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冉梦蝶 翁卿仑
在木雕版上刷一层墨,铺上黄色的泽雅屏纸,棕刷反复均匀按压……瑞安平阳坑镇东源村,63岁的王钏巧动作行云流水,最后他轻轻揭纸,一幅生动的《宝钗执扇图》跃然眼前。
泽雅屏纸特有的颗粒感和吸水性,让印刷图像更加复古立体。
这便是曾经流传温州数百年的屏纸版画技艺,巧妙融合了瑞安东源村的非遗活字印刷术、纸马雕版印刷术和瓯海泽雅的屏纸造纸术。再过不久,王钏巧印制的创新版温州屏纸版画就将陈列到泽雅镇唐宅村的屏纸版画展示馆。
泽雅被称为千年纸山,泽雅山民千百年来一直延续着传统手工造纸技艺,泽雅屏纸造纸术也被评为国家级非遗技艺。瑞安东源的木活字印刷术传承至今也有800多年,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王钏巧则是木活字印刷术及纸马雕版印刷术的“双料”省级非遗传承人。
数百年来,因为约定俗成,东源村的纸马雕版印刷术一直是在泽雅屏纸上呈现的,只是随着近几十年民间纸马祭祀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屏纸雕版印刷也不再在民间使用。
去年夏天,瓯海及瑞安两地各界人士开始联手,以期用新形式恢复屏纸雕版印刷。数月过后,这场两地非遗再度“联姻”的创新,能否携手突破传承瓶颈,走出一方新天地?
就此,近日记者分别走访了泽雅及东源村两地。
非遗“三术”再联手
屏纸活字版画重出江湖
近年,随着“千年纸山”品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泽雅屏纸造纸技艺可以说已经广为人知,然而,泽雅纸的售价低廉及用途狭窄依然是一大问题。如何让泽雅屏纸这一非遗品牌重新焕发活力?这依然是近些年泽雅当地政府和百姓在思考的问题。
据泽雅风景旅游管理局局长黄克荣介绍,去年,当地政府相关工作人员找到了已年过八旬的周荣光老先生。周荣光曾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任当时的泽雅区区长,提出了泽雅大力开发旅游业。退休后,周荣光再度赴泽雅,深度挖掘当地文化。
很快,周荣光及黄克荣等人对如何创新泽雅屏纸达成了共识:以新内容恢复曾经的屏纸版画。
去年5月,周荣光找到了王钏巧。王钏巧找出收藏多年的纸马雕版,用周荣光带来的屏纸制出了版画。不久,泽雅镇也在建设中的西岸纸山风情小镇中设立了屏纸版画展示馆。
“通过联手获得双赢,不仅可以为泽雅屏纸增值,将土纸变成富有时代烙印的工艺美术品,同时也推动东源木活字和纸马雕版的创新。”周荣光说。
传承创新寻突破
让非遗走进寻常人家
其实近年来,东源纸马雕版印刷术、泽雅屏纸非遗传承发展相继陷入了瓶颈。
“我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做家谱,经常早上四点多起床去工作。”王钏巧这些年基本都是用印制家谱的收入延续纸马雕版技艺传承。他前后带了8个徒弟,如今跟在身边仅3个。
“泽雅还在做传统手工屏纸的不超过10户人家,年龄普遍在60岁至80岁之间。”泽雅屏纸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林志文介绍,目前4000张泽雅纸收购价不到80元,这需要一家人连续工作两天两夜。
屏纸版画重出江湖不仅为两地非遗交流搭建了一座桥梁,更播种下一颗求变求新的种子。近期,王钏巧一直在新制雕版,拓宽题材,推动纸马雕版从祭祀民俗到装饰收藏的功能转变。他甚至还设计了套色版,让屏纸版画形式感更强、色彩更丰富。
而为了制作出适用于雕版印刷的屏纸,唐宅村已过古稀之年的潘银兄与林香玉全家上阵,选用嫩竹,捣刷时间加倍,滤去粗糙纤维,制出了1000多张质地细腻的特型屏纸。
据唐宅村村主任潘云波介绍,他们还将恢复毛边纸、包装纸的生产。
去年6月,泽雅西岸的纸山风情小镇正式开放后,游客不仅可以走进展示馆感受屏纸古书、屏纸版画、屏纸活字书卷及手工雕版制作,还可以到造纸作坊群和体验馆,在纸农的指导下体验捣刷、淋刷、捞纸、晒纸等传统工序。随着纸山路上餐饮、茶座、民宿、农特产品等多样业态一路铺陈,研学游和亲子游产品不断推新,将提升千年纸山与温州非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以前这三项非遗就是不可分离的,自然而然地融入百姓生活。如今再融合创新,搭建起一种动向的、延续性的传承联系,是一种很好的趋势。”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季海波说,“三术”联合推屏纸版画新品,不仅要完成功能转变,还需要符合当下的审美标准和生活方式。
传统工艺离不开市场基础。林志文多年来致力于传承记录泽雅屏纸制作技艺,深谙这个道理。对于他而言,非遗传承需要的不仅仅是展示馆,还要政策扶持、制度保障、创意团队,丰富的内涵和体验,促成一种活态的传承,而现在仅仅是迈出了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