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交通迈入科学发展新春天

来源:浙江日报 2011/01/19 发布时间:2020-12-01 浏览量:13

大港口,大路网,大物流

浙江交通迈入科学发展新春天

浙江交通的“十一五”,播种了艰辛,收获了辉煌。

五年间,浙江交通人不断刷新交通发展的速度:交通投资五年均位列全国首位,累计达到3035亿元,创下历史新高,为“十五”的1.6倍。其中,公路完成投资2470亿元,港航完成投资485亿元,机场完成投资80亿元。杭州湾跨海大桥和舟山跨海大桥打通了浙江经济发展的大动脉;宁波—舟山港成为浙江海洋经济的风向标;高速公路环网正式形成,农村公路通车里程如浙江人民的幸福指数一样节节攀升。

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浙江交通坚持“率先发展、创新发展、惠民发展、协调发展、集约发展”,以建设港航强省为龙头,全面推进现代交通大港口、大路网、大物流“三大建设”战略,引领浙江交通进入深刻嬗变的时代,为浙江经济的腾飞提供强大的支撑,为改善和提升浙江百姓的生活品质提供坚实的基础。

“交通圈就是经济圈,大交通就是大民生。”浙江交通人用自己的行动,实实在在地印证了这句话。

大路结网,助推经济促民生

【数据】“十一五”期间,公路完成投资2470亿元,为“十五”的1.5倍。全省公路总里程突破11万公里,密度达108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新增1517公里,达到3383公里,密度居全国第二,省际接口达到18个;新增一级、二级公路3700多公里。全省具备建路条件的行政村全部通达等级公路,基本实现“双百”目标。全省等级公路客运站达到556个,港湾式停靠站达到2.1万个,分别比“十五”末增长77.6%和241%。

【关键词】高速公路

新世纪的第二个“五年”,浙江交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经济中,助推浙江经济的新一轮腾飞;交通拉近了城市间的时空距离,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差距,浙江小了,长三角更近了。

2009年3月,申嘉湖高速公路浙、沪省际主线收费站正式启用,浙江段与朱枫公路连接的应急通道正式开通,终于结束了近1年时间省际“断头路”的尴尬。长三角区域交通一体化的大门徐徐打开,申苏浙皖、杭浦高速的省际“断头路”也相继贯通。

“十一五”期间,我省建成杭州湾跨海大桥及南北接线、舟山跨海大桥、申苏浙皖、杭浦、申嘉湖(杭)、杭徽、台缙、黄衢南、诸永、龙丽、丽龙、杭长、杭新景建德至龙游、淳安段、宁波绕城、温州绕城北段、宁波北仑大碶疏港等高速公路;完成杭甬高速公路的拓宽改造。同时,开工建设杭州湾嘉绍通道、钱江通道(萧山通道)、绍诸、东永等高速公路。

正是基于发达的交通网络,2008年,浙江GDP首次突破2万亿元大关;次年,达到2.2万亿元,同比增长8.9%,较2006年增长了31.4%,总量位居全国第四。浙江交通成为浙江经济腾飞的助推器已是不争的事实。

【关键词】大桥时代

翻开浙江交通的版图,我们会发现,这五年来,杭州湾上多了几条“直线”。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后,长三角地区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三小时交通圈,从而进一步推进浙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杭州、宁波、嘉兴、绍兴等浙江多个地市的区位优势迅速凸显,舟山、台州、温州等路网末梢也被牵动起来。舟山跨海大桥把中国第三大群岛——舟山纳入了全省四小时公路交通圈,拉进了长三角快速发展的轨道。

一座大桥甚至改变了一个城市。镇海原来的城区沿甬江而兴,杭州湾跨海大桥和舟山大陆连岛工程的建成给它带来了机遇。依据当地政府的规划,在镇海新城内,将投入数百亿元建设城市综合体,一端连舟山跨海大桥,一端连杭州湾跨海大桥。

此外,江东大桥成为钱塘江面第九座大桥,在建的嘉绍通道和象山港大桥也正在改变着长三角的版图,不断演绎天堑变通途的神话,浙江也因此跻身桥梁强省的行列。

【关键词】城乡一体

“十一五”的交通,将城市和乡村更紧密地连接在了一起:整洁的公路通到山村,城里的公交车开到农家门口;农产品的成本低了,价格高了;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而城乡一体化的交通,就是那“及时雨”。

从2003年开始,浙江省交通运输厅率先开展大规模农村公路建设。截至2009年底,浙江农村公路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16.5亿元,成为全国6个完成投资超百亿元的省份之一,创造了浙江农村公路建设史上投资规模最大、速度最快、里程最长、质量最好的“四个新高”。

2010年底,具备建路条件的行政村全部通上等级公路,直接惠及全省近2万个行政村,3500多万农民。

农村公路和大路对接上,最终的受益者就是农民。全省班车行政村通达率达到91.6%,城乡客运一体化率达到48.6%。据最新抽样调查,全省80%以上的村民15分钟之内可到达乘车点,90%的村民出行次数明显增加,农民“走得了,走得快,也走得好。”

随着农村路网建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白天在田间地头干活,晚上住在设施齐全、交通便利的镇里。农民离地不离田,是浙江新市镇建设带来的变化。

路通了,农产品运输也便捷了,有1/4的农民已经在农村公路沿线扩大了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而也有不少农民纷纷加入效益农业、乡镇工业、旅游服务业的队伍中来。随着产业的聚集优化,浙江的城镇化率从2002年的47.47%上升到了2009年的57.9%,比全国城镇化率高出约11个百分点,城镇化进程比全国平均水平大体早了10年。

【关键词】绿色生态

每年节省几亿升汽油,您知道杭州湾跨海大桥是节能“高手”吗?您知道一对服务区的污水处理相当于一个小村镇实现污水零排放吗?您知道公路是如何“融”入大自然的吗……浙江交通对于建设生态交通,推动转型发展的探索步步深入。

近年来,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在认真贯彻浙江省委“两创”总战略,推进现代交通“三大建设”的同时,通过建设生态型交通基础设施体系、推动运输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强工程生态建设、以技术进步建设生态交通的脚步丝毫未曾停歇。近年全国交通运输能耗占全社会能耗的比例在7.6%左右,而浙江省仅为5.85%,走在了全国前列。

“十一五”期间,交通所做的一项项事情,都在推动着绿色、低碳交通的建设步伐。举世瞩目的杭州湾跨海大桥通车,使宁波至上海的距离缩短了120公里,按大桥目前的通行量计算,每年可节约燃料300万吨,10年内将可为社会节约550亿元到600亿元。刚通车不久的诸永高速公路,补种树木,添置绿草,将路“放”入了青山绿水间;嘉于峡线航道南郊河段,为鸟儿建起了生态岛,上万只白鹭在这里栖息……

此外,省交通运输厅还提出“生态交通五项行动”方案,并继续推进此项工作。

【关键词】体制保障

如何确保交通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浙江着力在完善体制上狠下功夫。

“十一五”期间,我省地方交通立法更完善,制定(修订)颁布了道路运输管理等四部地方性交通法规和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办法等五部交通规章。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全省的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连年保持“零增长”。编制、完善了各类交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台风、洪涝等自然灾害的交通应急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同时,交通行业的信用体系建设初具规模,率先在全国启动建立了符合交通建设行业特点、涵盖施工与监理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并将信用结果与招投标挂钩,全省交通建设市场规范管理取得了明显效果。

另外,我省还在全国率先出台“交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大港起航,海洋强省展宏图

【数据】“十一五”期间,港航完成投资485亿元,为“十五”的3.3倍。在全国率先实施港航强省战略,沿海港口新增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78个,使总量达到159个(不含洋山港区),内河新改建高等级航道350公里,使总里程达到1326公里。2010年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7.8亿吨,年均增长13%。其中,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达到6.3亿吨,跃居世界首位,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315万标箱。

【关键词】超级大港

浙江资源贫乏,贸易发达,地处沿海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T”形交汇点,有着优良的海岸和海洋资源,发展港口物流的条件得天独厚。浙江省委、省政府将眼光对准了海洋。

港航强省作为省委定下的战略,在浙江“十一五”的交通发展中具有龙头地位。“十一五”开局,宁波、舟山就拉开两港一体化的大幕。2006年1月1日,“宁波-舟山港”名称正式启用。“十一五”期间,宁波-舟山港建设完成投资214亿元。2008年,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但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首次突破1000万标箱,同比保持16%的增长。“十一五”的最后一年,这个超级大港已经实现了货物吞吐量居世界海港首位的突破。

浙江“港航强省”的大手笔,换来东方大港的加速发展。传统产业依傍港口加紧转型升级步伐,一条以宁波、舟山为中心,温台、杭嘉为两翼的沿海产业带在东海之滨跃然而出,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海洋经济成为全省经济新的增长点。

在宁波-舟山港的带动下,其他港口也焕发了“第二春”,台州港引航生产创新纪录,嘉兴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35万标箱。与此同时,内河港的表现也不俗,湖州港货物吞吐量更是近1.5亿吨,居全国内河港第二。而全省内河“北网南线、双十千八”的骨干航道布局框架也基本形成。

同时,浙江建立起了港口联盟。联盟后的浙江港口群以组合拳的方式与国内外各大港口竞争。全省各港口集装箱企业之间的合作成效明显,开通了宁波与嘉兴等地的集装箱内支线,进一步拓展了宁波-舟山港的港口腹地。

【关键词】航道经济

从陆域交通为主向水陆交通并重转变、从偏重城市向统筹城乡交通转变、从传统运输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变、从建设为主向“建管养运”并重转变以及从分离的交通向现代综合交通转变……“十一五”期间,浙江交通实现了发展理念、发展模式、体制机制等一系列的大转型。

43200米,是全新亮相后湖嘉申线湖州段航道的长度。在船民们看来,这条浙江内河航道建设史上第一条千吨级航道的出现减少了堵航,缩短了他们从嘉兴到上海的通航时间。而在经济学家眼里,湖嘉申线湖州段不仅仅是水上高速公路,更是一条“高速经济带”。

航道就是企业的生命线,水运节约了运输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引来了一个个“凤凰”筑巢航道边。于是,长湖申线浙江段航道扩建工程串起了3个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冶金制造、木材加工和水泥新型建材产业。在长湖申线湖州南浔段沿线,实木地板生产企业有300多家,是全国最大的实木地板生产基地,产销量占全国的55%。每年生产所需的200多万吨原木,从张家港中转后,90%以上通过水路直接运抵南浔。而据不完全统计,整个嘉兴地区,航区沿河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嘉兴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5%。

此外,我省通过加快建设,提升等级,逐步构建了以浙北航道网为核心,杭甬运河和钱塘江中上游、瓯江为东西大动脉的“北网南线、双十千八”的内河高等级航道网络和海河联运体系。目前,“大网络”初步形成,高等级航道的“网络集聚效应”也开始显现。

现如今,“海上浙江”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浙江省出口商品已遍布全球五大洲的22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有95%的外贸物资由水运来承载。可以说,浙江省构建的“大港口”、“大网络”、“大航运”格局,撑起了“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外向型经济。

【关键词】三位一体

“三位一体”港口服务体系是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进一步拓展浙江发展空间的重大举措。“重点构筑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是2010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重点工作。

浙江有全国最长的海岸线、数量最多的海岛,得天独厚的宁波―舟山深水良港,这些资源使面积并不大的浙江成为不折不扣的海洋大省。浙江外贸货物90%以上通过港口运输,同时国家又在浙江沿海设立石油、粮食等战略物资储备基地,众多中央企业纷纷抢滩布局,很多长江沿线地区进出的大宗散货也通过浙江港口转运,港口货物吞吐量持续攀升。

如何把海洋港口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必须着眼于推进传统港口向现代港口特别是港口物流方向转型,落脚点就是建设“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

围绕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争取上升为国家战略,浙江省交通运输厅牵头开展“三位一体”港航服务体系调研,提出了“一枢纽三基地”的战略定位和“一个交易中心、两个交易平台、多个交易区、一批储运基地”的框架体系,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落实了平台项目启动主体和招商准备工作。

物流通畅,现代交通新布局

【数据】截止到2010年底,全省共有150亩以上物流园区21个,A级物流企业167家,数量均位居全国第一;我省成为全国首个交通物流业发展试验先行区,全省布局5个部省共建基地和11个省级、56个市级重点扶持物流基地,培育12家省级和106家市级物流龙头企业,累计完成投资超过60亿元。开创性地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代表中国牵头组建东北亚物流信息服务网络。目前信息平台用户数超过6万家,数据日交换量达10万条左右,与16个省份签订共建协议,与中国物流和采购联合会、国家编码中心、全国港口协会、全国民航协会和中远集运、中远物流、中外运、招商物流等开展战略合作。

【关键词】物流园区

当义乌小商品流向世界的轨迹迂回于杭州再转向世界大港——宁波—舟山港时,交通人已谋划拉直两地公路。依托发达的交通网络和高度现代化的物流体系,义乌构筑起了国际“无水港”,小商品快速流向全世界,外贸出口量年均增长10%以上。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和现代服务业是布局现代交通必由之路。在2007年12月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省委、省政府把建设“大物流”确定为今后一段时期我省现代交通建设的战略目标之一,使物流业成为浙江省现代服务行业的支柱产业。

“十一五”期间,我省重点推进了5个代表不同类型的典型物流园区建设,即运输物流类(传化物流中心)、商贸物流类(义乌物流园区)、制造物流类(绍兴柯桥物流园区)、综合物流类(嘉兴现代物流园区)、国际物流类(梅山保税港区物流园区)。

据最新统计,浙江省的物流成本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浙江制造的产品具备更大的竞争力。2009年,我省物流总费用约为4165亿元,同比增长7.1%,而物流总成本占GDP比重为17.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折算为成本约为65亿元。

随着经济发展和运输市场的变化以及综合运输体系的不断完善,物流园区已经成为浙江传统货运站场转型升级的方向,浙江大物流发展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关键词】信息平台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达成各方利益最大化,利国利企。这是浙江省提议共建省际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终极目标。

为了建设一个具有示范意义的交通物流信息平台,省交通运输厅专门成立指挥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建设。我省大物流的建设还在起步阶段,不过值得高兴的是,这项以浙江为试点的部省共建项目得到了交通运输部、有关省区市及相关行业的肯定和支持。该平台在浙江已全面推广,在此基础上,已有16个省区市交通运输部门和30多家企业积极参与共建,分别启动了通用软件的试点和推广工作。

2009年,在交通运输部的支持下,确定了我省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代表中方平台,与日本、韩国的物流信息平台互联,参与建立东北亚物流信息联盟。省际共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首度年会也在浙江召开,与中外运、中远、中集等物流龙头企业达成信息系统对接的合作意向。2010年,我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首次走出了国门,物流信息化建设再上一个台阶。

据测算,大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建成后,浙江省每年实现的各种效益可达到110亿元,全国的效益将超过1500亿元。同时,信息系统建设将提高运输企业组织化水平,使物流企业和工商业节约成本、提高效益,降低物流总费用。每年可降低物流总费用占GDP的0.1个百分点,浙江省可减少物流总费用约21亿元,全国可减少约300亿元。

【关键词】龙头企业

2009年,浙江省交通厅下发了《关于公布省交通重点扶持物流龙头企业名单(第一批)的通知》,确定了浙江传化物流基地有限公司(站场类)、浙江长运物流股份有限公司(综合类)、浙江顺丰速运有限公司(运输类)等12家企业为省交通重点扶持物流龙头企业。

在省委、省政府“大物流”的战略思想指引下,物流龙头企业们以“雨后春笋般”的速度发展壮大。

“十一五”期间,浙江省交通运输厅一直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推进交通运输业转型升级为主线,把发展港口现代物流、物流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物流信息化建设和城乡配送网络建设作为工作重点。截至2010年上半年,重点物流基地建设累计完成投资6.62亿元,物流龙头企业累计完成投资14.95亿元,续建和新开工建设农村货运站累计完成投资2604万元。

几年里,浙江交通紧扣时代脉搏,致力于传统货运业向现代物流业的蜕变。它致力于发展港口现代物流,物流信息化建设、物流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和城乡配送网络建设,形成了一批引领全省物流业集聚发展的物流园区和具有国内影响力的物流企业品牌。

浙江交通“大物流”建设正逐步形成“浙江经验”。

后记:

可持续发展,

浙江交通的永恒主题

“十一五”期间,浙江交通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两创”总战略,以科学发展为指导,以转型发展为主线,加快港航强省建设,全面推进“三大建设”,积极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大力发展“畅通高效、安全绿色”的现代交通运输业,不断提高“三个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打造畅通浙江。

回望“十一五”,浙江走过了交通发展史上“投资规模最大、建设任务最重、推进速度最快、改革力度最强、惠民举措最多、综合效果最好”的五年。以现代交通“三大建设”为引领,浙江交通迈入了科学发展的历史新阶段。

如今,“交通是有着巨大‘溢出效应’的产业,交通基础设施的社会效益大大超过单纯的经济效益。”以现代交通“三大建设”为引领,浙江交通站在了科学发展以更好适应浙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时点上。在推进现代交通“三大建设”的进程中,浙江交通从不缺乏对自身改革和发展的总体把握和思考。

面对一系列资源要素的困扰,曾经以温州模式自豪的浙江,面临着“成长的烦恼”,如何拓宽发展空间,增创发展优势,成为首要考虑。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浙江建设港航强省的原动力之一。港口的魅力就在于长长的产业链,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巨大财富效应。除了航运产业本身,依托港口发展的临港工业、对外贸易这条利益巨大的产业链,几乎涵盖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我们的优势在哪里?港口、航道是浙江省在长三角各省市中拥有的最大资源优势。”省领导曾明确指出。因此,港航强省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龙头战略。

“着眼于发挥海洋资源优势,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增强浙江的国际竞争能力”,建设大港口。大港口建设是浙江的优势所在,是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也是经济全球化、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依托,宁波-舟山港一体化蓄势而发,进而“三位一体”港口服务体系课题应运而生。

而基于浙江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对外开放和外向拓展,“跳出浙江发展浙江”,是经济取得蓬勃发展的成功经验之一,公路交通是区域交通合作的主要途径。大路网建设因此“着眼于融入长三角,辐射周边省、提高区域和城乡交通协调性,增强浙江区域经济实力”。

而“着眼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增强浙江市场经济活力”的大物流建设,通过物流园区建设、公共信息平台搭建等措施,则已更为直观地在作为轻工制造大省、市场大省和外贸大省的浙江产生效益。据浙江省交通运输厅测算,按目前的工作进程,到2012年末,全省物流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将超过13%,物流产业增加值将达到3600亿元,物流业将占服务业的25%,成为服务业的支柱产业。同时,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将降到12%,可累计减少物流成本支出约1200亿元,相当于每年地方财政收入增加10%。

由此,形成了适应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符合浙江交通发展规律,具有鲜明地方特色,为浙江经济提供强大的交通运输支撑的现代交通“三大建设”思路。

“三大建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三者相辅相成。大港口建设是浙江的优势所在,是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也是经济全球化、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依托;大路网建设适应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需求,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大港口、大物流建设提供支撑和保障,既具有基础性,又具有前瞻性;大物流建设是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推动力量,也是大港口、大物流建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