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幅草书奇肆狂放、长幅篆籀高古沉静、密集小楷端庄秀丽……数百件草书、隶书和楷书作品,让上海展览中心破天荒成了一个巨大的书艺空间,首日迎来3万多观众在此留连忘返。
飘逸多姿的行书、峰回路转的篆书、颇见功力的篆刻,在广西跨世纪书画艺术馆,静静散发着诱人的馨香……
一种代表
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是国内最高级别的综合性书法展览,被誉为中国书法界的“奥林匹克”,是全面展示当代中国书法篆刻艺术成就的一次大展。展览每4年举办一次。由中国书协和上海文联、广西文联共同主办的“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11月3日至12日分别在两地展出。其中,上海展出楷书、草书和隶书;广西展出行书、篆书、篆刻和刻字作品。这也是第一次由两地同时承办这一展事。
展览共收到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作品近52000件,最终评出优秀作品58件、优秀提名作品68件、入展作品787件。这其中,浙江温州的陈伟、林峰和罗龙,宁波的林邦德、绍兴的梁文斌、金华的蔡礼礼、台州的罗邦国等7位获优秀作品奖,林光进、徐杰和王方呈3人获优秀提名奖,另有62件作品入展。令人欣喜的是,绍兴、宁波、金华等地均有5位以上作者入选展出。温州更是喜获佳绩,共有14名书法家入展、获奖。无庸置疑,浙江再次成为全国书坛最耀眼的那颗明星。
颇堪玩味的是,草书唱主角,回归“二王”之书风,成为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的显著特征。漫步偌大的展厅,你会发现那满壁的大尺寸作品,书写的多是古代文人的名言妙句,庄子、韩愈、《世说新语》、《孝经》、东坡论书、黄宾虹画语录……虽寥寥数行,然而用笔却意态横生、自由洒脱。组委会评价,从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的参评、入展和优秀作品中,可以看出,不少作者对于书法传统的研习揣摩更为潜心和深入,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做出了意想不到的开拓与创新,而草书也成为当今书坛作者数量最大、发展最快、最有时代成就的书体。无论是陈伟的草书《孙文融书画论》、林邦德的草书《潘天寿诗抄》、梁文斌的草书《袁中道文集选抄》、林峰的行书《古人题画诗数首》,还是蔡礼礼的楷书《庄子齐物论》均形象古雅,线条遒劲,笔势飞动,潇洒自如,气息清新,透出一种宝贵之气,令人感到一种力量存在的同时,又令人的心境理智地平静下来。而罗邦国的篆书《唐诗五首》、罗龙的刻字《山清水秀》字形或端庄或欹侧,或独立或连带,映带左右,因字赋形,顺势生发。
纵观本届浙江的获奖作品,无论行草隶篆,都因悟透了王羲之的精神实质而自成一家——妙在烂熟,妙在疏旷,妙在狂逸,他们的成功在于不机械摹拟,不生硬照搬,力主创新,能变善变,自得其妙,从而笔力全新。
浙江一直是“二王”书风的重镇,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一代代书家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而他们潜在的影响,其价值在当下的十届国展中也正越来越多地体现出来。
翰墨千秋,浙江成为中国书坛的一种代表。
群星璀璨
正如获奖者梁文斌感言:获奖不代表成功,只是求艺道路上的一个加油站;获奖不是炫耀的理由,只是衡量前进步伐的一个标杆。我们要感恩的是这个时代——我很幸运地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书法的复苏与热潮、繁荣与狂热、理性与回归伴随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到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生涯。
像梁文斌一样,此次获奖的陈伟、林邦德、蔡礼礼、林峰、罗龙和罗邦国,以及入选国展的66位书家,他们只不过是浙江灿烂群星中的萤火虫,光亮虽小,却集结成群。
正是这种长期以来以小聚大,以少成多的独特而深厚的文化积淀,直接地造就浙江相对稳定有序的书法传承脉络与书法风格特征,同时也孕育出一大批引领书坛的书法大家。
每一个载入书法史册的书法家,都是某一时代,某一书体,某一风格的代表人物。作为近代书坛盟主,吴昌硕影响了潘天寿、沙孟海、诸乐三以及无数浙江书法家,也影响了很大一批后来者,尤其是篆刻家,如方介堪、沙孟海、张鲁盦、韩登安等,亦是浙江近代书法代表。而以黄宾虹、丰子恺、潘天寿、来楚生、陆俨少、余任天、陆抑非等为代表的近代浙江画家群体中书法成就尤为突出。而以沙孟海、陆为钊为领袖的书家,在坚守传承“二王”传统、开拓创新书艺的同时,从而奠定现代浙江书坛在全国的主导地位。
穿越十届国展,时光滑落20世纪80年代——以朱关田为统领的浙江书坛,真可谓百花齐放,姹紫嫣红。刘江、章祖安、沈定平、马世晓、余正、卢乐群、俞建华等一大批书家篆刻家的出现,令浙江书坛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新时代。以鲍贤伦、陈振濂、王冬龄、杨西湖、赵雁君等为代表的中青年集群的迅速崛起,成为浙江书法艺术的中坚力量。
究其原因,历任3届省书协主席的朱关田脸上透出自豪:是浙江文化孕育了浙江书法,构成了浙江书法的主线。自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兰亭雅集以来,浙江历代书法家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书法篇章,流觞曲水余韵不绝,书法大家代不乏人,从东晋二王到隋朝智永,从初唐四家虞世南、褚遂良到南宋陆游、张即之,从元代赵孟頫、杨维桢到明代徐渭、倪元璐,清朝赵之谦、沈曾植,可谓群星璀璨,各领风骚。他们身上体现着一种文化精神,标志着一个个时代书法发展的高度。
那天,透过“湖畔居”的雨帘,浙江书坛走过的风雨路程似乎都在朱关田的眼前历历在目:在上世纪80年代,井喷似地出现了全国性的书法热,也是时代使然,符合书法发展的内在需求。所谓“群星灿烂”现象并不是浙江书坛的特例,而是浙江书法史的普遍现象,朱关田说,浙江“书家集群”在中国书法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纵观浙江书法群落,他们共同的特点是饱读诗书,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是中国美术史乃至学术史、文化史上不可或缺的代表人物。
省书协副主席、秘书长赵雁君说,于1982年成立的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使浙江书法终于有了自己的领队。在4任书协主席沙孟海、郭仲选、朱关田、鲍贤伦的带领下,坚持大开放、大书坛、大包容的思路,那一股清新的开放、自由的学术之风气与兼容并蓄的风度,令浙江书坛群星灿烂,光艳夺目。
赵雁君如数家珍,近年来,不包括浙江所承办的中国书协的全国性展览,仅由浙江自己主办的品牌性大展就有“沙孟海奖”全浙书法大展、“陆维钊奖”全浙中青年书法大展,以及面向全国书坛的兰亭雅集系列活动。这一系列活动的推出,为浙江书坛出精品、出人才营建了良好氛围。
赵雁君坦言,从当代书法形态史的视角来看,浙江书法家们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于书法艺术多元创新的探索——精致而又和谐、思想而学术的文化传统,对当代浙江书法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今天的浙江书坛始终秉承着这一理念,薪火相传,这也是浙江书法界最值得骄傲的精神传统。
书写未来
承载太多书家追求和众多书法爱好者梦想的“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将于12日落下帷幕,一个个奖杯终会褪去耀眼的光环。
所幸的是,我们欣然看到与一些“花哨”的作品不同,本届大展上浙江书家的作品“不包装、不故作高深,用笔精到、简洁大方”。省书协主席鲍贤伦称,艺术创作需要长期的技巧法度训练和对传统精神的把握,仅靠外在形式的新颖,无异于买椟还珠。“继承传统,谨慎创新”方是书法现代探索的实质。
鲍贤伦直言,这里必须先强调一个问题:所谓“当下社会的审美意趣”,并不是现成的,已经被大众接受的,而是“春江水暖鸭先知”,带有超前性的,很可能一时不为人们所接受。王羲之便是如此,我们更应如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王羲之当时的字确实背离了“正宗”,有点离经叛道,以至被视为“野鹜”。他的为世人所重的《兰亭》为代表的行草书,应该是对当时的书风的一种反叛,是对当时审美习惯的一种挑战。
于是,我们看到更多的浙江书家,苦行僧般跋涉在崎岖书艺的山荫道上,生命从此与之水乳交融,形影不离。
从书法历史看,书法的代表性人物大致有两种:一种是书体革命的代表,比如从篆书到隶书,到章草,到楷、行、草、狂草等等,都有一些代表性书家。今天谁的篆书即使比李斯、李阳冰写得还要像模像样,也无法取代他们的代表性书家的位置。另一种是在书法文化、书法风格上具有变革创新精神的代表。
今天,当把书法的发展放到一个时代文化创新的大背景上来思考的时候,作为对一种书体的继承和发展,书法就应该这样写——刘江、金鉴才、朱关田、鲍贤伦、陈振濂、王冬龄、赵雁君等书家的代表性,是他们把一种书体在现代语境下的文化品质,发挥到了极致,从而为中国书体的发展提供了范例。
书写需要有来者,欣赏需要有知音。
那么,未来的浙江书法也就是中国书法该怎样书写?
比如,我们该如何改变目前所面临的行草多,篆隶少;拼接多,单幅少;大幅多,小幅少这三个最同质化特征。而从这个现象背后透露出来的,也是重复多、思考少;技巧多、性情少;形式多、内容少,以及书卷气息、诗性浪漫的慢慢缺失现状。
群众性肯定是基础,书法的教育任重而道远,不管是小学、高中还是大学,都存在这个问题。大师一定产生在深厚的群众基础之上的。浙江书协现在的会员有3100多人,其中真正以书法为本职的是少数,就是说绝大多数人是业余书法家。
“为此书法的传承要从娃娃抓起,书法教育需要进入中小学课堂。”现就职于台州路桥区横街镇中学教务主任的罗邦国说,今年8月,教育部对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提出指导意见,要求小学三至六年级的语文课程中,需每周安排一节书法课。令人欣喜的是,有着传统书法自觉的浙江大地,正在掀起一场各具特色的小学生书法热,让我们看到浙江书坛的美好前景。
书法作为一种抒情的艺术形式,每个人的作品无疑都在流露和传递着书写者的内心对美的追求和性情。作为一门古老的抽象线条艺术,书法所具有的古典情怀和现代魅力,即便在当下永远都是那样的厚重、有力和耐人寻味。
感恩书法,是你让《兰亭集序》流芳百世;感恩书法,是你让浙江书坛璀璨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