这个扶贫模式,虽然植根于传统养殖业,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随着线上和线下购物互联互通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养殖业,必须走向更加广阔的世界。近几年,中国消费者越来越关注传统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壹只土鸡”的运作,正是以敏锐的嗅觉快速契合市场需求,互联网的智能溯源功能,无疑让消费者变得“眼见为实”,这也为未来农村、农业的出路找到了端口,更为精准扶贫事业提供了借鉴。
当然,精准扶贫需要企业有一种社会责任,需要企业家和领导干部的为民初心,还需要永不停歇的创造新思想、新模式的企业家精神。总之,在精准扶贫的路上,不仅需要一个能落地的产业,更需要运作产业者那种紧跟市场快速迭代的勇气和自我颠覆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脱贫攻坚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抓重点、解难点、把握着力点。”而“壹只土鸡”的探索,显然是朝着这个方向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