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潮儿”高新区(滨江)领跑浙江经济

来源:浙江日报 2016/05/17 发布时间:2020-12-01 浏览量:13

在浙江省90个县(市、区)中,经济实力哪家最强、发展潜力哪家最大、创新力谁领风骚?随着三份榜单的出炉,这三大“难题”也有了答案。

近日,省发改委直属重要智库——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首次发布“2015年浙江省县(市、区)经济竞争力、发展潜力和创新力30强”榜单。

这三张榜单,滨江均独占鳌头,经济创新力总分更是比第二名高近13分,成为当之无愧的明星。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高新区(滨江)取得这个成绩“并不意外”。一直以来,高新区(滨江)坚定不移发展以信息经济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以“四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发展新动力更是势头强劲。

智慧经济

顶起半边天

这次的“三冠王”,对于滨江的意义,是再次被认可。

其实,这几年,省内各部门从不同维度对县(市、区)进行的排名,高新区(滨江)已经拿了很多第一——

省统计局以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变化情况综合评价位次,滨江从2002年开始一直是全省第一;在省经信委、省统计局发布的工业强县(市、区)报告中,滨江连续四年蝉联第一;省科技厅发布的省创新型试点城市(县、区)测评结果,滨江也已连续两年排名第一……

“这是对高新区(滨江)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的肯定。”高新区(滨江)发改局有关负责人说,高新区(滨江)的缘起、定位,瞄准的是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智慧经济,一直都没有变过。“高新区就是要为全省、全国经济发展做出榜样来的。”

始于国家高新区建设,如今肩负起国家“两区”建设重任,“高”与“新”已成滨江经济发展的核心要义。

4月22日,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动员大会召开。作为国家首批高新区之一的滨江,此前已先行担起建设重任:围绕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目标,努力更好地承担起在浙江省杭州市发展信息产业智慧产业“核心区”的角色。

这几年,高新区(滨江)一直都是全省经济的“弄潮儿”,引领全省经济发展。看一看滨江的家底就一目了然。

高新区(滨江)现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35家,全省第一;34家上市公司,全省第一;新三板挂牌企业60家;拥有省级企业研究院和研发中心246家;有25个众创空间,其中国家级众创空间有6个;还有4个国家级孵化器、4个国家级科技园区;中国民企500强企业中,7家总部落户滨江,包括吉利集团、华三通信、盾安集团、康恩贝、中南集团等……

高新区(滨江),昔日钱塘江南岸的这块“不毛之地”,经过多年的精心规划与发展,现已成杭州“万亿方阵”的重要增长极。在全社会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加大时,高新区(滨江)多年来保持两位数增长已成常态,并连续9年增幅位居杭州第一。

滨江经济竞争力、发展潜力、创新力傲视群雄,与以信息经济为代表的智慧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以信息经济为代表的智慧经济,已占滨江地方经济总量六成以上,信息经济增加值更是占GDP八成以上。

今年,于“十三五”开局季,高新区(滨江)再次实现了开门红。一季度,滨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81.6亿元,同比增长18.1%,列杭州13个区、县(市)首位。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收入496.6亿元,同比增长27.0%;其中,信息技术产业实现收入388.7亿元,同比增长32.7%。

企业创新促“三力”领跑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向南跨过钱塘江,你就能看到一幢幢楼宇上那些世界知名的品牌:阿里巴巴、网易、海康威视、华三通信……

滨江经济竞争力、发展潜力和创新力成全省“三冠王”,这些极具创新力的企业是这架天平上“重要的砝码”。

从只做板卡,到后面做DVR,做摄像机,做软件等,已经成为中国领先监控产品供应商的海康威视,是高新区(滨江)经济竞争力的一个缩影。

在安防领域,海康威视如何做到行业领头羊,并在全球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站住脚跟?用海康威视副总裁郑一波的话说就是“要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想着田里的”,未雨绸缪地进行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

近几年,海康威视的研发投入都在营收的7%以上。今年以来,海康威视连续发布多款新产品,包括基于机器人的智能仓储系统“阡陌”、超容量存储、一键式紧急报警产品等。公司一季度营收保持超20%的速度增长。“任何一个产品,都有它的生命周期。”郑一波说,“对企业来说,要活下去、发展好,就要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去拓展产品、推陈出新。”

5月6日,新华三在北京正式宣告成立。位于高新区(滨江)的华三通信也实现“归国”。

在谈到高新区(滨江)的经济发展潜力和创新力时,不得不提到华三通信。以技术及业务创新为公司战略的华三通信,每年将销售收入的15%投入研发,研发人员比例超过40%,累计专利超过6500件,其中90%为发明专利,人均专利拥有量居国内企业前列。

以华三通信为点,观察滨江全区的发展潜力,就是具有高新技术的企业打破各种壁垒后,能够获得全新的发展。

当然,滨江在“三力”上的领跑优势,是所有科技创新企业所形成的合力。

2015年,高新区(滨江)新增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超过44件,该项指标达到科技部确定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有关技术创新发展指标水平。至2015年底,该区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了174.78件(全国6.3件,浙江省12.89件,杭州市34件),居浙江省各区县市第一,全国领先。

科技创新带来新产品产出。一季度,滨江实现新产品产值157.1亿元,同比增长22.3%,新产品产值率为58.5%。

比拼的是创新创业环境

为何高新区(滨江)高新技术企业扎堆?不少人会说,它是国家高新区,有政策优势!

“2008年前,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可享受15%所得税政策优惠主要按地域划分,但现在按产业核定。也就是说,现在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不管在哪里,都能享受这一优惠。” 高新区(滨江)发改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那么,滨江靠的是什么吸引高新技术企业?靠服务、理念和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在如何打造创新创业环境上,滨江面临5道选择题。正是这5个选择,让滨江的创新创业环境越来越好,企业也越来越乐意落户滨江。

第一个选择题就是,如果必须在税收、GDP和人才中选一个排序,滨江肯定把人才放在首位。有个例子可以为这种选择提供一个完美的注解。滨江区有幢科技产业大楼,是区政府投资兴建的。这家单位除了5千号人的个人所得税外没有任何税收收入。但滨江为他们建了楼,将他们吸引到滨江。为什么?因为这些研究人员正是滨江发展最需要的IT人才,看中的就是这些人才所产生的溢出效应。

第二个选择题是,扶持大企业还是小企业?滨江有很多顶天立地的大企业,但还有铺天盖地的小企业。“国家高新区的使命,就是培育和孵化战略性新兴企业和产业。” 高新区(滨江)有关负责人说,滨江把更多的政策向中小企业倾斜。在高新区(滨江)培育孵化并壮大的阿里巴巴当年只有十几个人,现在这些中小企业中,谁说没有未来的阿里巴巴呢?

第三个选择题就是,把钱更多地用于研发投入还是固定资产投资上?在滨江,无论政府或企业,投资重点是砸向高新技术和产品研发——“十二五”期间,高新区(滨江)累计研发投入412.3亿元,约占杭州市的1/3,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始终保持在13.0%以上。2014年滨江这一比重是13.34%,而全省是2.14%;2015年投入“突破百亿”。

第四个选择则是,对企业是资助还是奖励?滨江选择了资助。对大企业来说,奖励只是一种荣誉;但对缺乏资金、场地等生产要素的中小企业来说,资助是真正的“雪中送炭”。例如,许多初创企业买不起昂贵软件,政府就出资购买软件,提供软件技术公共服务平台。

第五个选择就是,在打造环境和比拼政策上,滨江更注重打造优质的创新创业环境。在滨江政府工作人员中,有一句话“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简洁明了地诠释了政府对企业的服务。高新区(滨江)有杭州市创业投资服务中心、浙江产权交易所杭州高新交易区、深交所杭州路演中心、杭州高新区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等机构,为各种不同类型的企业提供“店小二”式服务。在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的过程中,围绕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滨江区又出台了针对初创企业、“瞪羚”企业、领军企业、企业总部等的差异化扶持政策。

当然,落户高新区(滨江)是有门槛的,那就是“创新”。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相关负责人分析认为,高新区(滨江)从成立起到现在,就一直主打高新技术产业。在引进企业时,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并且把“创新”这个要素看得很重。因此,在转型升级的重要关口,滨江新旧动能的转换快人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