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力量熔铸浙江不竭创造力(上)

来源:浙江日报 2016/09/06 发布时间:2020-11-30 浏览量:11

编者按 今天本报推出4个版的主题报道,聚焦浙江以“八八战略”为总纲,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努力实现从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的跨越,把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动力,走出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同时以典型样本和图表数据展示文化发展的历程和成就,并请专家解读浙江发展的文化基因。

“西湖十景,或近观、或远眺,引人无限暇思、流连忘返。连通这些美景的是一座座历史悠久、造型优美的桥。本届峰会会标的设计灵感就来源于此,二十国集团就宛若一座桥,让大家从四面八方走到了一起……”

9月4日,西子湖畔,习近平主席在G20杭州峰会欢迎晚宴上如是致辞。

此刻,一湖,一桥,勾连中国与世界、传统与现代。

湖之上,夏日荷花欣欣绽放,宋诗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荡漾在桨声欸乃中。湖之心,其后举行的大型水上情景表演交响音乐会,借助灯光水影,亦真亦幻,精彩纷呈,高潮迭起。

在B20和G20杭州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在不同场合多次赞美杭州。在这赞美背后、在这“最文化”的杭州山色湖景中,掩映的是一幅“最中国”的发展图景:

——在这里,一个自然禀赋并不优越的省份成长为各项社会经济指标协调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发达省份,创造了中国发展的传奇一幕,折射出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

——在这里,一座有着千年以上历史文化的重镇成长为创新活力之城、生态文明之都,创造了联通世界的商业新力量,呈现出“一种历史和现实交汇的独特韵味”。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文化自信,成就了当代中国,成就了当代浙江的发展奇迹。

东南财赋地,江浙人文薮。浙江历来是一片文化的沃土,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千百年来薪火相传、弦歌不绝。新世纪以来,浙江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努力实现从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的跨越,把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让浙江改革发展更加富有文化色彩和人文温度。

文化向广,遍野芳华处 播撒向美的价值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固本守魂,关系一个民族的前途和未来。建设文化大省、铸就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成为浙江发展的强劲动力。

200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作出了“八八战略”重大决策部署,其中一条就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人文优势,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

2005年仲夏,在密集调研的基础上,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通过《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号角声中,文明素质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文化保护工程、文化产业促进工程、文化阵地工程、文化传播工程、文化人才工程,好比八个音符,流淌出浙江文化建设的美妙旋律。习近平同志还亲自担任文化研究工程指导委员会主任。

此后,历届省委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浙江文化建设风生水起。

2011年,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对加快推动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作出新部署。从“大”到“强”,一个字的飞跃,背后是浙江文化脚踏实地的每一个脚印。

近年来,在“两富”“两美”现代化浙江建设中,省委都十分重视文化建设。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浙江省委迅速行动,召开全省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制定了地方戏曲振兴、当代文学提升、美术书法精品等文艺繁荣发展“六大工程”。今年初,我省又发布《中共浙江省委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新添“网络文艺发展工程”,全省文化繁荣氛围更加浓厚。

犹记得,2015年初夏,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舟山定海区干[览]镇新建社区了解城乡统筹发展和社区文化建设情况。社区群众艺术创作中心,一幅幅色彩斑斓、充满生活气息的渔民画和一件件精美实用的手工艺品吸引着总书记。

群众文化的多姿多彩,得益于浙江多年来着力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努力。

文化地标,表达百姓精神新向往。

西子湖畔,当年在习近平同志关心下建造起来的浙江美术馆已走过七个春秋,如今已跻身全国重点美术馆,每年举办各类展览约50个、公共教育活动近300场次,成为创作交流的重大平台、作品展示的重要窗口、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基地。

杭州西湖区象山脚下,2015年筹建完成、2016年正式获批的浙江第一所正规高水平音乐高等学府——浙江音乐学院,琴声初奏。一条乐章大道,宛若五线谱,自西向东,横贯校园;登高鸟瞰,16幢校舍建筑,状似16种乐器;音乐厅、大剧院,视听音质堪比奥地利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在中央领导关心下,按照省委书记夏宝龙“盖大楼,引大师,出大家” 的要求,一个充满艺术和人文气息、充满流动音符和美妙旋律的音乐艺术人才摇篮正在不断成长,以“事必尽善”的姿态迈向一流音乐殿堂。

我省多年来持续加大文化投入,西湖文化广场、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浙江博物馆新馆区等一大批浙江文化地标不断涌现,提升了浙江的文化服务能力,涵养了人民的精神生活。“十三五”期间,之江文化中心、中国丝绸博物馆改扩建、浙江自然博物园核心馆区、浙江省考古遗产展示园等将陆续建成投入使用。

文化礼堂,播种乡村文明新风尚。

连续31年,浙江农民人均纯收入居全国各省区之首。多年来,省委坚持“两手都要硬”,夯实乡村精神文化基础。2013年开始,浙江每年将建设农村文化礼堂列为当年“十件实事”之一。

这个有着数十个戏曲种类的戏曲大省,省市县剧团每年要在乡间演出2万场;一年放映30万场乡村电影;举办4000余场乡村讲座和展览。有了文化礼堂,乡村文化大不一样了。莲花落表演名家翁仁康说,如今我们七成的舞台放在了农村文化礼堂,那里冬暖夏凉,拥有音响和灯光,像一座座民间剧院。

短短数年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点到面、由盆景到风景,截至2016年6月,5371座农村文化礼堂如繁花次第盛开在我省广大乡村,成为民有所乐的乡村“会客厅”、传承文脉记忆的“乡愁基地”、凝心聚力的“精神家园”“红色殿堂”,成为建设“两富”“两美”浙江的重要抓手。2016年起,我省每年又将新增1000座以上农村文化礼堂,到“十三五”末浙江将建成万家文化礼堂,覆盖80%农村人口。文化礼堂将成为高水平的农村文化服务综合体……

服务量化,提升公共文化新品质。

在舟山,登录“淘文化”网,公共文化产品的选择、交易、评价、服务都在这个平台上。老百姓像逛“淘宝”一样,自主点选喜爱的文艺团队和文体节目,节目单点击后交易成功,自动形成协议。那可是真正的现场演出哟!

创新得益于我省加快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文化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和覆盖全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目前,全省共建成县级以上文化馆102家、公共图书馆100家、博物馆105家,图书馆乡镇分馆55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基本实现全覆盖,公共文化服务向规模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十三五”期间,我省将基本建立城乡一体、区域均衡、人群均等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文化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200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大省建设座谈会上这样强调文化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的意义。

理念付诸行动,近年来,一项项实实在在的文化惠民举措,一个个惠及百姓的公共文化设施,一次次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动,犹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合奏出浙江文化惠民的华彩乐章,滋养着千千万万浙江儿女,在之江大地播撒向美、向智的种子,为浙江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文明素养和智慧续力。

文化向深,大浪淘沙间 赓续发展的基因

“杭州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文化重镇和商贸中心。千百年来,从白居易到苏东坡,从西湖到大运河,杭州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传说引人入胜。”面对各国嘉宾,习近平主席9月3日在B20峰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的这番话,向世界点赞了杭州乃至浙江丰厚的文化底蕴。

“浙江历史文化丰厚,历史上文化名人群星璀璨。只要传承历史、守正出新,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就一定能够实现建设文化强省的目标。”犹记得,去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殷殷重托。

如果说,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发展是一场世界历史进程中难度最高的现代化转型大考,那么,浙江无疑是用尽洪荒之力赶考的一抹中国红。而找到了浙江发展的文化基因,也就找到了继往开来的通关密码。

人文荟萃的浙江孕育了丰富的浙江精神。

发展是需要精神的。来过浙江的人都会留下这样一个深刻印象:这里的人,似乎对发展有着永不停歇的追求。浙江每一次的发展向前看,都伴随着一次文化回头望的精神续力: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走遍千山万水、讲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历尽千辛万苦”,到“千方百计提升品牌、千方百计保持市场、千方百计自主创新、千方百计改善管理”。尤其是2005年前后,在习近平同志主持下,省委在原有“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基础上,提炼出了“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以此来规范和引领社会经济的发展。

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坚持不懈的追求精神,在之江大地赓续弘扬。

“东南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焉。”7000年前,河姆渡萌芽了东方古国的第一粒稻种,文明于此播种。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坚毅果决为当代浙江“五水共治”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养分;再其后,浙江大地人才辈出,勾践卧薪尝胆、沈括博学多识、陈亮经世致用、王阳明知行合一、黄宗羲工商皆本、蔡元培开明开放……正是这种丰厚的精神根基,晕染了一代代浙江人的精神底色。

浙商崛起为全球著名商帮,不能不提“义利并举”。

2016年7月,阿里巴巴集团在杭州举办全球公益大会,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到场点赞。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造了个字,为大会命名:“亲”字下面加个“心”,读作Xin,寓意用心去爱、去做公益。他的初心是,“这世界的穷你救不完,这世界的病你治不光,但我们可以把世界上每个人的善意和善心给唤醒。”

商求利,益求义。“义利并举”,早已写在浙江人的生命基因里。浙商以仁民爱物之心,穿透金钱和常情的度量,到达更高的境界、更辽阔的彼岸,启迪着一代又一代新浙商。

义利并举,知行合一。在浙江改革开放初期,东阳木匠筑起一个中国建筑之乡,永康铁匠打出一座中国五金城,义乌小贩鸡毛换糖换回一个国际小商品城;在浙江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打铁匠出身的鲁冠球让一家汽车零部件企业成为中国企业的常青树,甚至在美国频频创造收购当地企业并扭亏为盈的奇迹;自称不懂电脑的英语老师马云和他的团队15年奋斗创下了纽交所史上最大的IPO……他们的创业精神,成为浙江富民强省的强大精神动力。

解码浙江不竭的创造力,不妨让我们重读2005年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中的论述,“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时代变迁,在无数个冥思苦想的历史时刻,那些在浙江大地上迸发的思想火花,如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拨亮代代浙江人心灵的火种,在这片土地上知行合一,实干兴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