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一方,非洲浙江

来源:浙江日报 2011/11/25 发布时间:2020-11-30 浏览量:13

一个位于东海之滨,一个和它相隔万里;一个是有着7000年文明的江南水乡,一个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浙江,非洲,两个不同的地域,两种不同的文化,在这个初冬时节,第一次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11月9日至16日,由文化部、中国驻埃塞俄比亚大使馆、中国驻津巴布韦大使馆、浙江省文化厅联合主办,浙江歌舞剧院、浙江曲艺杂技团、浙江文化馆承办的“2011中国文化聚焦·浙江文化节”,先后在世界文明古国埃塞俄比亚和津巴布韦举行。

这是今年我国对非文化交流的一项重点活动,也是浙江文化节自2005年开始举办以来首次走进非洲。在前后一周左右的时间里,4场文艺演出、“物华天工——中国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锦绣浙江——浙江摄影图片展”先后上演。正如浙江省文化厅厅长杨建新所言,在这一次次的精彩演出、精美展览中,人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中国文化和浙江文化的独有魅力,还有中非之间宛如朋友、伙伴、兄弟一般的友好情谊。

非遗奇葩,盛开非洲

11月9日,中国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的第一天,来自埃赛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近千名观众,挤满了埃塞俄比亚国家剧院二楼展厅。

中国剪纸(浦江剪纸、乐清细纹刻纸)、杭州刺绣、黄杨木雕、东阳竹编、浦江麦秆贴、西湖绸伞、丝绸织锦、萧山花边、王星记扇子、象山竹根雕、龙泉宝剑、温州米塑、温州夹缬……面对这13个列入世界非遗和国家级非遗名录的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的80余件展品,观众好评如潮。

“这个老人是谁?”站在一尊20厘米左右高的孔子像前,Mendas和其他3位小姐妹,好奇地问起了记者。当记者告诉她们,这是用黄杨木雕刻而成的孔子木雕像时,她们一起张嘴惊呼:“这是真的吗?太神奇了。”

而给自己取了个中国名“李小龙”的19岁大学生Irkyihun,则和4位同学一起,在龙泉宝剑面前看了又看,并摆出pose请记者为他们合影留念。“我喜欢中国,中国文化,中国功夫,都让我着迷。”他说。

余知音、高敏、何大根、王锦荣等4位浙江非遗传人的现场表演,更是让观众叹为惊奇。在杭州刺绣现场,当看到余知音用一根细若发丝的丝线,在一块薄如蝉翼的丝绸上,刺出了一幅活泼可爱的女孩头像,他们情不自禁地伸出了大拇指:“You are the number one(你是最棒的)”。在温州米塑现场,当看到王锦荣竟然用米粉加水拌匀、调色揉制成了一盘当地的主食“英吉拉”和招牌菜土豆牛肉时,他们更是连连惊呼“不可思议”,伸手就想品尝。

前后不到4天的非遗展,吸引了2000多名观众前来观看。每天观众都是络绎不绝,很多人到了展览结束当天,还是流连忘返不肯走。甚至,在12日非遗展撤展的当天,还有200多名观众跑来参观。

面对观众如此热情,浙江省文化馆副馆长邬勇也不由得连连感叹:“每一件非遗作品的背后,都蕴含着浙江灿烂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最好的演出,最美的中国

文化交流,是心灵的交流。如果说,展览是一种静态的人文展示的话,那么,演出这种动态的文化交流,更能让人们感受到更为直接的情感和心灵的互动。

在埃塞俄比亚,浙江文艺代表团的两场演出场场爆满,能容纳1500余人的国家大剧院座无虚席,不少观众甚至坐在走廊上全程观看。

台上,浙江歌舞剧院“彩蝶女”民乐团的民乐连奏 《欢乐的夜晚》,刚一亮相就引来满场喝彩;著名青年舞蹈家刘福洋等10名小伙子们,以其充满力量和阳刚之气的舞蹈表演《绿野雄风》,在5分多钟的时间里博得了现场观众8次热烈鼓掌,而浙江曲艺杂技团的当家节目杂技《墨荷·蹬伞》和《中国功夫》、《东方魔术》,也是一次又一次让现场观众击掌叫好……

演出高潮迭起,观众如痴如醉。当激扬的《非洲时刻》回荡在埃塞俄比亚国家剧院上空,一名埃塞小伙情不自禁跑上舞台,和着节拍跳起舞,全场顿时掌声雷动。

埃塞交通部国务部长格达秋·门格斯特看完演出后连连惊叹,“太精彩了,简直不可思议。”埃塞国家剧院总经理迪斯塔更是激动地说:“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演出,也是我第一次领略到了如此美丽的中国和中国文化。很荣幸,这样精彩的演出能在我们的剧院举行。”

11月15日晚上,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庆典中心大剧院的剧院里,中津艺术家们的联袂演出,更是让台上台下的心灵互动达到了顶峰。

当津巴布韦音乐学院的女艺术家们,满怀激情地唱出雄壮的《黄河大合唱》,当小艺术家光着膀子,赤着双脚,敲起手鼓,跳起了津巴布韦传统舞蹈,当浙江女歌手用中英文唱起了《天空》,当浙江男歌手唱起了津巴布韦家喻户晓的流行歌曲《照耀》,全场近两千名观众情不自禁纷纷起身鼓掌叫好,沉浸在欢乐与友谊的海洋之中。

演出结束,当全体演员走到舞台中央,举起“中国·津巴布韦友谊永存”的巨幅横幅时,现场的掌声久久不息,观众也迟迟不肯挪动自己的脚步,每一个人,仿佛都不忍告别,告别这样一个难忘之夜。

难忘非洲,难忘浙江

人们也许并不知道,这样一次成功的演出,从接到出访任务,到最后赴非演出,竟然只有短短的20多个工作日。

“照以往,这样的大型出访演出,至少也要准备两三个月。”演出团团长董兰兴、浙江歌舞剧院院长告诉记者,这次的演出之所以能圆满成功,离不开文化部和省文化厅的悉心指导,离不开我国驻埃塞俄比亚和津巴布韦大使馆的大力帮助,离不开中非双方演出人员和工作人员的通力合作。

为确保展演成功,在准备展演的这段时间里,文化部和省文化厅的工作人员,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加班到晚上10点以后;大使馆方面,则一遍遍地联系当地各相关部门及演出人员,帮助解决包括吃住行在内一切事无巨细的问题。

同样让人感动的,还有双方演出人员和工作人员的全身心投入。在埃塞俄比亚和津巴布韦,人们很少加班,但为了演出成功,埃塞俄比亚国家剧院和哈拉雷庆典中心剧院的工作人员,连着加班加点,帮着布置灯光、音响、舞台设计,甚至好几个晚上还工作到了半夜12点。

“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加了这么多的班,而且加班到这么晚。”已经在埃塞俄比亚国家剧院工作了15年的剧院总管丹尼尔,每一次都要所有人员清场后才离开剧院回家。他告诉记者,让自己加班的动力很简单:“这是中非文化交流的大事,为了我们的友谊,我们必须保证两场演出成功。”

为了演出成功,为了中非友谊,浙江演出团的演职人员,他们拖着重重的演出道具,辗转万里,开始了连轴转。虽然大多是20岁上下、天性爱玩的年轻人,但他们个个都是卯足了劲,全力以赴:曲艺杂技团的演员,不管每天旅途有多劳累,都要在草坪上在房间里坚持练功;歌舞剧院的演员们,前一天还有人高温中暑,第二天照样精神抖擞地站在了舞台上。

一个个看似微小的付出,化成了一首中非友谊之歌。11月16日晚,当最后一场演出结束,很多人都久久地立在了剧院里,不肯离去。41岁的津巴布韦观众Hitesh,甚至还带着妻子女儿,用了半个多小时的时间,和浙江的演员们合影留念:“感谢你们,给了我们这么好的演出,这么难忘的一个夜晚。”

是的,难忘非洲,难忘中国,难忘浙江,难忘我们所有的朋友、伙伴和兄弟。虽然欢乐的时刻转瞬即过,但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