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文 周银钗
说起温州和平解放,大家都知道“景德寺谈判”。而谈判之前双方在哪里进行第一次秘密接触?鲜为人知。近年来,我们夫妇为再版《泽雅造纸》一书,曾驱车前往泽雅金岙(吴岙)村走访吴加信老人。访谈中吴老说自己的舅舅是老革命,曾绍文、吴荣膺等革命领导经常在他舅舅家。舅舅生前跟他说,景德寺和平谈判之前,浙南游击纵队与***第一次秘密会晤的地点就在周岙村驮坦。
解答党史悬念,本非我俩能力所及,但这是温州党史不可或缺的革命“红点”,尘封至今无人知晓。我们被吸引住了。
寻访信息点:郭溪纸槽庵
拥抱历史,我们需要分析;追寻历史,我们需要实证。吴加信说,驮坦的周亨浦应该知道当年的情况。我俩当天下午立即驱车前往驮坦新村找到周亨浦老人,那年91岁的周老身体健康思路清晰。他说自己当时还不是共产党员,没有参与地下工作,只知道曾绍文带领短枪班驻扎在邻居周昌琴家里,和平谈判的具体经过他不清楚。从此,这悬念成了一个心结,滞留心中,我一直在寻找解开的密码。而当年参与和平谈判的当事人大多已经作古,从何开始寻找?
2018年10月中旬,我从同学施菲菲的微信中了解到洪水平先生的信息,10月20日我与洪先生电话联系后,我俩立即驱车前往市区隔岸路找到洪先生。人称“温州红色学者”的洪水平先生已经90多岁,身体健壮思维敏捷,他是景德寺和平谈判的记录员。他说,当年***二〇〇师师长叶芳派卓力文与浙南游击队领导曾绍文第一次秘密接触,非常保密,只有当事人知情,其他人都不知道。他要我去市党史办寻找资料。我拿来资料,仔细阅读了《温州城下》一书和其他资料,始终没有找到答案。
2019年5月23日,我在家翻阅瓯海区党史研究室于2017年编印的《景德寺的钟声——温州城和平解放纪实》一书,看到浙南游击队员李定荣《为和平解放温州跑“交通”》一文中写道:“到达目的地(新中国成立后才知道是郭溪乡纸槽庵),进入一座孤零零的楼房……当时中共永嘉县委机关住在周岙地方下村的一个小山庄——驮坦”。括号里的“郭溪乡纸槽庵”六个字使我眼睛一亮。我知道岭头村一带流传着:“景德圆名纸槽庵,肇山和尚娶老安(老婆)”的顺口溜,是否就是顺口溜中的“纸槽庵”?可见,吴加信的舅舅说对了一半,驮坦是出发地而不是会晤之地。
我立即手机呼请亲家吴爱通帮助打听,他经过了解回答说,瞿溪樟树坦有个“纸上庵”(方言音),但不叫“纸槽庵”。我问他具体是哪几个字,他不清楚。次日,我通过瓯海户外运动协会周恩华联系郭溪户外运动协会黄清泉。清泉经过了解回话说梅园有个“纸槽庵”(寂照寺)。我说方向不对,当年***军官卓力文从宋岙河头陈达人家出发往西走,梅园在宋岙河头的东面。卓力文回忆《温州和平解放经过》一文中写道:“浙南纵队派来的向导将我引进衢溪镇岙底,盘旋一段山岭,到达山腰的一个小山村。”28日,黄清泉向贾定云了解到:郭溪与瞿溪交界的山坳里有个寺院叫“纸槽庵”。于是,我们约定下午3时一起寻找。
寻访信息点:瞿溪寂照庵
我们驱车到达瞿溪车站后,黄清泉、贾定云立即引领我们前往林桥村樟树坦方向。瞿溪车站到樟树坦停车地约5公里,我们站在两条小溪的交叉口,贾定云指向左边小溪说:纸槽庵就在里面的山坳里,原来寺院边上还有一座房子。我看到前面电线杆上有一块红底黄字的指示牌,上书:大寂照寺(古寂照庵)。我恍然大悟,原来“寂”字的温州方言发音与“纸”相近,纸山人又熟悉纸槽,因此“纸槽庵”的名称自然而然地传播开来了。贾定云说,十几年前寺院开光时他来过一次,现在的情况不清楚了。仔细看看路面的杂草乱象,好像很久没人走过。
我们沿着小溪边曾经开挖过的乱石路面前行,眼前一个个小山包被浓绿的阔叶树林包裹着,葱葱郁郁,绿得滴油。清澈的溪水沿着弯曲的溪坑向东流去,溪流虽小,但“潺潺”的流水声格外入耳。人行其间,呼吸的空气都感觉有点甜,特别清爽。平时长时间接触电磁光源的眼睛,到了这里似乎舒服多了。走了一会儿,前面浓绿的山腰间出现一段白色飘带状水流,在万绿丛中特别吸引眼球,但水流的上端与下端都被绿树遮掩,根据地形判断,这是一条落差较大的瀑布。我立即拐进右边的小溪坑,欲看个究竟。到了一条没建成的乱石坝前,无路可走,突出的山垄挡住了视线,我只得惘然而回,赶往目的地。继续前行约200米,贾定云引领我们右拐上山,走上一条混凝土踏步的山岭,盘旋一公里左右到达寂照庵。
寂照庵坐落在瞿溪与泽雅、郭溪交界的一个小山坪上,周边树木葱郁,环境寂静清幽。一座五开间的“观音阁”坐落在半包围的小山间,坐西朝东,周边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左右两条小溪在山麓交汇。贾定云指着北面的山坡说,山那边就是郭溪地界了,他小时经常到这边砍柴。
当家和尚看见我们到来,热情地泡茶接待我们。他说观音阁前面的空地是大雄宝殿的遗址,观音阁右侧山坳里的空地是一座民房的遗址,曾经住着两户人家,三四十年前搬到山下居住了。现在观音阁只有三四个人,平时拜佛烧香的人也不多。我察看四周,周边搭建着几个简易大棚,饲养着鸡鸭、猫狗、孔雀和羊驴等动物。
毛竹大棚外面贴着一张用油光纸打印的简介:“寂照庵(寺)坐落于温州市瓯海区瞿溪街道林桥村樟树坦的优美寂静山中,现有寺庙五间,坐西朝东,占地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四周群山环抱,翠竹长青。庵南侧是一条瞿溪通往小源、潘宅的百年古道。北面是一条常年不旱的清澈溪流,清水从离庵不远的一处百米悬崖一泻而下形成一帘壮观美丽的百丈飞瀑。”
最后写道:“寂照寺还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浙南游击纵队的活动据点,浙南游击纵队根据寂照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相当隐蔽的自然环境,经常在这里联络商讨地下游击工作,我党地下交通员李定云同志,奉命秘密联系***军官卓力文,于1949年4月12日,在寂照庵内会见游击队领导曾绍文、廖义融和吴雄鹰,重要的秘密接触,洽谈起义,讨论在景德寺谈判的重大事宜,为和平解放温州奠定良好基础,做出了重要贡献。”
上述文字与现在党史资料记载的内容基本吻合,但当时吴雄鹰(吴荣膺)是牵线人,没有参加会晤。根据上述文字介绍和自然环境看,与李定荣和卓力文的回忆文章记载相似。可以肯定,这里就是当年曾绍文与卓力文首次秘密会晤的地方,景德寺和平谈判从此拉开帷幕。但还需找到寂照庵边上的房屋主人,听听他们的家传记忆。
寻访信息点:林桥漈上庵
5月30日,我又请吴爱通联系林桥村书记何珍,请她帮助找到原寺院边的屋主人。6月3日下午,我与妻子驱车到林桥村委会,吴道锋主任请来了陈三娒、卢美菊、陈凤香三位屋主人,还有吕碎林、吕岳忠、郑成舜、瞿寅明等年长的知情人。
陈三娒说:“我先父名叫陈玉贤,原住漈上庵左侧的山坳里,房子五开间带两厢共七间房子,与表婶陈凤香家一起居住,我家住南首,表婶家住北边。两户人家在山上开垦十来亩田地种植粮食,农闲时间利用竹子造纸,赚点现金维持生计,温饱有保障。后来社会发展了,我们两家于40多年前移居樟树坦”。他说,寂照庵,也称“漈上庵”,因庵的下方有上百米高的水漈而得名,后来误传叫“纸槽庵”。吕碎林补充说,林桥村原来有12座水碓,家家户户做纸,大家对纸槽熟悉,因此,“纸槽庵”成了漈上庵的代名词。
陈三娒听先母说:“以前吴荣膺经常来我家住,有时候我爸护送吴荣膺出门。有一天夜晚,一下子从四周柴篷中出来很多人,我妈被吓懵了,到底发生什么事情,我妈不清楚”。陈三娒的二嫂卢美菊补充说:“我婆婆胆小怕事,经常说吴荣膺一来她就怕”。陈凤香接着说:“三娒的阿婆(奶奶)名字叫黄囡儿,胆子很大,力气也大,也很会说话,有一次劫贼来了,男人不在家,劫贼被她说服走了,后来劫贼再没来过”。吕碎林等人说,三娒的阿爸陈玉贤身材敦厚,力气大,胆子大,一般两个男子敌不过他,他为游击队送信遇到清乡队,棺材棚下也敢钻进去藏身。
6月6日上午,我请潘晓军前往漈上庵拍照,吴道锋主任等人作陪。在漈上庵遇到陈玉贤的子女陈阿三和陈秀珠兄妹。陈秀珠说:“我听妈说,当年吴荣膺经常来我家,躲在屋里,叫我爸送信。这里的观音阁建成后,岭头村的老游击队员贾永清经常来这里说,景德寺和平谈判前,***和共产党的第一次会面就在我家里,他当时也在这里放哨。”秀珠还说:“我阿婆很泼辣,过去吴荣膺来我家,她不会再让其他人进入家门。我阿婆为避开***清乡队搜捕,叫我爸晚上到房屋后面的小山洞里过夜,时间长达一年多。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派人来请我爸到机关工作,我阿婆不同意,因当时工作的工资很少,家里七个子女无法抚养。”可见,陈玉贤和他的母亲黄囡儿是林桥村漈上庵地下交通站的骨干人员。
漈上庵原来有99亩田地,后来在寺院后面再开垦一亩地凑足100亩,漈上庵从此慢慢衰落了。1958年,国家大办钢铁、大跃进,村里要盖厂房、办公楼,没有木料,而寺院又空着无人居住,于是圆名寺、漈上庵等寺庙的木料被拆下借用了。现在漈上庵的观音阁是十五年前新建的,上山的道路也是前几年刚修。现在村里建立一个八九十人参与的微信群,大家一起出力维护建设漈上庵,留住红色记忆,激励后人。
世事沧桑,斯人已去。岁月留下的红色诗篇,依然激励着后来之人继续前行。我在走访过程得知,类似林桥村漈上庵被尘封至今的“红点”还有许许多多,它们曾经像一张交通网遍布浙南大地,输送着革命“地火”,又有多少革命先辈为“地火”冲出黑暗,抛头颅洒热血,换来温州“和平”解放。现在我们该抹去尘埃,让“红点”发光,继续为温州创新发展输送精神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