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信倾情助建美丽乡村

来源:浙江日报 2011/02/10 发布时间:2020-11-29 浏览量:11

美丽乡村建设的第一行动就是“生态人居建设行动”。对广大农民而言,改造建设住房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但建房、装修都需要较多的资金,城市居民贷款可以办理“按揭”,而农民要改造建设住房手中的现钱不够怎么办?我省农信社全面贯彻省委、省政府有关精神,不断加强和改善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的金融服务,多措并举支持农村住房改造建设,为我省建设美丽乡村发挥了积极作用。

浙江农信倾情助建美丽乡村

蓝天、绿地,之江沃野。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这一大背景下,以“生态人居建设、生态环境提升、生态经济推进、生态文化培训”为主要举措的美丽乡村建设正在全面积极推进。而能否享受到高效、快捷、便利的金融服务,已经成为乡村是否“宜居、宜业、宜游”的一项重要判断依据。一直以来,我省农信社(农信联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扎根农村,坚持服务“三农”、支农支小的经营方向,大力开展农村金融创新,积极培育农村信用环境,加大信贷支农支小力度,有效缩小了我省城乡间金融服务水平的差距,有力促进了我省农民致富、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目前,浙江农信系统营业网点数、存款总量、农户和小企业贷款总量及覆盖面均居全省银行业首位,是我省名副其实的农村金融主力军。

延伸金融服务渠道 扩大农村覆盖网络

美丽乡村要求当地农民能够享受到包括金融服务在内的各项服务。而与许多农村地区尤其是边远地区,金融机构网点稀少,ATM、POS机具等现代金融机具更是与当地无缘,当地农民就连简单的存取款都要花上半天的时间,跑上几十里路去办手续,这给农民生活、创业带来极大的不便。针对这一现状,我省农信社积极延伸金融服务渠道,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覆盖。

2010年7月22日,省农信联社在温州隆重举行“服务三农 真情回馈”大型活动,启动全省农信社空白乡镇网点全面开业仪式。这一刻标志着我省农信社在84个金融机构空白乡镇设立的14家标准网点、65家非全日制固定网点、5家自助银行全面开业。从此,这些偏远乡镇结束了无金融机构、缺乏基础金融服务的历史,当地农民长期以来存取款难、贷款难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针对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不足,全省农信社以省政府确定的141个省级中心镇为重点,积极拓宽农村金融渠道,加快网点战略规划和布局,积极推进网点转型,通过新设网点、增加支农联络员和布放机具等方式,进一步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到2010年末,全省农信社共有营业网点4015个,设立自助银行243个,布设自助设备2861台。开通“96596”电话银行,上线全省统一手机短信平台,分步推广网上银行业务,进一步延伸服务渠道。先后开通了中国银联清算系统、“农信银”清算系统等,形成了汇通天下、即时到账的清算体系,使农民在家门口的农信社就能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便捷的金融服务。

近年来,中央及省政府出台了多项惠农政策,大量的惠农资金需要发放到分散的农户手中。我省农信社凭借机构网点覆盖面广、清算网络畅通、贴近农民等优势,成为全省指定代理发放财政惠农补贴资金的最主要银行机构之一。代理发放的财政补贴涵盖了农民直补、被征地农民补贴、养老保险、计划生育、水库移民、水稻良种补贴、省级订单粮奖励等多个领域。我省农信社始终把代理财政惠农补贴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来抓,一律免收手续费、工本费、银行卡年费,在代理资金发放高峰期间,开设专门的业务窗口,延长办理时间,以高效优质的服务传递着党的惠农政策。到2010年末,代理发放惠农补贴涉及1569万户,代理发放金额35亿元,确保了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到位。

探索信贷支持创新 推动农民创业增收

在农村生产和创业过程中,信贷支持无疑是重要的“助推器”。在城市要申请贷款可以选择的银行很多,抵押、保证等担保方式也较为灵活方便。而在农村地区,由于局部地区信用环境有待完善,农民申请贷款时可供抵押的财产很少,可以选择的贷款产品也较为单一,因此相对于城市居民,农民更难通过贷款渠道获得资金支持。针对这一状况,我省农信社大力开展信用工程建设,积极探索金融创新,有效支持了农民创业致富增收。

近年来,我省农信社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大力推进信用工程建设,建立农户档案,开展“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评定,并给予获评的农户贷款优先、利率优惠、手续简便等实实在在的“好处”,有效调动了乡(镇)、村、户珍惜信用、参与信用评定的积极性,不断夯实了支农基础,有效改善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促进了农民生产经营增效增收。截至2010年末,已评定信用户428.5万户,占全省农村住户总数的38.3%;信用村(社区)1.33万个,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43.9%;信用乡(镇)187个,占全省乡镇总数的13.4%;信用户贷款余额1243.7亿元,受惠农户达105.2万户。通过信用工程建设,将诚信从无形变为有形的价值,形成了信用农户人人有授信、人人可用信的农村金融良好生态。

针对农户贷款担保难问题,我省农信社积极探索推进农村住房、海域使用权、集体非农土地使用权、渔船捕捞证、大型农机具、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排污收费权等抵质押贷款业务,其中仅林权抵押贷款余额就达19亿元,占全省银行业同类贷款的70%。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推出“丰收小额贷”等六大信贷品牌。省农信联社研发推出了将传统信贷产品同现代科技手段有机结合的创新支农产品——丰收小额贷款卡,具有“一次授信、循环使用、手续简便、办理及时”等特点,2008年在临海试点后向全省推广,深受农户欢迎,获得“2010年浙江省十大民生工程”等称号,并得到省委主要领导的批示肯定。到去年末,丰收小额贷款卡发卡量55.22万张,贷款余额311.17亿元。与党、团、妇等部门合作,大力推广团员、青年、妇女、大学生村官等创业小额贷款,其中青年创业贷款被团中央作为典型在全国予以推广。

我省农信社通过活动载体有效推动金融服务深入基层、深入农户。连续多年开展“走千家、访万户、共成长”、“万名农信干部下基层办实事”等活动,发动全系统干部和信贷人员深入乡村基层,积极倾听农村客户的想法和需求,围绕“走访农户企业”、“摸排资金需求”、“集中授信放贷”等要求,重点深入了解农村客户资金需求,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极大拓宽了“三农”和小企业贷款覆盖面。开办多种形式的扶贫助困小额贷款,支持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积极开展“送温暖活动”和结对帮扶活动,深入乡村慰问贫困农民,体现了高度责任感的企业公民风范。

支持农房改造建设

改善农村居住环境

全省各地农信社积极主动走访当地农户,大力宣传支持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的信贷政策,收集农户住房改造金融服务需求,对在旧村改造、农民自建房、农民安置房、农村住房改造等方面有资金需求的农户优先调查,优先投入信贷资金,确保必要的贷款额度。到2010年末,全省农信社住房改造建设贷款余额为109.4亿元,共支持7.6万户农户实现住新房的梦想。

同时,各地农信社以多种方式支持农户加快住房改造建设。除了在自有宅基地新建或改造住房外,还大力支持农户向中心镇、中心村集中。如嘉兴农信系统积极支持农户参与“两分两换”,以其合法农村住房和宅基地换取规划的市镇公寓房、联排房。鄞州农合行“安居宝”贷款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对村经济合作社发放新农村建设项目贷款;第二阶段在新农居项目完成竣工验收合格后,对农民发放农房按揭贷款,用于购房,贷款实行封闭式管理,严格确保资金按进度投放。并对农户建房后期生活设施配套或装潢时需要贷款的,同样给予支持。另外,配合政府的异地脱贫、下山脱贫和出库脱贫政策,努力满足山区、库区农户搬迁建房的资金需求,如临海农信联社专门制定出台山区移民建房贷款管理办法,加快山区贫困人口住房改造建设步伐。

各地农信社在金融支持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的过程中,非常注重提高效率,尽量便利农户。积极运用丰收小额贷款卡这一现代金融工具,实现了农户在授信范围内随到随用,随有随还,大大便利了农户资金安排。根据农户的收入周期和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投入大、还款时间不能过短等特点,为农户量身定做灵活的还款方式。如苍南农合行专门创新适应农户的还款方式,根据房屋实际造价50%的标准核定贷款数额,贷款期限最长可为5年,可以按季或按年归还贷款,使农民也能享受城市居民的“按揭”服务。

农信社对农民住房改造建设贷款普遍实行优惠利率,使农民改造建设住房的成本适当降低。如龙游农信联社推出“安居创业”贷款,贷款利率较其他贷款下降20个百分点以上。义乌农合行为降低农民贷款成本,实行“一村一策”,给予农户贷款利率优惠,最低可按照基准利率执行。

岁月不居,天道酬勤。我省农信社坚持服务“三农”、支农支小的经营方向,深耕农村金融市场,不仅有效支持了我省新农村和美丽家园建设,也为自己收获了累累硕果,取得了社会效益与自身效益的双丰收。“十一五”期间,全省农信社存款上升4600亿元,年均增长20%,期末余额达到7773亿元。贷款新增3159亿元,年均增长19%,期末余额达到5470亿元。各项监管指标优良,接近“好银行”的标准,资产质量及综合效益居全国农信社之首。全省共有56家行社在当地纳税综合排名前5强。

“十二五”期间,全省农信社将继续强化信贷支农导向作用,不断加大金融创新,努力提高服务效率,怀着对广大农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在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创业创新等方面积极作为,为全面构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做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