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磐开发区
入围理由
山区,往往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同时又是生态保护区,承担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重建的双重任务。位于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金磐扶贫经济开发区18年的发展实践证明,山区贫困地区实施异地开发是山区转型发展的有效外部支持模式,对于促进山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支持山区经济的发展具有“双赢”的效果,这一做法在全省、全国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前言
作为一种发展模式,“飞地经济”(enclave economy)指两个互相独立、有一定经济落差的行政地区,打破原有行政区划限制,通过跨空间的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实现两地资源互补、经济协调发展的一种区域经济合作模式。
金磐开发区就是这种经济模式典型的实践者。回顾金磐开发区的发展历史,可以用9个字评价:挺过来,出实绩,走前列。
1995年,省政府先后批准4个扶贫开发区,时至今日,唯有金磐开发区顽强地挺了过来,而且越活越好,越活越强。
多年来,金磐开发区走出了一条集“异地扶贫、山海协作和生态补偿”为一体的异地扶贫开发成功路子。开发区以不到2.1平方公里的面积,实现了主要经济指标占磐安县四分之一以上,已经成为磐安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最近几年,金磐开发区不少探索实践走在全省甚至全国前列。开发区“异地开发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之举”,得到了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处理闲置低效工业用地、实现“腾笼换鸟”的做法,引起了省政府的高度关注;“三独立、三接轨”的管理体制创新和建立投资开发公司等运营模式,为我省开发区跨区域发展“飞地经济”提供了成功样本。
长风破浪会有时。接下去,希望金磐能继续担当我省开发区在山海协作、生态保护、飞地经济、总部经济以及其他领域的探索者和先行者,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做出更大贡献——谈及未来,开发区党委书记陈平依旧感到任重道远。
“飞地”模式
区域经济合作新空间
创新:思路一宽 天地皆宽的蜕变路
金磐开发区本身就是党委、政府创新的结果,开创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一条崭新道路,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金磐开发区。
成立金磐开发区,实施异地开发的最初动因是为了帮助贫困地区尽快脱贫,并解决源头地区因承担生态保护责任而造成的“福利受损”问题。磐安县是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贫困县,也是钱塘江、曹娥江、瓯江、灵江等四大水系的发源地之一。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激活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1994年经浙江省委、省政府批准,金磐扶贫经济开发区应运而生。
无论是对于磐安,还是金华,“飞地经济”模式在当时都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由于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参考,也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县委、县政府以及管委会领导只能根据形势的发展,用创新的举措破解发展的难题,边实践边摸索,在开发建设中不断探索和完善经营方式、管理模式。
对比同期创立的省内其他扶贫经济开发区,金磐人自认为“正是因为这一管理模式,它从体制和机制上保证了金磐开发区一路稳健地走向了成功。”他们口中的管理模式就是“三独立、三接轨”——“三独立”就是:作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独立行使园区内的县级经济管理权;区内产生的产值和税收归磐安所有;园区内的建设管理由开发区管委会自行组织实施;“三接轨”即:园区规划与金华市区总体规划接轨;税收等经济政策与金华市区保持一致,避免产生不公平竞争;土地征用由金华市开发区统一组织实施。
金磐开发区深知,机制创新是优化投资环境的必然要求,他们在机制上求活,制订管理与服务工作规程以及严格的考核机制,进一步改进全程代理服务制,竭诚为投资者提供服务,让“金磐服务”品牌越来越响。“服务无止境”,已成为金磐每一个干部职工的共识,服务方式方法也一直在改进和完善。
应该说体制、机制的创新贯穿了金磐成长的一路,而与时俱进的创新更是一个主题词。
面对转型升级,金磐认识到,科技创新是企业长盛不衰的法宝。于是,开发区不断在科技上求高,引进了一批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知名度高的高新技术企业和项目,同时出台政策,帮助企业申报省市县科技型企业,引导企业通过加大科研投入、培养和引进创新型人才开发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比如园区内的浙江恒泰皇冠园林工具有限公司,与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深入探讨创立校企合作模式,成立了皇冠学院,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人才输送平台,更成为了解决企业面对新形势下经营思维、职业精神、管理模式、知识结构提升的新平台,带动了新一轮的发展。
可以说,没有创新,也就没有金磐开发区今天的发展成就。虽然身处闹市却始终不忘本土,虽然赢得发展却始终不断创新,虽然取得成功却始终不丢本色,金磐一直以山里人特有的坚韧和勤奋,致力于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使金磐成为了真正的“投资洼地”、“创业福地”。
转型:上下一心 其利断金的主旋律
作为一个扶贫经济开发区,有人认为,金磐开发区带动了整个磐安的经济发展,创造了四分之一的税收,已经完成了当时设定的历史使命。而事实上,金磐的使命远不止于此。
如何处理好扶贫开发、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是磐安县多年来致力解决的问题。随着各地对生态功能区和水源源头地区的生态保护日益关注,以扶贫为目的创立的异地开发模式有了更广阔的涵义。
在异地扶贫催化下,传统的“输血型”财政转移支付生态补偿机制被“造血型”生态补偿机制替代,磐安县接连创下了国家级卫生县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浙中承德”的美誉度在京沪等地越来越好。
而在金华,金磐开发区也始终坚持“生态立区”理念不动摇。引进和培育无污染和少污染、低投入、低消耗、科技含量高、效益好的生态型工业。开发区建立至今,没有接收一家高污染企业,没有发生一起重大环保事故,被有关专家誉为“工业净区”。
国务院参事室专家组于2007年考察生态省建设时,对金磐开发区的做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们认为:金磐开发区异地开发,对流域上游和重要生态功能区因承担更大的保护责任和发展领域受限制而进行有效的开发性补偿创造了非常宝贵的经验,值得总结和推广。
2008年,国家水利部、环保总局也专门派员前来调查,总结金磐开发区“生态补偿”的成功经验。2011年8月和9月,日本一乔大学和东京经济大学等一批经济学专家、学者到金磐开发区调研生态补偿课题,对金磐开发区的政府异地扶贫和生态补偿模式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在日本多家媒体发表论文广泛开展学术交流。
金磐开发区的异地开发经验,对欠发达地区具有示范作用,其异地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创新经验被列为金华市改革开放30年成就的30个创新范例之一。2008年,丽景民族工业园成功复制“金磐模式”,时隔3年,园区上交税收超亿元,占景宁县税收收入的四分之一;而四川省青川县在灾后重建中,也借鉴金磐模式到广元市进行异地开发……
虽然“金磐模式”逐渐为更多开发区所共享,但金磐依旧在自我发展的道路上披荆斩棘。
随着园区知名度的不断提高和日渐增多的入区项目,和其他开发区一样,金磐开发区也遭遇了成长中的烦恼。
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实现更高的产出、取得更好的效益?面对这些制约发展问题,金磐人再次进行了重新审视和进一步的实践探索。
通过推进“腾笼换鸟、退二进三”和“土地存量挖潜、低效用地置换”等工作,开发区加强对引进企业的投资强度、经济密度、亩产税收等指标考核,千方百计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
近3年来全区共有25个项目因达不到土地集约利用标准被拒绝引进,盘活闲置低效用地500多亩,占开发区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工业用地企业平均投资强度达200万元/亩、亩均税收13万元。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优先向优势企业、大企业倾斜,积极推动企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做大做强。
另一方面,金磐大力发展总部(楼宇)经济。浙江金聚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是金磐开发区实施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发展战略后引进的首家大型电子商务企业。仅去年一年,就引进总部经济企业45家,2012年国地税收入中,总部经济占了47%。金磐开发区已成为引领磐安工业转型升级的龙头。
合作:金磐一体 和谐共赢的新画卷
“飞地经济”模式不仅有利于产业转移和人才、技术、资金的流动,实现发展与保护并重、内引与外联并举,经济与社会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同时也有利于在更大区域内形成加快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合力,实现优势叠加和多方共赢。
在这方面,金磐开发区有着卓有成效的实践。
金华市委、市政府授权金磐扶贫经济开发区拥有相对独立的工商、财政、建设、环保等行政管理自**,分期分批给予金磐开发区发展空间,给予落实开发建设区块的市政大配套,具体工作中得到市开发区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
磐安县委、县政府配强金磐开发区领导班子,着力解决用地指标难题,并视开发建设具体情况全部或部分返还开发收益用于滚动开发等。
开发区的干部职工艰苦创业,认真研究开发建设的实施条件,把扶贫政策落到实处;更重要的是开发区建设得到了所在地政府和群众的充分理解和鼎力支持。
正如开发区人自己说的:如果没有当地政府部门把扶贫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把支持金磐开发区建设作为自己的分内事,那么开发区的发展必定举步维艰;如果没有当地群众海纳百川的胸怀、牺牲自己利益支持扶贫事业的风格,那么开发区的发展必定寸步难行。正是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今天扶贫开发区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景象。
在规划上,开发区主动融入金华城市化建设进程,园区规划与金华市区总体规划接轨,原本荒芜的城郊如今已实现与江南新区无缝对接;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开发到哪里,配套建设就跟到哪里,总计已投入资金80亿元;在就业上,开发区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就业岗位,2万多职工中有1/3左右是当地人,有效缓解了金华市区的就业压力;在经济利益上,金磐开发区企业的部分税收归金华市区所有,增加了当地的财政收入,同时,还培育了金磐机电实业公司、天丰化学公司等骨干企业输送给金华市区。
金磐开发区正是把自我发展和城市发展融合在一起,互惠互利,前进的道路才越走越宽。事实证明,金磐开发区是“山海协作”的生动实践,是把欠发达地区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有效抓手,是科学发展观在区域发展战略中的具体体现,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双赢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