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浙江民生水利新发展

来源:浙江日报 2010/03/22 发布时间:2020-11-29 浏览量:12

纪念第十八届“3·22世界水日”第二十三届“中国水周”

关爱生命 保护水源 民生水利 惠泽民生

“十一五”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利,继续把水利放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大水利投入,加快水利发展。近几年,全省每年平均水利投入超过200亿元,预计“十一五”期间水利建设投资将超过1000亿元。全省水利系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加快水利建设,强化水利管理,深化水利改革,水利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水利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一、以“强塘固房”为抓手,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由于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我省台风、洪涝等自然灾害频繁,我们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防汛防台工作的首位。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实施“强塘固房”工程的决策部署,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有力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省水利系统把实施“强塘工程”作为水利建设和发展的总抓手,建立健全专门工作机构,加强组织协调,全面推进项目建设。科学编制总体实施方案和年度建设计划,有序组织项目建设。按照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要求,深化前期工作。加强技术研究和攻关,提高建设技术水准。整合各方建设力量,采取对口帮助、工程代建制等措施,保障施工进度。出台资金使用、安全生产等管理办法,明确建管责任,规范建设行为。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工程质量。至2009年底,全省水库除险加固累计完工475座,列入全国专项规划的45座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全部提前开工建设,石壁、牛头山、四岭、铜山源等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竣工验收,开始发挥效益。海塘、水闸、堤防加固分别累计完工100千米、100座和363千米,同时启动200余座山塘的整治工作。通过实施强塘工程,全省水利工程防灾标准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综合能力进一步增强,并在近几年的防汛防台中发挥了显著成效,有力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二、以民生水利为重点,进一步造福人民群众

全省水利系统坚持以人为本,把发展民生水利放到水利发展的优先领域,着力解决好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生活保障、生产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的水利问题,切实增强民生水利保障能力,不断扩大民生水利成果,使水利更好地惠泽民生,造福人民群众。一是在防灾减灾中确保民安。在防御超强台风“桑美”、强台风“韦帕”以及“罗莎”、“莫拉克”等多个台风灾害和2008年钱塘江、东苕溪流域性洪水过程中,坚持“不死人、少伤人”的防灾目标不动摇,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防汛防台工作的首位,全力以赴做好以人员安全转移为重点的各项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二是在水利建设中注重民生。全力推进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到2009年底,已率先基本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全省1364万农村人口用上了清洁卫生的饮用水,有力改变了广大农村特别是缺水地区饮水困难和不安全的历史。以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农村河沟、池塘整治和杭嘉湖平原河道疏浚为重点,深入实施万里清水河道建设,积极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试点建设,不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进一步加强农村水利工作,切实抓好千万亩十亿方节水工程、百万亩喷微灌工程、大中型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和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发展。三是在水利管理中维护民利。在水利规划、项目安排、设计建设等各个方面,落实利民、惠民、便民措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水利的需求。在水利建设政策处理、水资源开发利用、农村水库转向城镇供水、农业灌溉、水电开发、滩涂围垦、水事纠纷处理等工作中,切实保障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防止和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四是在水利改革中顺应民意。积极推进水利扩权强县、水权改革和水管体制、农田水利管理机制等的改革,坚持把水利改革的力度、进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群众满意程度统一起来,切实保障好群众的切身利益,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让水利改革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三、以资源保障为目标,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

浙江人均水资源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分布不平衡,与人口、经济布局差异度大,水资源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我们加快推进“水资源保障百亿工程”和“浙东引水工程建设”。目前,常山芙蓉、安吉凤凰、天台黄龙、浦江仙华、湖州老虎潭、龙游沐尘、金华九峰等7座供水水库和丽水玉溪、台州二期玉环、洞头(温州)陆域一期等3项引水工程均已基本建成,并陆续开始发挥效益。至2009年底,已累计完成投资约71.5亿元,实现新增库容3.7亿立方米,年供水量6.02亿立方米,保护人口129.5万,保护农田4万公顷。浙东引水工程取得新进展,萧山枢纽工程、舟山大陆引水二期工程已开工建设。曹娥江至慈溪引水工程全面推进,其中,慈溪段已实现全线通水,余姚段已全部建成,上虞段的进口三兴闸已基本建成。通过历时3年半时间的建设,曹娥江大闸工程全面完成建设任务,如期建成,并在挡潮、蓄淡、排涝等方面发挥了明显效益。按照省政府提出的加快实施滩涂围垦的新要求,在前些年每年圈围10余万亩的基础上,加快位于温台产业带和环杭州湾产业带的重点围垦工程建设,2009年完成圈围面积达15.74万亩,有力拓宽了沿海地区的发展空间。科学开发利用水电清洁能源,积极开展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至2009年底,全省已建成农村水电站3194座,水电装机达350万千瓦。开展水电站安全管理年检工作,全面实施“千站改造惠农保安工程”,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

(□ 陈川 作者系省水利厅厅长)

做好管水用水的文章

浙江雨量丰沛,但时空分布不均。可喜的是,经过多年的努力,有限的水资源正在得到更合理、有效的利用,一篇管好水、用好水的大文章正在水利部门的精心构思下徐徐展开。

水资源利用结构日趋变化

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1604mm,水资源总量为955.41亿m3,但人均水资源量较少,按2009年全省人口计,多年平均人均水资源量1844m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200m3,更低于世界人均水资源量7300m3,只有世界人均的1/4。

2009年全省年总用水量为217.07亿m3,用水情况详见图1。

随着我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省的用水情况和用水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总用水量稳步增加,农业用水量不断减少,工业用水量增加较快,居民生活用水各年间略有波动,但总体呈快速增长态势。详见图2~4。

水资源配置逐步优化

以总量控制为核心,我省正着力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

继颁布实施《浙江省水资源管理条例》以来,我省先后下发了关于划定杭嘉湖和甬台温地区地下水禁限采区的意见,修订了《浙江省取水许可制度实施细则》,发布了《浙江省节约用水办法》等,水资源管理制度正得到不断完善。

目前,我省已基本形成了涉及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节约的较为完整的规划体系。先后组织编制了《浙江省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总体规划》、《浙江省水资源百亿保障工程实施方案》、《浙江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等规划,其中《钱塘江河口水资源配置规划》为节约和保护钱塘江河口地区水资源,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河口水资源,协调上下游、左右岸各取水户关系提供了依据。

取水许可管理不断深化。到2009年底,全省共颁发取水许可证20179份(不含水力发电)。

水资源保护工作不断加强

水库水源地保护摆上议程。省水利厅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了水库水源地保护工作,已初步提出了确保水库水源安全的具体措施。

地下水资源管理成效显著。至2009年,我省杭嘉湖和甬台温地区累计完成封井1195口,占应封井数的86%。

河道整治成绩斐然。目前,全省已完成清水河道建设、村庄河沟整治、杭嘉湖地区河道清淤共计5800km,池塘整治430余亩,河道保洁25000km。

节水工作稳步推进

全省万元GDP用水量从2003年的197m3/万元下降到2008年的91m3/万元;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从2003年的114m3/万元下降到2008年的54m3/万元,详见图5。

全省灌溉水利用系数由“十一五”初的0.52提高到0.54,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65万亩,新增年平均节水能力4.7亿m3,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舟山、绍兴、嘉兴、湖州、洞头、玉环等地推行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杭州、玉环等地推行非居民生活用水户超计划超定额累进水价制度,以水价杠杆促进节水。

管好水、用好水,是造福人类的伟大事业。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节约每一滴水、保护每一滴水做起,为实现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和水环境的不断改善,为促进浙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而共同努力。

中国水利博物馆简介

中国水利博物馆是水利部直属的国家级行业博物馆,经国务院批准、中央编办批复在浙江杭州设立,由水利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管理。

地处钱塘江南岸的该馆由省水利厅负责筹建,经过5年奋战,中国水利博物馆已顺利建成,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高128.9米,采用塔馆合一的设计,实现了古典风格、现代材料和先进技术的完美结合,成为“漂在水上”的水晶宝塔。博物馆综合了展陈、研究、交流、教育和休闲等功能,核心展区分为水利千秋、水中万象和龙施雨沛三大部分。

依托周边正在建设的以水科技、水文化、水民俗、水生态等为主要内容的水博览园,该馆让观众通过近水、亲水、观水、戏水和识水,了解水的历史,认识水的哲理,体会水的重要,重视水的保护,增强水的法制观念。

承载着数千年厚重而辉煌的水利历史,中国水利博物馆将用自己的方式弘扬水文化,传播水文明,在观众灵魂深处浇筑起一座人水和谐的“精神大坝、思想水库”。

热烈祝贺中国水利博物馆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