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象山农民章承祖拍摄的电影《荷花庵》剪辑完毕,首次闭门“公映”。
1小时12分钟的时长里,屏幕上画面一个个跳过:好胜的农村女孩董芳,父亲早逝,家境贫困,一心考大学却落榜,精神严重受打击。母亲让女儿寄住在荷花庵静养,荷花庵附近有个采药郎林可珂,初中毕业却志向高远,自学中医中药知识,把董芳身和心的病都治好了——结局是大团圆。
剧情似乎并没有什么悬念,章承祖一直微笑着欣赏成果,直到片尾慢慢滚动出一串长长的名单,他的眼眶开始泛红了。
“宁波火车南站卖地图的郑爱云——4万元;宁波某医院退休职工管云芬——2万元;齐齐哈尔某地村民金立梅——3000元……”
“这些都是我的‘投资人’,没有他们,也就没有这部电影。”章承祖显然有些激动。
故事的“入口”,就在这里。
梦想一部公映的电影
章承祖出生在象山大徐镇一个普通农民家里,他接过父辈的“锄头”,本来一辈子就这样平淡无奇了。
不过,“好事儿”的他,一边在家务农,竟一边萌生了自己写小说的念头。1992年至2003年期间,他一共写了五六个小说本子,《荷花庵》是其中之一。
2006年,象山县城的一件大事彻底改变了这个初中文化农民的命运。当年,象山影视城迎来了第一个剧组——黄晓明版《神雕侠侣》剧组,剧组在当地广招群众演员,一天给几十元报酬,章承祖有点心动了。
“用现在时髦的话讲,那是我第一次‘触电’,演店小二,一闪而过的那种。”即便如此,电影这种新鲜玩艺还是在章承祖的心里扎了根:为什么不把小说改成电影剧本呢?这一大胆的念想,有了现在的《荷花庵》故事原型。
章承祖说,剧本灵感来源于自己年少时的一段美好懵懂的回忆。“荷花庵在象山确有出处,很多年前我去荷花庵时,就碰到过两个年纪轻轻、相貌清秀的出家人。我很疑惑,他们为什么要出家?背后是不是有什么故事?后来我再慢慢地加入当时的一些社会背景,根据自己的想象添加进了一个男主角,把这段爱情故事丰富起来,这才有了现在完整的剧本。”
章承祖把《荷花庵》的剧本给身边不少人看过,大家都觉得故事不错。他暗自下决心,要把这拍成电影。
“那时就是一门心思,也不管自己行不行。”章承祖说,为了更快地上手,每次一有剧组来影视城,他总是抢着去当群众演员。“在周星驰的《长江七号》里,我也露过脸呢,就想学学人家是怎么拍电影的。”
2009年6月,在一家影视公司的帮助下,章承祖的《荷花庵》正式拿到了国家“摄制电影许可证”。章承祖想,拿到许可证就能找到企业家投资,拍摄完成以后,他还要申请公映,把电影搬进影院。
然而,有人告诉他,一部电影从创作到最后上映要翻过三座“大山”:第一座“大山”,是剧本审查立项;第二座,是找到资金投入拍摄;第三座则是发行公映。当光影的梦想一步步照进这个普通农民的现实生活时,章承祖发现,困难才刚刚开始。
摆地摊老人成“大股东”
宁波火车南站还没拆建时,70多岁的郑爱云每天风雨无阻地在门口卖地图。有时候,她的摊位上还会摆上些报纸和杂志,这样一天下来,也就赚个几十元生活费。
谁曾想到,就是这样一个艰苦过活的老阿婆,竟然是《荷花庵》最大的“投资人”。
在章承祖原先的设想中,为电影《荷花庵》找投资方不会太难。“这个剧本格局很小,所需的资金不多,大概50万元就够了。宁波老板这么多,少买一辆车或许就够我拍成这部电影了。”
但事实却远远不像章承祖想的那样简单。拿到“许可证”快两年了,章承祖始终没有找到投资人。
“对你的执着和梦想,我们很佩服,资助你一点钱没问题。但是要投资的话,这钱赚得回来吗?”这是很多人抛给章承祖的一句话。他找了很多企业、影视公司,甚至也跟一些导演接触过。他们对剧本很感兴趣,但是最终到落实投资阶段,全都打了退堂鼓。
“一个农民,从来没有搞过影视,能拍电影吗?”一个巨大的问号,横亘在章承祖的面前。从剧本立项到审查公映,有两年的有效期,过了这段时间,“许可证”就要失效了。
章承祖逐梦电影遇阻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多人伸出了温暖的手。卖地图的郑爱云阿婆,送来了辛苦攒下的4万元;宁波某医院退休职工管云芬,拿出了2万元,她曾是章承祖在宁波打工期间的邻居;还有远在千里之外的齐齐哈尔人金立梅等等。
于是,这部电影有了11位平民百姓“投资人”。
“这些给我投资的人,自己都不富裕,尤其郑阿婆的钱,我实在不忍心用。”章承祖最后只拿了5000元,把剩下的35000元还给了她。热心人的捐助,加上又向自己的亲戚借了一些,章承祖终于募集到了8万元的资金。
打工仔搭起的“草台班”
8万元,能拍成电影吗?
“拍一部最小成本的电影,最少需要三四十万,即便我们学校有这么多专业设备和制作班底,也未必能把成本压到8万元以下。”这是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影视动画老师的专业意见。不过,章承祖不认输。
“没钱请演员,就咱村民自己演,导演、场记……凡是能干的活,我都自己来。” 在章承祖的剧组里,大部分演员都是主动请缨。演男主角的,是在宁波打工的湖南小伙子宋利,演女主角的,则是安徽籍的外来工董林琳。章承祖扳着手指算算,整个剧组里,只有摄影师沈建明有拍摄经验,11名演员都是首次“触电”,有时候一个场面要NG个上百次,不过每个人都很认真。
那段时间,在鄞州五龙潭风景区内总能看到这样的画面:一台简易陈旧的DV录影机前,一群“草台班子”认真地演绎着每一幕剧情。DV机的后面,三五个人目不转睛地看着只有手机大小的显示屏,不时交头耳语……
没有收音器,为了不出现杂音,用一根竹筒连着话筒来收音。没有摇臂,要拍摄长镜头,用几根木棍拼接中间加个滑轮来模拟摇臂效果。虽然设备条件简陋,但大家都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尽量把拍摄做到尽善尽美。“因为资金有限,演员和不少剧组成员都是义务参加拍摄,我能为他们提供的,只有拍摄期间的食宿。”对此,章承祖有些内疚地说。
电影后期制作交给了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169影视工作室”,这算是电影里唯一的专业“操刀手”。工作室共12个学生,以3个学生为骨干,对影片的后期制作,配音、剪辑、校色等整整花了一个多月时间。
“他们用的是陈旧的小高清机拍的,现在很多新出的数码相机的录影功能的画面都比这要好,这对后期制作要求很高。”“169影视工作室”的负责人感动于章承祖的坚持,决定免费帮他完成这个“电影梦”。
章承祖充满期待。目前,电影《荷花庵》正在进行最后的配音完善和转换格式,然后送审,等待最终拿到“公映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