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制准确“地情图”助力“两美”浙江建设——浙江全面完成全国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第一阶段任务

来源:浙江日报 2015/06/30 发布时间:2020-12-03 浏览量:12

地理国情是重要的基本国情,做好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是了解国情、把握国势、制定国策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为了查清我国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现状及空间分布情况,为开展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奠定基础,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提高地理国情信息对政府、企业和公众的服务能力,2013年2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通知》,决定于2013年至2015年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普查工作。

浙江把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作为重大基础工程,按照国务院普查办统一部署,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紧紧抓住历史契机,主动作为,经受住了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的考验。

6月30日,浙江全面完成全国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第一阶段任务,为顺利开展地理国情分析、监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这也为助力“两美”浙江建设作出科学决策绘制了重要的“地情图”。

规定动作到位 自选动作并进

我省国情普查工作顺利开展

2013年2月,国务院9号文下发《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通知》。浙江高度重视,第一时间迅速响应,最先在全国下发通知部署国普工作,最先成立省级普查领导机构,最先召开全省(各市、县)参加的专题电视电话会议。

2013年7月,省普查办成立。全省各市县相应成立普查小组及办公室。我省建立了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摸索出一条适合我省地理国情普查工作之路。

省市县三级上下衔接、密切合作,以国情普查为龙头,带动省情普查和市县情普查工作,形成了以县、市、省为单元的“一图、一库、一报告”成果。

2014年,我省圆满完成地理国情普查的阶段性任务。主要包括覆盖全省10.55万平方公里(含海岛)的0.5米分辨率遥感影像处理与解译;数字高程模型精细化;耕地、园地及林地等10个一级类、45个二级类、75个三级类地表覆盖和道路、水域及地理单元等5个一级类、16个二级类、54个三级类地理国情要素内业整理和外业核查等工作任务。其中,工作量最大的地表覆盖及地理国情要素的普查任务提前1个月完成,工作进度位于全国前列。

省普查办高度重视普查成果质量,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从2014年底完成的对90个县(市、区)的普查成果预验收情况看,我省普查成果总体较好。初步形成了“普查成果质量合格率达到100%,优良品率达到了85%以上”的质量管理目标。今年2月底以前,我省完成了成果质量整改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在保证按期保质完成地理国情普查任务的前提下,我省从实际出发,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结合省级有关部门的迫切需求,增加了“一区两率”、大陆海岸线监测、平原区地面沉降、“美丽乡村”建设等13项省情普查、监测内容。杭州、宁波等大部分市、县(市、区)结合本地实际,增加了低丘缓坡资源、可利用土地资源、农业两区等市县情普查内容。规定动作保质保量完成,自选动作齐头并进,是我省国情普查工作的一大特点。

制定科学方案 典型试点先行

我省认真开展普查标准时点核准工作

今年是地理国情普查工作的决战之年,由于全国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第一阶段标准时点为2015年6月30日,在此之前,我省必须全面完成普查标准时点核准,把2014年普查成果的现势性统一到今年的6月30日零点。

为了顺利完成普查标准时点核准工作,我省首先根据国普办的统一安排,做好今年3月至6月的卫星影像获取衔接、影像处理和分发工作。并持续收集普查任务区内符合标准时点核准要求的影像参考资料和专题资料,确保影像全省覆盖。通过完成影像和专题资料的整理、处理,负责内业影像解译的普查人员及时发现普查数据的变化。然后对于不确定的情况,由外业检查人员到疑似变化现场重新进行数据核查。

省普查办制定了《浙江省第一次地理国情标准时点核准实施方案》,并选择云和、仙居、上虞作为试点,在今年1月至3月组织开展了标准时点核准试点工作。云和、仙居、上虞,基本兼具了我省城区、非建成区、耕地、林地、园地等地貌,且卫星影像齐全。对它们进行的时点核准试点工作,一方面验证了省普查办制定方案的可行性,另一方面也根据实际情况,对原有方案进行了补充与微调。通过方案制定与试点实践双管齐下,我省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标准时点的核准工作,确定了技术路线,形成了更加成熟的《实施方案》和《技术方案》,以供各市、县(市、区)参考执行。

今年3月20日前,全省普查实施单位标准时点核准培训工作完成。截至今日零点,我省全面完成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底图制作、数据采集与处理、外业调查与核查、数据集建设等第一阶段任务。

我省将时点核准后的数据汇交至省普查办指定的建库实施单位,完成数据的入库检查。并根据《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库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并交国务院普查办。我省将于今年8月15日完成省级数据库数据预处理及入库工作。

数据库建设建成后,我省将深入开展普查统计分析。这些统计分析,不仅是简单的数据抓取工作,而是深入分析统计,形成服务于党委政府的各类报告,如区域的发展潜力、区位优势、区域的自然环境承载力等,都可以通过深入开展普查统计分析进行研判。

与此同时,我省还将进一步深入开展地理省情普查(监测)工作,于今年年底完成浙江省大陆海岸线、海岛礁、沿海滩涂资源、陆域面积监测等13项省情普查自选动作,并指导市、县(市、区)开展地理市县情普查工作;其中开展针对性的技术规定培训,指导市、县(市、区)做好普查过程质量监督控制、成果验收、成果归档、成果应用等工作重点。

加强成果应用 服务科学决策

我省积极探索应用地理国情普查成果

全面完成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标准时点核准,并不意味着我省普查工作就此画上了句号。事实上,积极探索地理国情普查、监测成果的推广应用,是普查工作后续的一大重点,也是开展地理国情普查的意义所在。

今年全省“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第一轮监督工作汇报会传来消息,我省将启用浙江省河道督查App软件,而这一软件之所以能发挥督查作用,正是基于地理国情普查的成果。今年4月,省治水办向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提出了测绘与地理信息保障需求。省第二测绘院接到任务后,组织开发人员和制图人员研发全省河道督查App、编制督查用图。目前,此App已将全省6000多条垃圾河、黑臭河的地理信息装入手机。在这些地理信息的基础上,此款App可实现“三河”定位导航、查询检索、拍照上传等功能,为督查人员提供地理信息服务。软件的研发人员表示,这款软件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地理国情普查信息的导入,普查的成果为软件作了巨大支撑。

无独有偶,我省市、县(市、区)中以杭州为例,除了完成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的任务之外,杭州还增加了经济地理普查的市情普查自选动作。比如商店、企业的类型和分布信息都将和国情普查的海量数据整合到“杭州市地理市情平台”这个统一的地理空间大数据库内,为“智慧杭州”建设服务。

杭州市测绘与地理信息局有关人员介绍:任何一种商业地图的底图,都来自于地理空间框架数据,而地理国情普查时运用的卫星定位、航空遥感等现代空间信息及测绘技术,保证了普查成果在后续推广应用时的高准确性和权威性。这些普查成果对外公布之前,将依据测绘法规进行一系列脱密处理,在剔除那些必要保密的地理要素同时,保留了人们生产、生活、娱乐所需的其他地理信息,随后才能被加工制作成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各类普通地图。但地理国情普查成果的价值还远大于此。依托成熟的地理空间框架数据,“杭州市地理市情平台”可以为杭州的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地理信息服务。比如,对某个社区的医疗设施来说,通过大数据挖掘、云技术,百姓可以通过移动客户端查看离你最近的卫生站在哪里。它具有哪些科室,能提供哪些医疗服务,都能快速找到答案。

在我省,像上述这样对于成果推广应用的各类案例还有很多,宁波、嘉兴、德清等地都有各具特色的探索。我省坚持边普查、边监测、边应用,积极推动普查成果的提供与转化,充分利用地理国情普查、监测成果,主动服务于“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生态环境建设、多规合一等党委政府的重大专项工作。积极探索运用地理国情普查、监测成果对国土空间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重大政策实施绩效等进行科学评价,为各级党委、政府在重大发展战略、政府宏观决策、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工程实施和社会民生需求等方面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今后浙江地理国情普查(监测)的任务还很繁重。我省将从思想认识、组织领导、质量监管、队伍建设、创新驱动、安全保密、舆论支持等方面,切实做好国情普查、省情普查和市、县情普查的后续工作,加强普查成果的推广与应用,让地理信息更好地为建设“两美”浙江的大局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