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总量上看,2014年浙江的GDP 为4万亿元,全国为63万亿元,浙江仅仅是全国经济的6.35%。但是,作为全国民营经济最发达、市场化程度最高、国际化影响最大的区域,浙江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最典型的省份。解读浙江经济,是读懂中国经济最佳的案例。浙江是中国模式的重要样本,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代表。正所谓在“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经济的风景。
始终坚持富民导向是这种风景最重要的看点。中国经济,努力改善城乡二元结构,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目标。除北京、上海、天津这种城市经济结构区域外,以省、自治区为代表的二元经济结构中,无论是改革开放35年看,还是新世纪15年看,在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哪一个省(区)老百姓最富?浙江!统计资料显示,无论是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是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在最近的10到15年中,浙江老百姓始终引领各省(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落到实处,就是让普通老百姓富裕起来。这是国家社稷治理的第一要务,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最基本的目标,正如历史名言“仓廪实而知礼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曾指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对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是经济建设最主要的任务,可以这样说,浙江是35年来,完成这一任务最好的省份之一。始终坚持富民导向政策,是浙江经济之所以能够走在前列的重要原因。
把振兴民族产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国家情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经济成就,不仅仅是国家的GDP有多大、老百姓有多富裕、对外国际支付能力有多强、对内国家财政收入有多高,更是这个国家有些什么非常值钱的“东西”,这些东西就是民族产业!民族产业的竞争力是国家和民族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浙江的发展,始终把本土化的产业培育放到十分重要的战略加以实施。30多年的改革开放,浙江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在农村基础上的工业化,培育起了全国三分之二的块状经济、产业集群和一批代表民族复兴的本土化国际企业,成为中国崛起的重要标志。本世纪初,在国家公布的全国最佳100个产业集群中,浙江占了三分之一以上。在年度公布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浙江军团始终是第一方阵。一些民营企业如今已经成为中国梦的重要标志公司。如万向集团专注汽车零部件,“奋斗十年添个零”,成为了中国制造配套全球汽车最佳的案例。西子联合通过和世界500强的合资、合作,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电梯零部件供应商。2008年以后,在那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中,浙江吉利以18亿美元100%收购沃尔沃股权,成功实现了中国车企从“最便宜”向“最安全”的跨越。2014年,阿里巴巴成功赴美上市,融资超过2300亿美元,超过葡萄牙的经济总量,成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最好的注解。每隔一段时间,总会诞生出一批崭新的本土化的企业,成为标志每个时代的“国家企业”,已经成为浙江的常态。总结这些公司的发展,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观点,那就是都为这个国家做了“一点事”。
从“一遇雨露就发芽”的野蛮生长,到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再到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内源经济,振兴民族产业始终是浙江的使命。如果说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是对中国经济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政策从需求导向主导开始向“供给+需求”双向引导转变的话,浙江是较早意识到这种转变的省份之一。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浙商回归工程,是这种转变典型的路径。
“走出去”,在省外创造一个浙江,输出的不仅仅是资本。浙江“七山一水二分田”,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上,地少、空间有限,是浙江最大的痛点之一。面对中国加入WTO后经济快速的增长,有些“成长的烦恼”。大批的浙商开始走向全国、甚至全球,“走出去”经商、办企业,在省外再创了一个浙江。据统计,浙江超过640万人在省外投资创业,创办企业超过26万家,投资总额超过4万亿元。有人曾说,上个世纪30、40年代在全球的中国人主要是讲闽南话的福建人,50、60年代主要是讲粤语的广东人,60、70年代主要是讲客家话的台湾人,那么到80、90年代,在全球的中国人主要是讲各种吴越方言的浙江人。浙商、作为全球的浙商,在“走出去”发展的同时,也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建立起一个又一个命运的共同体,为自己发财,更为地方发展。在国内,云南、安徽等省,纷纷把浙商评为“最佳投资商”,就是最好的证明,我为发财,但更为你的发展。在国外,以上市公司为例,从2010到2014年,浙江24家上市公司实施了37宗跨国并购,数量占全国的10%以上。从中国资源、全球市场式的发展,浙江已经开始逐步走向全球资源。从“老四千精神”,到“新四千精神”,从属地企业到全球公司,浙江已经走向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输出的是资本、是模式,更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
为全国提供了最大的就业渠道。中国最大的国情是什么?13亿人口!如何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解决老百姓的社会就业问题,也是党委政府的重要责任。稳定就业,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前提。无论是占领华尔街、还是香港占中,都说明了社会就业问题的重要性。“无事”就会“生非”,这是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是一样的,在经济下行的时候,尤其要引起高度重视。从经济学上去看,有什么样的产业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就业结构。反过来讲,什么样的产业结构,决定了什么样的就业结构。浙江由于传统产业结构占比比较大,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决定了浙江在中国劳动力就业市场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根据浙江省政府咨询委的研究报告,在新世纪的十多年,浙江每年吸引外省劳动力2000万人以上,全省很多块状经济、产业集群区,成为了解决中国社会就业的主渠道。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全国各省区劳动力市场中,浙江省1860元的最低工资标准,在全国各省区中是最高的省份之一。安置的劳动力最多、社会的报酬最高,是浙江对全国的贡献。如果说上个世纪,珠三角是解决中国社会就业的主渠道,那么这个世纪的前十五年,长三角已经成为中国就业市场的主渠道,而浙江是这种渠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值得进一步指出的是,围绕全要素生产力的提升,浙江在“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劳动力素质的提升,通过企业、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使“农民工”成为现代产业工人。在相当程度上,浙江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职业培训和现代产业工人转化中心。
新经济培育方式和新商业模式的输出中心。盘点最近3至5年来中国新经济最大的亮点,毫无疑问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经济的风起云涌。2013年,浙江被国家确定为“两化融合”综合试点省,2014年在全国率先制定了全国各省区第一个《信息经济规划》,引领中国经济版图。从两化融合到信息经济,到“互联网+”,是浙江省基于新一代信息经济形成的新经济范式,成为浙江经济较早在新常态背景下实现经济回升发展的代表省份。从去年一季度到今年二、三季度,浙江已经连续6个季度以上实现了全省经济的连续上升,表明全省经济已经基本走出经济低谷,开始企稳回升发展,在全国经济版图中再现了风景这边独好的趋势。即使在经济最萧条的时候,也会有较好的区域经济;即使在经济衰退的时候,也会有很好的公司,这是浙江经济在改革开放多个经济周期中,已经得到充分证明的一个轨迹。
回顾应对金融危机以来的五六年,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国家提出发展七大万亿产业,浙江企业紧紧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产业变革的机会,以“互联网+”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培育了阿里巴巴这样的市场主体,成为新常态下企业创新发展最佳的案例。2014年阿里巴巴成功赴美上市,无疑是这一年最大的经济事件。这一年,浙江也迎来了新常态下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成为中国第一个在乡镇召开的世界级经济盛会。桐乡也由此成为了“互联网+”背景下浙江第一个“经济特区”。
2015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杭州成为中国第10个自主创新示范区试点城市。以“互联网+”为主要内容的创新试点是全国第一个,成为新常态下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下,创新驱动发展的最大试验地。在大力培育和发展新经济、形成新商业文明的同时,浙江把传统产业的新型化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没有淘汰的产业、只有出局的企业。在“四换三名”、“五水共治”等转型升级组合拳的推进下,全省围绕块状经济的转型升级,以特色经济为切入点,一手抓丝绸小镇、黄酒小镇、茶叶小镇等经典产业发展,一手抓梦想小镇、云栖小镇、互联网小镇等新兴产业发展,着力打造100个特色小镇,成为了新时期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产城融合发展的最佳实践。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曾吸引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的浙江,在过去就是封建王朝重要的经济台柱。在历史的长河流进21世纪的今天,面对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浙江经济是否仍然是一种又一种新商业文明创新发展的重要发源地?毫无疑问,回答是肯定的。这种响亮的回答,更多是体现在市场里、工厂中,而不仅仅是报告里、文章中。
浙江的中国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富民导向上、民族产业上、走出去发展上、解决社会就业上和新商业文明上,浙江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最经典的案例,在“浙”里,是人们了解、理解中国经济最佳的窗口。
对于浙江这样的价值体现,我们应该有着更多的期待!
(作者系浙江省经信委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