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乐燕
柳峰敬牛,当地自古以来有“牛歇节”以及斗牛祈福的习俗;
柳峰养牛,全省首个欧洲风情牧场“云岚牧场”就坐落在此;
柳峰“很”牛,乡内牧童短笛雕塑、牛角路灯、石雕牛等牛元素随处可见。而更深受当地群众好评的是,当地干部将牛的“精气神”,使在打造“牧歌小乡”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凭一股子“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牛劲”,一步一个脚印地耕耘,去年,这个原本脏乱差的山区乡创成小城镇省级样板乡镇,全乡7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比增长47.59%,柳峰乡连续两年获得全县二类乡镇年度考核优秀。
“犁”出一片新天地
打一场乡貌“翻身仗”
从老58省道进入柳峰乡,干净的道路两侧,点缀着树木花卉,家家房前屋后整洁了,“空中蜘蛛网”早已没了踪迹。如果两年前来过这里,鸡鸭随处跑、商贩占道经营等小乡镇“顽疾”,柳峰可一个不少。
在人口不足万人的小乡柳峰,乡政府所在地的墩头村集中了四分之一人口。“现在走在村里,说实话真有点小自豪,县内多个乡镇甚至临近的福建乡镇都来我们这学习考察。”然而,在2017年新上任之时,墩头村村委会主任颜余怀还心怀忐忑,别的姑且不说,过去村里几步一个旱厕,全村有近200座,不仅难看难闻,还滋生病菌。
从外地回到家乡,最让颜余怀皱眉的是村里的环境卫生,最先打响的也是“厕所革命”。
“要发展,先要改变村貌。”颜余怀也知道,要改变村民长期以来的习惯有多难,为此,他和村两委准备了一份宣传单,颜余怀和村党支部书记毛达平挨家挨户上门沟通。从2017年6月,村里党员干部带头拆,花了近一年时间,终于拆除了全村旱厕,还新建、改建了11座农村公厕。“也没有什么秘诀,就是村班子团结,耐心和村民沟通。”说到这里,颜余怀有些不好意思。
2017年底,柳峰吹响了小城镇综合整治的号角。在“车乱开、道乱占、线乱拉”等六大专项行动中,副乡长雷大良就分管着3项。
“到处乱搭乱建、鸡飞狗叫,又刚在台风中遭了灾,可以说是无从下脚。”说起2016年9月来柳峰赴任时的“初印象”,雷大良一个劲儿地摇头。渐渐恢复了城镇秩序后,便开始了全面排查,哪些杆线影响美观和存在隐患?谁家有乱搭乱建鸡鸭棚?
摸清了底细后,雷大良带领乡、村干部忙活开了。线乱拉的整治方案从最初预算几十万元提升到600万元,整治范围从最初的主干线,一直改到福建交界。累计减少杆线24根,移除更换了20多处,并对乡内建成区的弱电线路进行整合。最让乡村干部费了一番口舌的,是拆除鸡鸭棚、清理房前屋后垃圾和违建。
一户老人家在路边建了个“灰斗”,雷大良连续去了一个星期,终于做通了思想工作;当时连着下雨,但干部们还是冒雨拆除违建,“不是等不起,就怕村民反悔”……从一座旱厕、两平方米蓝色屋棚里一点点“抠”,柳峰乡累计拆除违建1.2万余平方米,犁出相当于两个足球场大小的新天地。
如今,拆除的违建、鸡鸭棚、旱厕已被花坛、停车位、小公园取而代之,占地一亩的曲洋公园成为当地“脏乱差”转身见证,过年回来的村民都惊喜于乡貌变化之大。
“犟”出一条脱贫路
借钱消薄又盖新楼
在梧村村,一处三层两栋的新大楼格外醒目,工人正在忙着内部装修。
“这村委楼再过两个月就可以派上用场了,能看书、电影,能摆宴席。”虽然还没落成,村民们每天都要来附近转转,看看最新进展,人人都夸“女当家”有魄力、脑子活,没钱也能借钱盖新楼。
如今拥有全乡最气派的村委楼的梧村村,曾经的村委楼是用了几十年的危旧房。“村委楼一直想建,但村里一直没钱。”该村党支部书记郑小清告诉记者,老村委是建于70年代的村小,二楼年久失修地板早烂,只有楼下一间办公室能用。甚至每次遇到台风天人员转移,村民们都只能躲到别的村。一次县委组织部部长林丹艳到村里调研,感叹说这是她见过的条件最差的村办公楼。
这样等了一年又一年,直到2017年年底的一天,郑小清看到县里鼓励建设文化礼堂的文件。“我当时就想,有好政策帮咱盖新楼了。”郑小清马上请教了乡里领导,最终打包整合了村民中心、文化礼堂、避灾安置点、家宴中心等各个线口的补助资金。“补助金加起来有100来万元,再加上村里自筹的60万元,再借些就够了。”2018年5月,新村委楼动工那天,郑小清比自家盖新房还高兴。
“没有党的好政策现在还盖不起来,接下来我们要以此为平台,打造党建样板村呢。”说起村子的未来,郑小清嘴角含笑,今年45岁的她已连任两届村书记,当了十几年的村干部。村民们信任她,不仅因为她年纪轻、会学习眼界宽,还因为她有股犟脾气、说到的事总有办法办成。
村里高标农田田间道路建设需要用到村民梅晓辉家的农田,他家人都同意了,在外务工的梅晓辉回来后不同意,闹得很凶。郑小清和两委干部三番五次解释,最后郑小清说:“不要闹了,我家的田随你挑一块去。”梅晓辉说:“路又不是你一个人的,干嘛要你的田。”今年回家,他还两次参与到村里环境整治行动中。受郑小清影响,建设其他项目,政策处理时,郑芝怀、郑伟宗、王行魏等多名党员干部也纷纷带头拿出自家的地。大家开玩笑说,下一届不能再当了,再当就没地种粮了。
村里要发展,离不开项目的谋划。去年,村两委将村里2千多亩生态公益林打包,向银行贷款了75万元,再加上县里补助资金全部入股水电站,每年能收益9万元。“今年,我们村集体收入预计能达到30多万元,经营性收入有望突破15万元。”郑小清信心满满。
村民王行凑至今记得个子小小的郑小清,在村民代表大会说的一番话:村子在山区条件有限,发展没路子,我们这一代人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让以后的日子好过点。泰顺县委组织部有关人员称,像梧村村这样用生态公益林贷款消薄的做法,在全市还是首例。
这股“牛劲”从何而来?郑小清笑着告诉记者,家里人只说她是“一根筋”,做这么多事只源于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为村服务。这也是为什么年纪轻轻的她,没有像许多同龄人一样离乡,而是选择坚守这个大山里的小山村,继续为责任而“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