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省:浙江发展新目标

来源:浙江日报 2011/11/16 发布时间:2020-11-30 浏览量:13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四个越来越”的判断,标志中国共产党人对文化的认识达到新高度。

浙江,自1999年提出建设文化大省,文化之河泛起大发展大繁荣的激越波涛。而今,浙江有底气有责任寻求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裂变,凝聚起通往现代化的文化力量。

梦想,在文化的绿野发出了召唤。以自立、自觉、自信、自省、自强铸就的文化之魂,将引领我们沿着富民强省之路,奔向远方……

“没有核心价值体系,一种文化就立不起来,强不起来。”

文化强省,首先强在一套刚劲有力的核心价值体系。

历史和现实证明,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想要在文化上有所作为,它必须有一套适合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从历史中孕育而来,又具有强盛生命力。

对当代中国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就是这样的一套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一套价值体系,吸纳中华民族积极向上的精神,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具有极强生命力和先进性。

今天,我们喊出文化强省的奋斗目标,就有更大的必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文化建设方方面面,熔铸出文化强省的“钢筋铁骨”。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浙江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浙江的生动实践和具体体现,能凝聚浙江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统一意志,能激发富民强省的无穷能量,丰富了文化强省的核心价值体系,构筑起我们的共同精神家园。

哲学家说:唤起人心灵惊奇和敬畏的,除了头顶的星空还有心中的道德律。

道德,核心价值体系的伦理“基石”。在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当代中国,更需要大书特书下浓重一笔。

欣喜的地方在于,我们看到道德的主体力量在坚守,新的道德力量在生成——面对汶川大地震,13亿人民用大爱让民族精神和道德力量得到了充分展示;吴菊萍,以惊世的一托,在亿万网民心灵世界投下巨石。这些是文化强省建设的道德资源。

紧迫的一面在于,我们也不断听到有关道德滑坡的质疑声,激起了全社会大讨论大反思——不敢扶起跌倒的老人,背后是缺乏扶起道德的责任;广东小悦悦事件,更是引发社会疾呼:“用良知的尖刀解剖丑陋,忍住疼痛唤起道德的警醒!”这些是文化强省建设的道德契机。

根本的问题在于:有5000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岂容道德的哀鸣一次次纠结社会的良心?究竟该以怎样的方式在何时终结这转型期的道德“阵痛”?文化强省必须破解开这一串问号。

这一场全民道德“喊话”中,社会希望看到守护道德的草根力量,看到全社会浩然正气的养成,更希望看到领导干部的带头身影,看到制度层面的扶正祛邪,以道德的升华,复原人性的伟大,聚起真善美的力量。

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是文化强省的鲜明价值取向。

文化市场的新气象,标注出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上升曲线”:一台《宋城千古情》,10年11000场,创下全球演出市场奇迹;绍兴小百花艺术中心,每年的200多场演出所到之处,人潮汹涌;越来越多的精彩电影,正在引发一股回归影院热……

可见,物质增长的同时,人们的精神渴求也更强烈,更加期盼优秀文艺作品的滋润。这点出了当代文艺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也启示了文化强省的努力方向——为人民提供更多精神食粮。

伟大的时代,孕育文艺创作的沃土。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历史洪流激荡山河,有太多激情、理想、奋斗值得讴歌。世界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开阔了文化创作的视野。这给文艺创作、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素材和新条件。

只有不断用精品力作关照大众心灵,陶冶大众情操,不断让国民性得到滋养,一国一省才可能真正显现文化强国、强省之气象。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当不负文化强省的殷切期待。

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更有待一张强大的公共文化服务“网”。

文化区分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这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实践的重大创新。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兜住人民的基本文化需求,这是文化强省的重要保障。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这些年来,经济飞速发展,公共文化建设的欠债却不少。实现文化强省的迈越,必须补上这“必要的一课”——舍得“下大本钱”,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

对普通百姓而言,就是推动公共文化的“神经末梢”延伸至基层,让文化真正进社区、进厂矿、进岛屿、进农村,实现一项项文化惠民工程,让普通百姓享用到更多“免费文化大餐”。

文化产业,一个即将兴起的支柱性产业,有待我们去发现,去挖掘。

这是一个迎着春风日夜“疯长”的新领地。以浙江为例,仅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就增长30.71%!这匹“黑马”以其低碳、科技和创新驱动的特点,契合了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随着后工业时代的逼近,其在经济中的比重还会越来越高。

文化产业可以直接贡献于经济增长,但其意义又何止于此?今天,只有那些经受住市场检验的文化产品,才会赢得更多人的喜爱,其内涵的价值观才能传播更远。因此,文化产业更关乎一国意识形态在文化市场上的话语权。可以说,没有发达的文化产业,文化强省就是一句空话。抓住机遇,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文化强省才能长出厚实的“肌体”。

假如说文化事业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政府的“责任田”,文化产业的勃兴,则更多是满足大众多样化文化需求,需要市场法则“大显身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让市场大浪淘沙,以市场机制释放文化生产力,磨砺企业实力,文化产业将真正走进发展的春天。

这一场文化产业的饕餮盛宴,“剑指”文化强省的浙江大有可为。

浙江有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有充足的资本,有相对完善的市场机制,更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浙江的影视基地建设、杭州的动漫产业,已具全国领先的态势。浙江文化产业已经形成一批上市公司。一些与浙江传统文化紧密结合的特色文化产业,已经形成一定规模。

当务之急,是紧紧抓住这一批特色和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在此基础上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一批龙头企业,打造一批产业集聚区、文化创意园区,发展一批重大项目,从而带动更多的文化企业龙腾虎跃,最终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性产业。

擘画文化强国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进军文化强省是浙江的第一次。

一项浩大而又激动人心的事业,需要全社会给力。

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剔除不合时宜的文化体制,不断加强党委领导,不断积聚高层次文化人才,文化强省之路就能聚集越来越多的社会合力。

一个真正的文化强国,只能从亿万强大国民的托举中屹立于世,只能从肥沃的文化土壤孕育而生。没有强大的国民,就没有文化强国,也不会有文化强省。

这注定了文化强省建设不可急功近利,难以一蹴而就。如春风化雨,它需要长期的努力。

将文化扎根于一座座城市、一个个乡村、一个个社区,扎根于人民大众心中、每一个人心中,最终枝叶扶疏,华实烂漫,届时,我们可以自豪宣称——

“我们,是文化的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