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浙江之路

来源:浙江日报 2010/08/17 发布时间:2020-11-29 浏览量:12

编者按 不久前,中共浙江省委学习中心组召开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学习会,与会同志结合自己工作实际,解放思想,大胆探索,进一步提高了认识,明确了浙江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现将会议发言的主要内容摘编如下。

一、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感

赵洪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这次专题学习会的主题是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精神,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科学发展的认识。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年初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一连用了“五个必然要求”,深刻阐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们一定要深刻理解中央战略决策和部署的重大意义,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加快更新思想观念,深化思想认识,切实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

吕祖善(省委副书记、省长):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经验告诉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深刻反思我省经济发展的情况,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从客观上讲,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素质性、体制性矛盾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回顾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解决温饱问题,途径是千方百计推进工业化。浙江当时的起点低,水平不高,处于工业化的初始阶段,所以我们在经济上追求的是如何解决“有无”的问题,而不是“好坏”的问题。在工业基础相当薄弱,人才、技术和装备都十分缺乏的条件下,浙江工业化的起步主要靠千百万农民的创业,靠发展农村工业。加上当时我们国家整个经济是短缺经济。这就决定了我们工业化的初始结构是“低、小、散”。这是当时所处发展阶段的客观结果。今天来看,这种状况也还没有根本改观,成为制约我们进一步发展的客观因素。从主观上讲,我们经历了长达30多年的粗放式经济增长,一些领导干部习惯了这样的增长模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思维习惯。在这些干部思想中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很多还停留在工业化初期,很难在短时间内加以彻底改变和根本扭转。譬如,这些干部对“发展”的理解,在相当程度上还停留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忽视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忽视经济增长所付出的代价,包括能源、资源、环境的代价,乃至社会矛盾的代价等等。现在,我们的发展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还将发生更大、更为深刻的变化。如果我们不能顺应形势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不能加快思想观念转变,我们就会被淘汰。所以我们一定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发展环境、发展阶段的重大变化,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和目标要求,进一步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在“加快”上下功夫,在“突破”上见成效

赵洪祝: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当前要“正确把握九大关系、实现九个新突破”:一要正确把握“大”与“小”的关系,既要充分激发民营中小企业的活力,又要扎实推动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力求在培育新优势上取得新突破;二要正确把握“新”与“旧”的关系,既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又要积极提升传统产业,强化农业基础,力求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取得新突破;三要正确把握“引进”与“研发”的关系,既要积极引进先进技术、装备、管理和人才,又要大力支持消化吸收创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力求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四要正确把握“海”与“山”的关系,既要充分发挥海的优势、加快建设“海上浙江”,又要充分挖掘山的潜力、加快建设“山上浙江”,力求在培育经济新增长点上取得新突破;五要正确把握“破”与“立”的关系,既要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又要建立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力求在深化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六要正确把握“内”与“外”的关系,既要加强国内区域合作与交流,又要积极推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力求在对内对外开放上取得新突破;七要正确把握“城”与“乡”的关系,既要积极推进新型城市化,又要加快新农村建设,力求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八要正确把握“利用”与“保护”的关系,既要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又要加强生态环保,力求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新突破;九要正确把握“共建”与“共享”的关系,既要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又要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省人民,力求在全面改善民生上取得新突破。

三、确定战略重点,把握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攻方向

周国富(省政协主席):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工作之一。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积极倡导生态文化,认真落实生态保护的各项举措。要唱好“主题曲”,树立发展与保护相统一、“绿韵”与“红脉”相融合的生态文明理念。我们既要青山绿水,也要经济发展,建立起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新的动态平衡。要翻好“高低杠”,走出高碳产业低碳化、低端产业高端化的生态经济发展新路子。要做好“加减法”,坚持“减碳”与“固碳”双管齐下的生态质量提升战略。既要做好“减法”,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又要做好“加法”,增加森林固碳量。要念好“生态经”,唱响循环经济、低碳社会的生态文化旋律。要用好“两只手”,构建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相并重的生态建设机制。

夏宝龙(省委副书记):民营经济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支撑、优势所在和活力之源。加快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转第二版)

(紧接第一版) 国务院“非公经济36条”和我省“非公经济32条”政策出台后,应该说,在政策这个层面,市场准入以及投资领域已经全面放宽。但是,在贯彻落实过程中,以“文件贯彻文件”、以“会议贯彻文件”现象还比较普遍,推倒了“水泥墙”,却形成了“弹簧门”,民间资本的投资领域和渠道依然受到限制。许多民营企业反映,看到政策,无法享受;看到机遇,无力把握;看到空间,无法进入。要按照“非禁即入”的精神,本着“平等准入、公平待遇”的原则,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已经出台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并从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抓紧研究制定我省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意见,破除各种隐形壁垒,扩大民间投资的领域,不断优化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外部环境,激发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经济转型升级路子。

陈敏尔(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强化产业集聚区建设,强化产业集聚发展的功能定位。要注重优化产业结构,既努力把好产业准入关,决不能搞低水平重复建设,又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不断提高服务业的比重,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联动发展。要注重集聚新兴产业,把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及低碳经济和绿色产业作为产业集聚区培育发展的重点。要注重提高科技含量,大力吸引省内外科技和人才资源,增强产业集聚区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寻求差别化发展、特色化发展,尽量避免产业同构、行业雷同和低水平过度竞争。

李强(省委常委、秘书长):发展特色产业是增强区域比较优势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产业是立足之本,特色是取胜之道。只有以特色开拓市场,以特色创造市场,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才能在区域分工中发挥互补作用,实现联动效应,从而赢得有利的竞争地位和发展优势。在区域功能定位上,要确定不同地区的区域功能分类,强化区域功能特点,指明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在产业规划布局上,要明确不同区域的产业培育重点,制定区域产业导向政策,引导区域特色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在城乡统筹方式上,要研究不同区域的城乡结构特点,选择城乡统筹发展路径,形成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特色。在政绩考核上,不能只看GDP指标,而要把城乡居民收入、城乡生态环境、城乡社会保障等指标列入重要的考核内容。通过这些措施,引导不同地区走特色发展道路,支持不同地区培育比较竞争优势,鼓励不同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促成城乡、区域之间形成互补互动的发展局面。

黄坤明(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内容。近年来,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目标,通过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提升传统优势工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杭州市三次产业层次和协调性有了明显提高,初步形成了“三二一”产业结构。但一产不稳、二产不强、三产不足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特别是工业仍以传统优势工业为主,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制造业增加值率和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比重还比较低,产业总体水平还不够高。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把促进工业由大变强与优先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有机结合起来,把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与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推进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调发展。

葛慧君(省委常委、副省长):面对城镇化、工业化加速推进、生产要素加快流动和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我省农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我们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综合产出率,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要转变农业发展理念,用现代工业的理念来组织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要树立农业多功能的理念,既要看到农业的食物保障功能,又要看到农业作为基础产业的经济功能,还要看到农业调节气候、优化环境的生态功能,把农业与城镇化、工业化统筹起来抓。

茅临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文化软实力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障,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强调文化的力量,既能丰富人民的社会生活,又能创造不同于科技、经济等新的发展动力。要从提高软实力的高度认识文化产业的战略意义,切实把文化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摆上更加重要的日程,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积极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休闲、制造、电信、交通、房地产等产业相融合,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为推动本地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出新贡献。

四、群策群力,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保障

任泽民(省委常委、纪委书记):越是形势复杂多变,越是矛盾错综复杂,越是任务繁重紧迫,就越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纪检监察机关加强监督检查,严明政治纪律,保证各地各部门思想统一、步调一致,保证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位。纪检监察机关要紧紧围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一重大决策,积极发挥促进、保障作用,不断推进反腐倡廉的工作创新,把改革的推动力、教育的说服力、制度的约束力、监督的制衡力和惩治的威慑力有机结合起来,着力破解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为促进我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坚强保障。

王辉忠(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厅长):户籍制度改革在推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起着重要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在稳定出口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内需。而最大的内需要通过推进城镇化来实现。户籍制度改革如果不深入、不彻底,城镇化则无从谈起。户籍制度改革有利于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可以打破人口流动的身份壁垒和城乡壁垒,既尊重和保障公民的迁徙权利,也必将最大限度地激发公民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的热情,以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参与我省的经济建设。

蔡奇(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键是要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更加自觉、更为有效地重生态、调结构、促转型。去年我们出台了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一个意见、五个办法”,设计了一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考核指标。如对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把“环境质量评价”、“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列入发展性指标,把“万元GDP综合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率”、“万元GDP水资源消耗量”列入约束性指标,增设了“生态保护满意度”指标。对党政工作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把“生态省建设责任制考核”作为约束性指标。对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考核,把“节能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

林恺俊(省委常委、省军区政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面是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几年,我们围绕服务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广泛开展“知识富民、育才助民、扶贫帮民、和谐安民”等实践活动,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下一步,我们要拓宽、深化参建共建活动,进一步组织民兵预备役人员开展送文化、送法律、送卫生、送科技、送温暖,带头树立文明新风、带头创业致富、带头保护生态、带头遵纪守法的“五送四带头”活动。

赵洪祝:这次专题学习会主题鲜明、重点突出,研讨深入、内容丰富,大家准备充分、畅所欲言,成效明显、很有收获。通过专题学习,大家确实是学有所得、思有所悟、研有所成,进一步形成了共识、理清了思路、明确了方向,奠定了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想基础,必将更好地推动我省走上具有浙江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原载《求是》杂志2010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