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百名市民走进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分享了农业科技成果带来的喜悦,优质的稻米、蔬菜、水果等成了市民的抢手货。百年耕耘、百年奉献,站在新百年的起点,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将继续大力发展民生科技,为服务我省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厚德力耕 鼎新致用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系浙江省人民政府直属的综合性纯公益类农业科研机构。全院设有畜牧兽医、作物与核技术利用、植物保护与微生物、农村发展、蔬菜、蚕桑、农产品质量标准、环境资源与土壤肥料、园艺、病毒学与生物技术、食品科学、数字农业、棉麻、玉米、柑桔、亚热带作物等16个专业研究所,建有23个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试验站),以及海宁杨渡科研创新基地867亩、盐仓科技牧场380亩、海南南繁育种基地238亩,共建基地26个,面积3万亩。与英国、美国、俄罗斯等国的科研机构共建了7个联合实验室或中心,被科技部授予“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称号。“八五”以来,在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的综合科研能力评估中名列前茅,荣获全国农业科普先进集体、全国科技扶贫先进单位、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单位、浙江省文明单位等多项荣誉。
大事记
● 1911年7月21日,浙江省农事试验场在杭州笕桥建立。
● 1951年1月,浙江省农业科学研究所成立,设园艺等4系,设稻麦场等5场。
● 1960年2月,扩展为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 1977年,6个专业研究所扩编为9个(新增水稻、原子能利用、农业微生物研究所)。
● 1996年,在第二次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科研综合能力评估结果中,畜牧兽医所、土肥所、原子能所、植保所、作物所进入全国百强行列。
● 2003年,省政府确定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为社会公益类纯公益性事业单位。
● 2011年起,实施“本部提升、基地扩建”和标准化研究所建设两大战略工程。
科学研究 硕果累累
自1977年到2010年,全院主持项目获奖成果达498项,其中国家科学大会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4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5项;部、省科学技术奖443项,其中一等奖30项,二等奖100项。截至2010年,全院共育成农业动植物品种(组合)426个,其中农作物品种404个,畜禽品种(系)22个。通过国家审定农作物新品种(组合)20个。
部分重要科技成果
1利用原子能辐射引变育成的水稻新品种——原丰早1983年国家发明一等奖2大麦和性花叶病毒在禾谷多黏菌介体内发现和增殖的证明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豇豆新品种之豇28-21987年国家发明二等奖4我国主栽桑树配套系列品种荷叶白、团头荷叶白、桐乡青和湖桑197的选育与推广198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5耐瘠耐酸、高产优质春大豆新品种浙春2号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6我国大麦黄花叶病毒株系鉴定、抗源筛选、抗病品种应用及其分子生物学研究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7用酶技术开发大麦及高麦麸型饲粮及其产业化研究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8新一代桑树配套品种农桑系列的育成与推广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9我国水稻黑条矮缩病和玉米粗缩病病原、发生规律及其持续控制技术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0禾谷多黏菌传小麦线状病毒种类、发病规律、抗源筛选及其分子生物学研究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1规模化猪、禽环保养殖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2我国稻瘟病生理小种及抗稻瘟病抗源筛选1985年国家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3应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水稻稻瘟病、麦类赤霉病预测预报研究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4“早熟5号”大白菜的选育和推广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5影响我国褐飞虱猖獗程度的国外主要虫源及其长期预测的原理和方法199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6高产、多抗、中优质早籼新品种浙733的选育与推广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辛勤耕耘 奉献社会
一代伟人与双轮双铧犁
20世纪50年代初,诞生于东欧平原的双轮双铧犁引进新中国,引起了新中国领导层的关注,成为新中国领导人到浙江、广东、湖南等地视察的重点对象,并作为重点新式农具推广全国。浙江省农业科学研究所改良双轮双铧犁的经验引起高度关注。新中国领导人亲临视察,心系新式农具改良,对农业科研工作和农机事业发展,以及推动农业科技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粮食上纲要超千斤、皮棉超百斤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浙江省农业科学研究所在省内各地设立农业试验站,发掘作物资源,整理农家品种,提出了“五改”(即单季改双季、间作改连作、籼稻改粳稻、低产改高产、一熟改多熟)为主要内容的浙江耕作制度改革的建议,精细耕作水平在国内领先。这一改革持续20多年,使浙江省粮食生产从缺粮省转变到自给省最后达到余粮省,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经历了从250千克到400千克、500千克、超“双纲”再到吨粮田的发展过程。1966年全省粮食耕地复种指数达195.3%,粮食亩产达437千克,成为国内第一个超《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亩产400千克指标的省份。1972年粮食亩产达到541千克,成为全国第一个超千斤的省份。浙江棉花栽培历史悠久,通过科技人员培育和引进棉花新品种,推广先进栽培技术,皮棉亩产从1949年的13.9千克,提高到1964年的53.5千克,成为全国第一个皮棉亩产超百斤的省份。
红壤改良和海涂开发利用
浙江红壤和海涂资源丰富,但农业生态环境脆弱。上世纪50年代起,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开展了大量的调研、勘察、研究和示范工作。一方面,建立了以红黄壤丘陵为土地单元的作物、水果、林木、畜牧综合配套等四种生态模式,发展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 为浙西低丘红黄壤区农业持续发展提供了配套技术。昔日荒芜的土地上种植了水稻、玉米、花生、油菜、牧草等,生态环境大为改善。到上世纪80年代末,全省开发红壤荒地22万公顷,其中大部分改造成耕地、园田。另一方面,开展了海涂改良利用的长期研究,创造了新围海涂当年开发当年种植的技术,建立了海涂综合开发现代科技示范园区,在省内涂区推广应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
水稻“南繁”育种
在海南岛等地冬季种植水稻、繁育种子,再回到杭州进行春播或夏播,加速育种进程,这样的以空间换时间的水稻育种方式,称之为“南繁”。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开启了我省“南繁”育种的先河,几代育种专家候鸟式地奔波于杭州——海南——杭州之间,顶着烈日,追赶太阳,在海南岛加代育种。早期,专家赴海南的交通极其不便,舟车劳顿自不必说,还要肩挑背扛,需经过十多天才能到达南繁基地。春节家家团圆的时候,他们与亲人只能遥相祝福,这其中的艰辛在现在看来难以想象。他们的艰苦劳动,换来了浙江水稻的几次突破,为粮食生产不断上新台阶立下了汗马功劳。
群英荟萃 人才辈出
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重视人才、培养人才和用好人才。实施“造峰”工程和“搬峰”工程,率先实行首席专家制、岗位津贴制,做到重点岗位重点津贴,重大贡献重大奖励,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院人才总量持续增长,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图1)。创新团队建设稳步发展,植物病毒与组培、蔬菜、食用菌、果品、畜禽健康养殖、农产品安全标准与检测技术等6个团队入选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有百余人次获国家、省百千万人才、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专家、劳动模范等称号。建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浙江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联合建立了研究生教育中心,设有中国农科院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浙江教学点,为农业科技培养人才。
科技兴农 富民强省
依托科技成果和人才优势,创新科技兴农机制,参与全省农业“两区”建设,80%成果在生产上得到了推广应用。致力于良种良法配套,专养雄蚕技术、规模养猪技术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技术等,为我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
大力开展科技推广
实施“个、十、百、千”计划和“双百下乡”等科技兴农活动,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在省内,蛋鸭品种占90%,杜洛克种猪占70%,农桑系列桑树品种占68%,翠冠梨占63%,浙油系列油菜占60%,长豇豆、番茄、大白菜等新品种各占50%以上。
选派科技特派员
自2003年浙江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以来,共派出9批553人(次)科技特派员赴全省25个县的66个乡镇开展科技扶贫。2010年开始,还派出团队科技特派员35个,法人特派员1个,累计提供种养新品种、新技术1500多项次,建立科技示范基地面积6.5万亩,扶持或创办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136个,新增就业人数3.2万人。
建立院地合作科技示范基地
按照“优势对接、合作示范、提升产业”的原则,先后建立嘉善设施蔬菜等26个院地合作科技示范基地,基地面积3万亩,示范推广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68个(项),辐射推广面积183万亩。
开展科技扶贫、培训现代农民
在文成、庆元、磐安、景宁等山区县实施科技扶贫项目,增强山区脱贫致富的造血功能,促进山区经济的发展。“十五”以来,大力开展科技培训,通过“走下去”与“请上来”等形式,举办科技培训1546次,培训农民15.3万人次;与浙江电视台合办“农村大讲堂”,传播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发展种子种苗产业
发展生猪良种及其健康养殖产业,在嘉兴建成省级杜洛克猪原种场,也是国内率先建成的SEW健康养殖示范场;并建成生态环保养猪示范基地。粮油种业以浙江农科种业有限公司为平台,种子生产基地及销售网络遍及全国主要产区,为全院粮油产业科技成果转化搭建了广阔平台。蔬菜种业以浙江浙农种业有限公司为平台,主营省农科院优良蔬菜品种,在我省及全国拥有较大覆盖面。组培种苗以浙江农生种苗有限公司为平台,在全省组织产业联盟,组培苗出口到欧美和亚洲地区的10多个国家。
展望未来 争创一流
“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站在新百年的起点上,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将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围绕省委“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按照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要求,顺应农业科技发展潮流,以“创建一流科研院所、创新一流科研成果、创造一流服务业绩”为目标,加大学科调整和建设力度;加大“本部提升、基地扩建”推进力度;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力度;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加大管理创新力度,推进转型升级,为浙江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