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创新的浙江基因

来源:浙江日报 2016/08/11 发布时间:2020-11-30 浏览量:12

经济全球化时代,一些知名企业的动向,往往成为全球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近段时间,大洋彼岸有不少人在关注豪华轿车Karma上市后售价几何。Karma是万向集团并购美国菲斯科公司后重新打造的豪华电动跑车。此前,万向已在美国收购20多家企业。这家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工厂平均年净资产回报率超过80%,远远高于美国同行的平均水平。

8月9日,阿里巴巴推出的人工智能ET,现场表演模仿马云说话,还“解说”了一段NBA的视频。不仅打造了全球最大的电商平台,同时也是世界领先的大数据公司的阿里,新动作常常让业界吃惊。

经济学家或许想不到,打铁匠出身的鲁冠球能让一家汽车零部件企业成为中国企业的常青树,甚至能在美国频频创造让当地企业扭亏为盈的奇迹。自称不懂电脑的英语老师马云和他的团队15年奋斗创下了纽交所史上最大的IPO,树立了新经济领域的又一个典范。

万向、阿里,不过是一百多万家浙江企业中的两家。浙企正在国际舞台上大展身手,浙商已成为海内外知名商帮。他们是今天浙江活力的源泉。

因为这里的经济发展模式、创业创新活力,浙江被经济学家称为中国经济的“模范生”。这个资源要素禀赋稀缺的省份,经过多年发展,地区生产总值连续20年居全国第四位,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连续15年、31年居各省区首位。

凭借灵敏的市场嗅觉和创业创新精神,浙商写下一个又一个传奇。创业创新,正是浙江破解发展难题的“神器”。

无中生有的创富者

没有森林资源的嘉善,发展为一个木业大县;没有毛皮资源的海宁,却建起了全国最大的皮革市场……这样的故事,在浙江比比皆是。这被经济学界称作“零资源现象”。

“零资源”产业的奥秘就在一个个浙商的创富动力中。据不完全统计,没有资源依托的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在浙江有300多个。这些农民创造的块状经济成为推动浙江农村工业化的支点。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工业化初期的浙江,形成了众多独具特色的产业,覆盖轻纺、皮鞋、经编、电器、小家电、打火机、玩具、领带等众多行业。在工业化进程中,浙江“无中生有”形成了一个个产业集群,这样的“零资源”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形成了多个百亿级产业。浙江的“县域经济”也因此闻名,近年来的县域经济百强榜中,浙江的县市区入围数量常居前列。

为不受资源约束,数以百万的浙商“跳出浙江发展浙江”,创下了庞大的浙江人经济。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国内创业的浙商所创造的营业收入规模,就接近于浙江省一年的GDP总量。而在海外创业的浙商约有150万人。

勇闯市场的创业者

诸暨大唐镇是“世界袜都”。80后陈仁勇是诸暨市创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这位运动爱好者去年发现了“时尚功能性运动袜”这个市场空白,立即组建研发团队,目前已拿下了多项专利,“如今一双时尚功能性运动袜的利润,抵过去500双普通袜子。”

义乌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被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权威机构确定为世界第一大市场。如果在每个摊位前停留1分钟,逛完义乌的市场需要1年的时间。今天,紧跟互联网创新,义乌商人纷纷上网,网上网下同步拓展,形成了庞大的网商群体。

如果说创业初期浙商历练出“走遍千山万水、历经千辛万苦、道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的“四千”精神,那么如今全世界的浙商正用“千方百计提升品牌、千方百计保持市场、千方百计自主创新、千方百计改善管理”的“新四千”精神,迎接更为严峻的市场挑战。 (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

上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提供的动能已近尾声,需要推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来延续动能。新一代信息技术便是这样的创业创新动能之一。

以马云为代表的新一代浙商近年来刷新了浙商群体创业创新的“颜值”,让浙江成为中国信息经济发达地区之一。

2014年9月,当全世界聚焦阿里在纽交所上市时,耕耘在阿里生态圈的网店店主、快递员等8位普通人站上了敲钟台,他们是当下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缩影,更是浙江人激情拥抱创业创新的代表。

不久前,阿里前员工程维创办的滴滴和Uber中国合并成为亚洲市场网约车巨头,“海归”丁列明创立的国内自主研发抗癌药企“贝达药业”正在冲刺IPO……由阿里系、海归系、高校系、浙商系组成的创业创新“新四军”,正在浙江这片热土上追逐梦想。

互联网风潮下,更多的创业创新从这里出发。

热土背后的“守夜人”

30多年前,从义乌货郞“鸡毛换糖”开始,民营经济就在浙江大地萌芽:温州诞生了新中国第一个个体工商户,改革开放后新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在温岭登记注册;收购沃尔沃的吉利,成为首个上榜世界500强的中国民企……

浙江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省份之一,是市场经济最活跃的省份之一。在这里,政府“有形之手”营造了市场主体快速成长的沃土。

经济学家对于经济发展过程中应选择市场主导的“无形之手”或是政府干预的“有形之手”之争从未休止,但新时期浙江经济增长和中小企业创新活力的实践表明:市场主导和政府干预这“两只手”同时抓,可以推动经济增长和激发中小微企业持续迸发活力。

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证明市场机制并非万能。政府这个市场“守夜人”必须搭好平台,营造环境,激发经济细胞的活力。

浙江全面深化改革,向改革要红利,进一步激发微观主体活力。2013年开始,浙江以“简政放权”为要求,全面梳理省级部门的行政权力,清权、减权、制权,减幅超六成;率先在网上晒出省级部门权力清单,通过“四张清单一张网”,搭建起政府履职的制度架构,努力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的省份。

浙江致力于结构调整的组合拳,推动区域经济迈上新台阶。茶叶、黄酒、丝绸等历史经典产业通过创新绽放新生;引导更多市场主体聚集七大万亿产业,从新兴产业中获取新动能。

七八年前,外向度较高的浙江是国际金融危机波及最早、影响最深的省份之一,但也是修复、回升较快的省份。有专家认为,这归功于“无形之手”和“有形之手”的协调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