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投资下乡,“带”动产业发展

来源:温州日报 2020-08-17 00:00:00 发布时间:2020-12-07 浏览量:12

西部生态休闲 产业带

温州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包括文成泰顺两县全域,鹿城、瓯海、瑞安、平阳、苍南西部山区,以及乐清、永嘉北部山区,覆盖9县(市、区)81个乡镇,是我市推动全省大花园建设的重点平台之一。

今年,产业带的重点工作是谋划建设乡村振兴重点产业项目。突出农业园区、乡村民宿、森林康养、乡村旅游等业态,推进乡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今年,我市将加快推进产业带上180个项目的建设,确保完工40个以上,计划全年完成投资超80亿元。

本报记者 张沙默

今年初,在文成县黄坦镇,糯米山药种植大户郑建明与盒马鲜生签订合作协议,以每斤7.5元的价格为其供应糯米山药净菜,一个月销量就突破20万斤。

这是曾以养猪闻名的黄坦,在产业和生态中谋求新平衡的一个例子。如今,当地依托糯米山药产业项目的开发,已转型成为这一农产品的重要种植基地,拥有3家专业合作社,创造3000个就业岗位。

以此为例,在温州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建设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乡村正加快招引落地项目,围绕农业推进产业融合,带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

旅游带动昔日山村发展

一条带描绘富强乡居图

前不久,500余位游客从杭州出发乘坐旅游专列前往文成西坑镇让川村,进行为期两天一夜的氧气之旅。在让川村,专列游客们体验了畲家拦路对歌表演、献畲家彩带、敬茶和吃糍粑送祝福等欢迎风俗节目,还有传统的畲族待客美食以及悦慢小院、香樟小院、红枫小院等多个特色民宿。这些软硬件相结合,让游客们感受到别样的民族风情,大饱眼福口福。

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山乡小村,如今已褪去贫困的旧颜。让川村的蜕变,成为温州大力推进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建设的一个美丽注脚。

近年来,温州以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建设为主平台,加快推进田园综合体、现代农业园区、特色农业强镇等农业平台建设。以去年为例,我市共落实产业类项目261个,新增完成投资136亿元。

主抓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乡村产业呈现带状发展

连日来,位于泰顺县雅阳镇的华东大峡谷氡泉旅游度假区游客中心内,每天有500余名游客驻足大型文旅沙盘观摩。该项目是温州西部生态产业带众多建设项目中的明星项目,不仅单体投资大,更列入市长项目、省152工程、浙江大花园十大标志性项目。

依托产业项目落地,带动乡村发展的不仅是泰顺。位于乐清市大荆镇下山头村“铁定溜溜”项目,也在今年五一小长假对外开放,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客。作为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上的重点项目之一,它将以当地石斛产业为核心,打造集主题休闲、乡村民宿、文创设计、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这一个个场景,正是温州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建设取得成效的缩影。对于产业带的打造,温州一直坚持主抓项目建设,以延伸产业链、建立利益链、完善价值链为重点,突出产业项目、产业平台、产业品牌建设,联动推进11个生态休闲区块建设。

这些举措,让温州乡村产业正实现从点状分布向带状发展的转变。乡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势头良好。去年,我市农家乐休闲旅游接待游客4486.15万人、直接营业收入25.8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16%。

多措并举推动项目落地

助力乡村激发产业活力

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建设之所以能取得这些成效,离不开温州实施多项特色举措。

在规划层面,我市各地都亮出本地的优质资源,在产业带的建设中,重点推进雁荡山、楠溪江、廊氡旅游度假区等高等级景区改造提升,打造泽雅纸山、南陈温泉等特色旅游休闲小镇。

在项目推进中,各地优化营商环境、加快促进项目投资。比如,华东大峡谷氡泉旅游度假区项目从项目签约初始,就以开局就决战、起步就快干的姿态奋力冲刺,25天政策处理任务基本完成,4天内完成农转用三级审批,持续刷新泰顺速度。

去年,温州创新实施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新动能政策,统筹安排乡村振兴专项资金4.29亿元,鼓励引导工商企业和社会资本下乡,助力农业农村发展。我市共招引艾米会等118家知名工商企业投资乡村产业项目,推动社会投资下乡257亿元。

乡村故事

曹村镇:

田园综合体,美景收眼底 效益进腰包

本报记者 张沙默

站上12米高的观景台俯瞰天井垟万亩良田,能看到玉米迷宫、稻香花海、稻田音乐舞台等田园景观,将瑞安市曹村镇的田园综合体美景尽收眼底。

每到假期,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在这里沿着田块间的游步道骑行、摄影,当地通过河道景观带建设以及滨河绿道打造,在天井垟形成了十公里的田园骑行观光风景线。

既美化了乡镇生态环境,又能带动经济发展。这番景象,让曹村镇干部和村民都觉得,当初下力气引进这个项目是值得的。

得益于创新制度建设,镇里推出党建联盟、村民代表党小组等多项措施,实现项目建设零摩擦,美丽乡村建设零盲区。

此外,镇里各级党组织形成的攻坚堡垒,为项目的落地和快速推进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当地还通过盘活村民房前屋后道坦、流转闲置农房等措施,实现了用地零指标,实现闲置地变废为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