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持续5年组织“百日行动”
全力保障浙江食品安全
“食品是吃到嘴里的特殊产品,如果质量不过关、安全无保障,将直接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今年全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座谈会上,省食安办、省食品药品监管局主要负责人的一席话,既道出食品安全的极端重要性,也警醒着我省的每一名食品安全监管者。
保障食品安全,近年来,我省每年承诺为民办实事中,总是少不了这一项。
民心所望,施政所向。“十二五”期间,针对我省食品安全领域的问题和短板,省食品安全委员会持续组织“百日行动”等一系列监管活动,全面保障我省的食品安全。
也正是在这5年里,我省的食品监管工作从“被动整治”走向“主动防控”,从“人海战术”走向“智慧监管”,从“单打独斗”走向“社会共治”,从“两头监管”走向“过程监管”。
百日“枪”响,从严监管
2012年7月15日,是我省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值得铭记的时刻。这一天,在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下,我省首次开展食品安全大整治百日行动(下称“百日行动”)。省政府专门成立省百日行动领导小组,从当年7月15日起至10月25日,全省各市县统一启动“百日行动”,全面开展对食用农产品、水产品、进出口食品、保健食品、肉制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加工环节、流通环节以及餐饮服务环节等的全面整治,围绕重点品种、重点单位、重点环节和重点区域,排查治理带有行业共性的隐患和问题,严厉打击食品领域违法犯罪行为。
严密排查、严格整治、严厉打击,带来了丰硕成果:在杭州,171吨无证“洋”肉被查获;在浦江,执法人员查到3000箱被涂改过生产日期的临保奶制品;在永嘉,办案人员查获涉嫌假冒啤酒1835箱;龙游县查获私宰病死病害猪案件;缙云县查获制售假蜂蜜案件……2012年“百日行动”我省共查处各类违法行为1.52万起。
每排除一个隐患,就是保护了一方群众。经过“百日行动”,我省群众的消费安全感和满意度大幅提高,明显改善了我省食品安全生产环境。如杭州余杭区通过专项整治使蜜饯企业厂房设施、人员素质、内部管理均得到明显提高;宁波开展的“清螺禁鱼”专项行动,没收织纹螺31.11公斤、河豚鱼58.43公斤,消除了食物中毒的隐患;绍兴开展散装食用油整治后,散装食用油销售已彻底退出市场。
自2012年“百日行动”后,我省整治食品安全的行动连年升级,行动目标也日趋具体和细化。2013年的“强网清源”取得了良好成效;2014年和2015年,省食安委分别开展了针对食品安全领域突出问题的全省食品安全“百日严打”,以及针对肉品和水产品的全省肉品和水产品安全专项整治“百日会战”;2016年“三大一严”直面问题,并从各个方面逐一突破,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并巩固了整治成果。
一个数字颇值得关注。2011年,全省法院审结危害食品安全案件仅14件,2012年猛增到127件,2013年上升至357件,同比分别增长807%和181%。
省高院相关负责人分析,这类案件数之所以出现大幅上升,除了当时我省仍然处于食品安全问题高发易发阶段以外,也说明我省正不断加大打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力度。
基层“强”网,高效协管
国务院领导曾对食品安全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以基层为主战场,加强监管执法力量和能力建设”。我省一直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基础工作,2013年以来,结合新一轮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我省率先以基层为主战场,按照有工作机构、有专(兼)职人员、有明确职责、有协调执法权、有考核培训、有工作保障的“六有”要求,着力推进食品安全基层责任网络建设,创新工作载体,持之以恒抓落实,进一步强化基层责任,壮大基层监管力量,延伸监管触角。
黄蓉便是宁波市某社区的食品安全网格员,让居民们在家门口“买得放心,吃得安心”是她的工作信条。平时只要一有空,黄蓉便会在社区里走走转转,社区的每条小巷、每家餐饮店都有她的脚印,餐饮店的数量、更新、分布更是如数家珍。
“我们小区食品单位执证登记率实现了100%呢!”一说起自己的这块“责任田”,黄蓉就颇感自豪。
事实上,自2012年我省启动“百日行动”以来,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的步伐,就再也没有停歇过。那一年,我省便通过“百日行动”的实施,建立了11.45万个食品安全工作责任网格,责任网建成率100%,每个责任网格都做到有建立文件、设立网格负责人、开展培训指导和建立日常工作机制。
为发挥基层网格作用,强化食品安全源头治理,省食安委在2013年9月1日至10月8日期间部署开展了食品安全“强网清源”集中行动(下称“强网清源”行动)。
此次行动,通过加强食品安全责任网格建设,强化基层责任落实,“强网”解决“有人办事”的问题,“清源”解决“办什么事”的问题。各地在2012年“百日行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以乡镇(街道)为大网格、行政村(社区)为中网格、自然村为小网格的网格化监管体系。乡镇(街道)大网格设有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中、小网格有专人负责。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底数排摸、隐患排查、宣传发动、张贴“九不”准则等工作落实到食品安全责任网格,由网格负责人协助完成, 做到隐患有人排查、问题有人发现、信息有人报告、知识有人宣传,解决了基层食品安全工作中“管得着的看不见,看得见的管不着”的监管困局,推动了基层责任网格的有序运行。
各地在发挥基层责任网职责方面出现了很多好做法和经验。湖州市重新梳理基层监管网格,切实排查风险隐患。金华市将食品安全责任网格化管理纳入市政府十大民生实事内容,在婺城区和永康市古山镇开展网格化管理工作试点,并召开现场会。舟山市提出“强化四项举措、做到三个结合、突出二块内容、坚守一个底线”的工作要求。台州市开展食品安全隐患“排雷破难”专项行动,梳理出行业性、系统性隐患,由各县(市、区)政府和开发区管委会领题,市级部门牵头指导,分区域落实整治任务。丽水市积极利用科技手段参与基层食品安全监管,依托“1355食品安全社会协同管理平台”完善基本信息数据库,利用手机“食安通”实时上传监管巡查信息,努力实现食品安全监管社会化、网络化、多元化、互助化、智能化的目标。
行动期间,抓住影响当地食品安全的突出问题,在整治规范的基础上,全省各地建立了271个长效机制。
整治隐患,全力护“航”
为消除食品安全风险隐患,解决食品安全领域突出问题,进一步提升浙江省食品安全水平,今年3月1日至8月31日,我省开展了食品安全隐患大抽检大排查大整治严打击专项行动(简称“三大一严”专项行动)。
这次专项行动,时间跨度比往年的百日系列专项行动增加了一倍,聚焦食用农产品种养殖基地、大型产品生产企业等重点环节和重点区域,深入分析系统性、区域性食品安全隐患,目的就是以最大决心、最强力度、最严措施,彻底整治各类风险隐患,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
食品安全风险隐患的精准掌握是消除隐患的前提基础,在排查梳理阶段,各地各有关部门集中精力、广泛动员,通过排查摸底、抽样检测、会商研判等形式,采取日常巡查、突击检查、夜间蹲点、部门联合等手段深入排摸各类风险隐患,确保不遗漏一个风险隐患点位,进一步增强隐患整治靶向性。行动中,全省共抽检各类食品近17.6万批次,涵盖15大类食品、约1.1万个品种。杭州、宁波等地自我加压,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抽样检测任务,抽检量分别高达3.3万、2.7万多批次。
经过此次行动,全省食品安全领域存在的342个重点风险隐患均得到有效治理,一大批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得到彻底整治,部分领域的隐患治理还实现了完美转身。
经过半年的整治,原先无证餐饮集中的拱墅区浙江工业大学后面的“垃圾街”变成了美食街,江干区蚕桑三区“黑外卖”街变成了示范街,上城区思鑫坊混乱街区变成了老杭州印象街区。
各地各有关部门创新监管理念,摒弃食品安全单靠政府监管的“小监管”思维,树立社会“大监管”的思路,构建由“守信的从业者、尽责的监管者、理性的消费者、客观的传播者”共同参与的社会共治格局。省内52名专家,组建省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充分发挥专家在食品安全政策制定、食品安全危害认定等方面的作用。杭州市成立全国首个食品安全监督协会,各区、县(市)设立工作站,吸收会员1748名,打造群众自发参与共治新模式。嘉兴秀洲区探索村民食品安全自治,以镇食安委为中心,以村委会成员为基础,吸纳村民和诚信食品经营户成立自治组织,铺设建立村镇自治网络。
体系完善,公众点“赞”
强监管、建网格、抓专项……省食安委持之以恒的努力,为全省人民创造了一个良好的食品安全环境,公众满意度稳步上升。
“十二五”期间,全省食品安全工作围绕平安浙江建设的部署要求,进一步强化监管执法、风险防控、应急处置、技术支撑、标准法规、社会共治等体系建设,实现了食品安全水平、公众满意度稳步上升和食品安全总体状况有序、可控、稳中向好的目标。
监管体系更加健全。全面推进食品监管体制改革,100个市县组建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机构;1356个乡镇(街道)成立食品安全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落实食品安全监管基层协管员和信息员8.8万多名。
监管法治基础更加扎实。出台地方性法规,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应急预案、投诉举报、黑名单、信用建设等20多项监管制度。
风险管控体系更加完备。实施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风险清单管理,建立食品安全风险会商、风险监测、风险排查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实现了地产食品生产企业、品种、检验项目抽检监测覆盖面和生产经营企业监督检查覆盖面、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规范处置率“三个100%”。
技术支撑体系更加完善。食品专业机构和队伍建设不断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进一步完善,县级食品检验检测资源得到整合,省级强龙头、市级创特色、县级保基本、乡镇重快检、社会为补充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逐步形成。
专项整治成效更加明显。围绕食品安全重点问题,深入开展系列专项行动,严厉整治行业性、区域性、系统性风险隐患,共查处各类违法案件4万多起,食品领域违法犯罪势头得到遏制。
社会共治氛围更加浓郁。实施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安全信用等级评定和分类监管,推进餐饮服务量化分级和监督公示,开展食用农产品信息追溯试点和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农村食品安全金融征信体系建设、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创建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示范省创建等行动,规范行业自律行为,社会各方力量共治食品安全的格局初步形成。
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更加突出。积极构建放得下、接得住、批得快、管得好的食品审批政务环境,精准对接、精准服务食品产业、公众和基层,有力推动了食品产业转型升级。
不难看出,连续5年来,省食安委的一系列“百日行动”,囊括了食品安全从整体到局部的各个方面,形成了从几个部门各自行动到联合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卫生计生委、省质监局、省海洋与渔业局、浙江检验检疫局等10多个省级有关部门和11个设区市的协同作战机制,抽检各类食品从首批24887批次上升到175860批次,坚持不懈查处各类违法行为,切实消除了一批风险隐患。
今年11月,《浙江省食品药品安全“十三五”规划》已经出台,我省将继续全面实施食品安全战略,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构建监管队伍专业化、基层治理网格化、技术支撑标准化、全程追溯电子化、责任追究法制化、社会共治多元化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提升食品安全现代化治理能力,助推食品产业健康发展,实现浙江食品安全水平、科学监管水平和食品产业发展水平继续走在全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