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 全域旅游的浙江实践

来源:浙江日报 2016/12/30 发布时间:2020-12-01 浏览量:12

问道 全域旅游的浙江实践

陈潇奕

“全域旅游”当属今年的年度热词之一,是新常态下实施创新驱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战略抉择,也是遵循旅游发展规律,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促进旅游资源有效利用,实现产业做大做强、综合效益显著,推动产业全面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在全国大力掀起“全域旅游”建设热潮之际,浙江大地更是勇立潮头,积极响应,各地探索充满创新活力,纷纷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实事求是,大胆创新,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战略的同时主动发挥主观能动性,走出各有特色的全域旅游发展路径,助力全省全域旅游的大发展。

而至于这永恒的命题——全域旅游是什么、抓什么、谁来抓、怎么抓等一系列问题,仍需要进一步的认知和了解,在探索中不断丰富其内涵、明确其方向,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全域旅游、做好全域旅游。

立体化的全域旅游:

“处处”“时时”“行行”“人人”

所谓全域旅游,就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对于全域旅游的认识,不同地区、不同专家有不同解读,但大部分是从“全”角度思考。近来,浙江省旅游局相关领导提出从“结果”的角度加以思考理解,通俗地讲,全域旅游可以浓缩成八个字:即“处处”“时时”“行行”“人人”,从四个维度立体化全域旅游概念。

“处处”,即处处皆风景,处处皆景观。这是从全域化空间布局出发,呼吁营造优美的旅游大环境。突破以原有景区景点为重点的产业空间布局,统筹规划全域旅游资源配置,实现处处皆景观、无处不旅游的全域旅游空间,这也是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加强主客共享城市、乡村资源的重要一环,更是改变目前“景区内是欧洲、景区外像非洲”此类不协调现象的良方。

“时时”,就是时时有服务。时时既指春夏秋冬、四时八节都有旅游活动,也指二十四小时全天候提供旅游服务。旅游服务包括旅游交通、旅游住宿等。例如,旅游设施硬件服务、旅游智能化软性服务等,同时也包括旅游投诉处理、旅游安全、旅游法制、旅游综合监管等保障性服务。“时时”是对公共服务体系的“质”与“量”的双重要求,是让游客安心、便捷旅游的关键。

“行行”,就是行行“旅游+”或“+旅游”。这里包涵三层含义:一是最直接的,通过“旅游+”,推进旅游与农业、工业、体育、文化、商贸、教育等等各行各业的融合发展,催生形成乡村旅游、农业观光游、工业旅游、健康休闲游、研学旅游等多样化的旅游新业态、新产品,实现产业的联动拓展。二是间接的,各行各业以旅游发展的视角来审视并规划未来,以旅游产业链的思维来开展经营生产,以旅游的眼光来营造景观。即实现三百六十行,行行旅游化。譬如,每家工厂不一定都需要开展工业旅游,但厂区应该绿化、亮化、景区化。三是最高层级的,即实现产业围着旅游转、产品围着旅游造、结构围着旅游调、功能围着旅游配、民生围着旅游兴,真正构建起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格局。

“人人”,就是人人都参与、人人都享有。这是一个全民的概念,也是全域旅游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首先是人人都参与,游客要讲文明,当地居民要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主动参与到全域旅游建设中。其次要人人共享,以主客共享为原则,共建共享旅游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旅游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旅游带来的美好生活,切实提高游客的满意度,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处处”“时时”“行行”“人人”,将全域旅游进行了立体化地呈现,涉及了全区域、全领域、全要素,不啻为对全域旅游的一次简明扼要的概括,引领着旅游从单一产业向综合产业转变,从小旅游向大旅游转变,最终构建起全资统筹、全产融合、全面创新、全境打造、全民参与的新局面。

践行中的全域旅游:

坚实跨越 铿锵前行

全域旅游从概念到实质,从前期规划到后期运作,都是对现行景区景点旅游方式的巨大颠覆,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其要求建设者要看得清要走的路,有所侧重,掷地有声。

正如业内一致强调的,推进全域旅游关键在于这两句话:“规定动作做到位,自选动作求特色。”“规定动作”就是要按照创建工作指南和标准要求一一落实到位。如按照国家旅游局提出的“1+3”改革,做到旅游对当地经济和就业的综合贡献达到一定水平;建立起旅游综合管理和执法体系,设旅委、旅游警察、巡回法庭;厕所革命及其他公共服务建设成效明显;建成旅游数据中心。这几项基础标准,是全域旅游的起步,是需要严格遵守的。

“自选动作”就是要求创新、出经验。“创新是旅游发展的关键”,从满足需求到引领需求、从引领需求到创造需求,旅游目的地的创新永无止境,旅游新业态的创新无限广阔。通过实践,在体制机制、旅游产品开发等方面努力取得符合当地实际而又丰富多彩的经验,创造出引领全省甚至于全国的典型示范。如开化的多规合一,天台八个全覆盖,普陀五个围着转、五大攻坚行动,桐乡的一业驱动四化等,就是很好的浙江经验。

全域旅游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循序渐进,由点到线再到面,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在“谁来抓”的问题上,首先旅游部门义不容辞,责无旁贷。此外,党委政府也需要发挥强有力的带头指挥工作,要学天台县创5A景区一样,列为党委政府的一号工程。

而在“怎么推”问题上,则要做到借势推、合力推、快速推。比如浙江借省委、省政府的“三改一拆、四边三化、五水共治、七大产业、百个特色小镇”组合拳,做到同部署、同考核、同推进。全域旅游也要与政府相关政策,如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小镇建设等形成组合拳,形成合力,共同促进社会发展。这样,也能很好地突破旅游部门单点推进的局面,调动起各方力量和积极因素,提高全域旅游建设的效率和力度。

漫漫长途,探索中的全域旅游正在以积极的姿态一路前行,一路高歌,在唱响“主客共享”的旅游新经济中深度解读“旅游+”,成为引领消费者需求升级的新力量,成为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和社会共同参与的新平台。

丽水:

“旅游+”让古堰添新韵

印象中的丽水莲都,是悠悠古韵的水乡,这里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通济堰,这方山水孕育了以“巴比松”文化为核心,千年港埠文化、千年古堰文化等为辅的多元文化体系,给养了一方百姓;这里有文旅融合的新业态,持续半月之久的 “古堰新韵”小镇音乐节,与城市文化相融合,打造目的地旅游品牌;这里有首批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深化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创新试点镇两个“国字号”荣誉,引领着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据了解,整体而言,丽水莲都区以开发中高端休闲度假旅游市场为突破口,坚持不懈打造养生城市品牌,认真实践有故事、有内涵、能富民的“大健康主题村落”新模式,通过创星创A创强、规范管理、人才技能培训、养生农产品推广来提升品质,以旅游项目为抓手,突出推进全域旅游,提升生态旅游综合竞争力。

其实,很早以前莲都区就开始了“全域旅游”方面的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丽水来说,尤为如此。近年来,莲都更是把推进全域旅游作为践行“两山”理论的主抓手,开展了不懈的探索和实践,成果看得见、摸得着,对未来信心满满。

首先,业态丰富了。一方面,民宿经济迅速崛起;另一方面,用养生的理念发展农业。以“自定标准、自创品牌、自建渠道”的路径,打造全国养生农业发展先行区。

其次,百姓增收了。今年上半年,莲都区农村和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均达9.5%,分别居全市第二、三位,总量均列全市第一位。

其三,品牌提升了。夏季以来,在游客量创历史新高之时,莲都旅游展现出良好形象和服务品牌,获得良好口碑。一年来,莲都聚焦打造“一个捡不到烟头的城市”“一个不会吃到地沟油的城市”“一个零投诉的旅游城市”,节奏铿锵,步伐坚实,“游客口碑”铸就城市品牌。

莲都区打造“全域旅游”的未来应该是一个“旅游+”的概念。在当前旅游已成为国民生活的一种常态,“旅游+”更好地把一个城市方方面面融合进来,依托旅游,大有文章可做。

对于古堰画乡,丽水希望可以做成“旅游+小镇”的样板案例,能够把古堰画乡打造成特色旅游小镇、乡愁艺术小镇、文化休闲小镇综合体。对于乡村旅游,则可以走“旅游+民宿”的特色。丽水畲族利山的民宿,已经成为撬动当地农村发展的支点。还有“旅游+农业”。比如莲都的“倪老腌”辣椒酱,就是小而美的电商尝试者。其创始人老倪,最初是一名公务员,几年前辞职下海,如今已做到淘宝网第一辣椒酱品牌。在“倪老腌”展示基地,你看到的不是产品,更多的是一种乡村文化。现在,“倪老腌”辣椒酱已成古堰画乡的特产,很多游客都愿意带一瓶回家,也带走了山乡人浓浓的淳朴情怀。

目前,旅游的价值正在不断地挖掘和提高,借着“旅游+”的时机,希望“中国·莲都”能够成为“旅游+”模式的样板,真正成为全世界游客认可的旅游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