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降低企业成本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此举预计可再为浙江省企业减负200亿元以上。
切实减负
回应企业呼声
早在今年4月,浙江出台了第一批减负降本政策,但仍有不少企业喊“不解渴”。“相对于周边省份,浙江省企业的用能、物流、财务、人工等成本依然偏高。”浙江省减轻企业负担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凌云介绍。
企业所急所想,就是浙江制定降成本政策的风向标。在前期大量调研基础上,浙江从企业反映突出的生产经营成本问题入手,制定并出台了《意见》,共20条“定向、定期、精准、有力”的政策措施,向浙江企业展现政府支持实体经济的决心。据相关部门测算,20条减负降本政策可再为企业减轻负担200亿元以上。
本次减负降本政策中,含金量最高的莫过于暂停征收地方水利建设基金。《意见》指出,从2016年11月1日起,暂停向企事业单位和个体经营者征收地方水利建设基金。浙江地方水利建设基金按销售收入或者营业收入的0.1%来计提和交纳。基金停征,意味着企业销售收入或营业收入越高,减免越多。据浙江省财政厅测算,仅此一项全年将可为全省企业减轻负担130亿元。
本次《意见》中,还有不少长期困扰企业的难题得以破题。比如物流成本高,浙江省也有相关政策。如对办理并使用浙江省高速公路货车非现金支付卡并合法装载的货运车辆,从2017年1月1日起,车辆通行费按现行标准优惠3%。此外,从2017年1月1日起,对从事内河集装箱运输的船舶予以免征“四自”航道收费。水利部门征收的船舶过闸费(限于政府投资的船闸)2016年底到期后不再征收。
用能成本,浙江多年来一直高于周边省份。对此,本次《意见》指出,从2017年开始,根据浙江省电力体制改革进展和电力市场建设情况,继续扩大电力直接交易规模。鼓励各级天然气公司对用气大户实行优惠气价。当前,浙江已将直接交易电量规模从年初的200亿千瓦时,进一步扩大到了750亿千瓦时,全省共有5.55万家工商用户享受到了这一优惠政策。“明年,浙江省还将进一步扩大直接交易电量规模,让更多企业享受优惠电价。”浙江省物价局副局长龚源昌介绍。
精准减负
提振发展信心
“如此一来,公司明年的专利维持费可以节省约36.5%,一年可以省下好几百万元。”根据新出台的《意见》中有关降低企业技术创新成本的政策,新华三集团知识产权部部长程汝刚立马算了一笔账,不禁喜上眉梢。
本次《意见》中有专门政策鼓励企业创新。自2017年起至“十三五”期末,对有效期6年以上的发明专利,第7年至第9年每年补助所缴年费的30%;有效期9年以上的发明专利,第10年至第15年每年补助所缴年费的50%。所需资金从省级专利保护与管理专项资金中安排。对坚持创新的浙江企业来说,这是一件大好事。
当前,降低企业创新成本的呼声颇高,此次《意见》中对此予以充分考虑。从专利切入,减轻企业负担。与此相似,《意见》还着力解决了一批企业反映的成本问题。比如,针对企业反映的驻外人员社保重复缴费问题,出台了规范驻外人员缴纳社保费的政策。又如,围绕企业反映的不合理涉企收费问题,浙江又停收减收了一批收费项目,并加大了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
“我们反映的问题在政策中得到体现并解决,有一种满满的获得感,也更坚定了我们好好干的决心。”台州一家企业主表示,他曾向浙江省相关部门反映了“驻外人员重复缴纳社保费”的问题。
浙江以政府权力和收入的“减法”,换取企业效益“加法”和市场活力“乘法”。今年1月至10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幅由去年同期的4.8%提高到16.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居各省(区、市)前列。
为企减负
永远在路上
据测算,截至今年11月底,第一批减负降本政策已为全省企业降低各类负担和成本800多亿元。浙江省减负办最新调研显示,随着今年以来各项减负降本政策逐步落地,浙江企业成本持续上升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具体来看:当前,全省银行贷款利率创多年以来的历史新低;1月至10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税金总额同比增长6.6%,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2.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微型工业企业税金总额更是同比下降了26.8%;今年以来企业用电用气成本已明显下降;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方面,初步统计,当前企业中介费用下降20%以上,时间缩短25%以上。
今年以来,浙江在降成本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尤其融资、税费、用工、用能等部分过高成本均已明显下降。尽管如此,这些成本仍有下降的空间。比如人工成本,虽然通过“机器换人”降了下来,但当前浙江省企业用工成本依然高居全国各省(区、市)第一位。
同时,当前浙江还保留有4项省定涉企收费,与全国部分兄弟省已实现省定涉企收费全部取消相比,还有下降的空间。
“明年,就4项省定涉企收费,货物港务费、引航泊位费、‘四自’航道过闸费、船舶过闸费,浙江省还将与相关中央有关部门、省级部门协商、沟通,争取早日实现省级层面零收费。”凌云介绍。
据《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