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百工之乡精魂

来源:温州日报 2020-08-19 00:00:00 发布时间:2020-12-07 浏览量:13

本报记者 李艺

中国自古手艺在民间,但很多精美制造没有留下可考的文字史料,在历史的变局中极易失传。

上周五,以25位乐清手艺人个人故事为切入点的《器局方概——乐清工艺美术口述史》(以下简称《器局方概》)首发式在乐清市图书馆举行,经乐清市二轻工业联社张志杰等人5年努力,挖掘、编写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乐清曾经辉煌的工艺美术历史,通过有血有肉的个体生命体验和诸多社会生活细节,抢救保存了不少鲜活的历史记忆和有趣细节,在进一步丰富温州工匠精神内涵之时,也展现了温州模式的内在活力。

“特别讲究”的乐清

对文化的尊重曾融于日常

“我的家乡乐清在当下众人眼中,是个市场经济发达的地方,富甲一方,但少有人知道它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之间特别的勾连。在我的记忆里,乐清是一个‘特别讲究’的地方。今天所说的‘工艺美术’,当年就是渗透在家家户户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细节。对文化的尊重,和柴米油盐结合在一起。”

《器局方概》首发前几天,在杭州家中,92岁的乐清籍摄影家张侯权先生已提前收到了张志杰寄来的书并仔细阅读。虽然两人相差近50岁,但出于对乐清地方文化和历史的共同兴趣爱好,成为忘年交。看着《器局方概》中记录的诸多熟悉的人和事,张侯权的思绪飞回了在乐清度过的童年——

“记得那时我家太平巷口有一口终年不熄火种的塔炉,叫‘惜字炉’,凡是书写过的纸张,不会乱扔,都是收拾在一起放到‘惜字炉’里焚化。手艺人被尊称为‘老司’,家家户户都有几位常年有联系的‘老司’。我的母亲和她的姐妹们,都以精湛的女工为傲。至今我还珍藏着我母亲手工纺织的布带,蓝白相间的花纹,非常精细和紧致。用在帽子和鞋子上的纸样图案,主持家务的女主人平时都会细心收藏。”

乐清是全国重要的工艺美术生产基地,有“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之都”美誉。众多的手工艺主要是实用性的,但又附着很浓厚的审美价值,它们服务于日用、礼仪、宗教、祭祀,出现在婚、丧、嫁、娶等各种民俗活动中,与百姓朝夕相处。

就说剪纸,在乐清曾是家家日子里都不可缺的。在张侯权的记忆里:“一年四季八节,婚丧嫁娶,小娃娃满月、小学童拜师谢师、长辈做寿,诸多亲戚间的礼尚往来,都是用两叠或是三叠的锦盒装了礼担去,最上叠往往是放的盘成小山状的长寿面,面上都覆着一张红色的剪纸。礼物不奢华不昂贵,但一份亲情,在来来往往中有了温度。每年重阳登高节才有的红色小糕点就叫‘登糕’,是用米粉做的,重阳那天,登糕上桌,都会插上一杆小旗子,旗杆是竹篾做的,筷子顶上的三角的旗帜是剪纸做的,还带着长长的穗,这样的装点,让平常的糕点变得不平常了。”

这份日常生活中长期积累下来的审美感,帮助张侯权以后在摄影创作中独具匠心。1972年2月26日,正在中国访问的美国总统尼克松一行到了杭州,尼克松收到的杭州礼品中,包括一套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名为“西湖”的明信片,其中明信片封面照片“西湖晨曦”就是由张侯权拍摄。

浓缩了一方水土文化精华的工艺美术,不知道润物细无声地影响了多少如张侯权这样生于斯长于斯的人。

考虑到目前国内外史学界普遍认为口述访谈这一形式对保存民间记忆有重要帮助,2015年,有多年文史工作经验、当时已在乐清工艺美术行业主管部门乐清市二轻工业联社工作的张志杰,启动了乐清工艺美术口述史的课题,《器局方概》正是这一课题的成果。

“抱着与时间赛跑、抢救史料的想法,我力推这个课题,算是本职工作之外的副业,特别是文字整理方面,基本上是利用晚上、周末时间,我希望通过口述史的方式,让那些可能被遗忘的人群,在历史中留下自己的痕迹。”张志杰告诉记者,乐清工艺美术口述史课题整个过程过于漫长,其中有太多不确定性,个别访谈人很难约时间,有位受访者从第一次接触到同意接受访谈,用了3年。“最初,我就想因地制宜做点实事,保存一些口碑史料,留给后人。后来,我抱着日拱一卒的态度,能做一点是一点,慢慢完成这个课题。读者如果能够‘从工艺美术中发现历史’,那是再好不过的事情。”

实诚健全的“器物之心”

让温州模式更具活力

上周五,在瓯海自己的工作室吃过午饭,81岁的周如章先生就催着儿子周潇莽开车去乐清。生于乐清柳市七里港的周如章,曾任乐清市二轻工业联社下属集体企业乐清工艺竹编厂厂长,他从事过黄杨木雕、竹编动物造型设计、彩泥塑等多种工艺美术工作,曾为东瓯王庙、琦君纪念馆、朱自清纪念馆的主角塑像。

当天下午两点半《器局方概》首发式正式开始前,周如章和乐清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公博、虞金顺、王笃纯、虞定良等端端正正坐在了首发式现场。“中国历史书大部分记录的是士大夫,如今我们手艺人的经历也进入了历史书,我特别高兴。”仪式后,周如章对记者诉说了自己的心情。

对周如章的心情,张志杰很理解,5年来因为做乐清工艺美术口述史课题,他与不少工艺美术从业者以及他们家属有过深谈,“可以发现大家对这课题都比较有兴趣,聊起来常常有共鸣。对这里的很多人来说,最初学习一门手艺主要是为了挑起生活的重担,‘做生活’。手艺人曾受村庄尊崇,也曾被时代抛弃,如今书正式出版,让很多人的心灵得到慰藉。”

《器局方概》以口述史的方式对周如章等乐清工艺美术的代表人物进行了深度访谈,记录了彩泥塑、剪纸、乐清细纹刻纸、十字花、乐清黄杨木雕、金漆木桶、龙档、竹编、竹壳雕、竹丝绣帘等工艺美术品种的工具工序、技艺传承、产业发展历程,保留了颇具地方特色的工艺美术发展史上最直接和最原始的资料。

除了展示乐清工艺美术的繁复精巧,《器局方概》还呈现了一般大众不太了解的乐清“殊相”——虽说近年来乐清以电气产业闻名,但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工艺美术”才是乐清的主导产业,工艺美术产值占乐清经济半壁江山,整个乐清直接间接从事工艺美术者有50余万人。其中,乐清市二轻工业联社集体企业生产的麻底工艺鞋(登山鞋),1984年产值达3426.8万元,全乐清103家工厂为这种工艺品配套,外发到数万家庭加工,乐清产量占到全世界产量一半以上。一度辉煌的乐清工艺美术产业,在资本、人才、市场、管理、观念等方面为后来的乐清电气产业经济奠定了基础。

2017年,张志杰在乐清智仁乡调研发现,工艺美术产业的余温犹在,每年仍有出口订单,当地六七十岁的妇女靠为工厂手工编制传统工艺吊床,年收入两三万元,自强自立,“不用向儿子儿媳要生活费,过年还可以给儿孙压岁钱,生活得很有尊严,家庭也更为和谐。”如果说很多手艺人最初学习手艺是为了做“生活”,而后在经年累月的劳作中,默契和亲密的关系发生在了人与器具之间,忍耐、健全、实诚的“器物之心”逐步融于日常生活中,这种心性指导人们活得有规矩、有样子。

怀揣“器物之心”,在工艺美术领域深有造诣的手艺人也不敢轻浮。“我们就是以工匠精神做首饰龙。首饰龙是多种工艺结合起来的,做木、做篾必须得会,要自己摸索怎么样做,还要懂电工、懂机械,很多工种结合在一起,这就是工匠精神。”说这番话的,是在《器局方概》中接受访谈的乐清首饰龙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林顺奎,书中,时年60岁的林顺奎坦诚讲述了自己对于首饰龙这门手艺的热爱和珍视:“不是说我们有多大产业,而是因为这是传统,要传给下一代。(为了把这个手艺传下去)我不保留,外地人也可以传,我都传。”而今年已经64岁的林顺奎,为了把乐清首饰龙传播出去,一直以来也是坚持这样做的:在家乡乐清北白象镇的小学里开课教手艺、到各个大学做首饰龙专题讲座、耐心配合各路电视栏目拍摄传承首饰龙的影像……

“我们今天谈论‘温州模式’,只强调‘敢为天下先’就够了吗?”在《器局方概》首发式上,参加仪式的温籍学者、厦门大学历史系主任张侃认为:“通过《器局方概》这本口述史中记录的乐清手艺人的生命经历,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在劳动中心思非常缜密、细致,把‘器’当作生活也当作修行去做,这其中蕴含的心性,是‘温州模式’中非常重要的东西,也是我们需要向老一辈手艺人学习的。”

一部地方文化专题口述史佳作

绘细节丰富的社会生活画卷

“读到书名《器局方概》,我就觉着这四个字有讲究。作者张志杰也是个有讲究的人。他是个读书人。读书人知道什么叫名不正则言不顺。”作为与张志杰相识多年的朋友,乐清作家东君的点评颇为精准。

为什么选《器局方概》作为书名?

张志杰说,这其中确实有一番讲究。“器局方概”出自《晋书·何充传》:“何充器局方概,有万夫之望,必能总録朝端,为老臣之副。”器局,指才识气度;方概,指端正而有节操。用做书名,除其原有意思外,有其引申意义——这本口述史在关注工艺品的层面上先回归了“器”的字面意,但又并未局限在“器”的格局内,而是通过“器”展现了乐清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史、生活史、制度史。

“口述史是异常艰苦的工程,没有情怀和耐心难以坚持,在我看来,作者不光对工艺美术感兴趣,更是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拥有强烈的好奇心,这是本书别具一格的重要原因。”读过《器局方概》,美国康奈尔大学历史学博士候选人彭依芸给出高度评价:“口述史的范例。”

比如在《器局方概》的《米塑》一章中,读者可以了解到:上世纪50年代左右,乐清老人六十岁、七十岁做寿,儿子、女儿们要送“六样”,一般是肉、鱼、松糕、寿桃、蛏子、黄花菜等,其中,米塑寿桃这种工艺美术产品是一定要有的。而“六样”中的鱼,在70年前用的是一对黄鱼,一条鱼要两三斤重,那时两个鸡蛋可以换一斤黄鱼,普通人家里都经常吃,还炒黄鱼松吃……这些鲜活的细节是张志杰采访乐清米塑世家的老艺人章仁树时,有意识地追问而来的。在《器具方概》全书20多位手艺人的访谈中,张志杰始终坚持了这样的提问方法,除了问工艺具体流程、技术细节,还会问到家族渊源、当年的交通工具、饮食习俗、人际关系等等,这些问题看似琐屑,却启发口述者说出了很多有意思的信息,当事人慢慢地讲述,他慢慢地整理,整个过程就像打磨一件器物,最后呈现出一幅特定年代小而有趣的日常生活画卷。

“乐清工艺美术口述史这个课题能完成,要感谢很多人的帮助和支持。”回望《器局方概》的诞生之路,张志杰既感恩于自己得到尚刚、杭间、吴祖熙、丁冬、钱志熙、冯筱才、张侃等工艺美术界、社科界学者的指导,也懊恼没有在书中后记里提一句帮助拍摄不少工艺美术作品、处理图片的朋友郭欣。

而他最想感谢的人,首先还是乐于接受口述访谈的一个个个性鲜明的手艺人,“他们有民间的智慧,也有实践的知识,看世界的角度往往富有哲理,在访谈中‘金句’频出。”比如乐清微雕艺术家陈耀宝先生,谈到雕刻材料时说:世界上很多东西,都不理想的,为什么呢?玉石很脆容易打掉,黄金太黄了颜色很单调,白银也是一样的,还有木头容易烧掉,玉石一烧也不行了。世界上的东西,都有成、住、坏、空的过程。每种东西,都是在一段时间里有效的……

张志杰把手艺人的很多“金句”都记入了《器局方概》,他相信,百工之乡的精魂就存在于这无数的哲思和细节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