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九年(1636),年届五十的徐霞客踏上旅途,开始了他一生中最后一次也是最壮烈的一次“万里遐征”,同行者有静闻和尚,还有仆人顾行和王二。《浙游日记》就是记录他这次旅游和地理考察的最初一段路程的游记,包括南直隶和浙江省。
这段游程主要取水路。九月十九日,徐霞客乘醉放舟,行色壮豪。为了与徐仲昭、王孝先、王忠纫、陈含晖、陈继儒等友人晤别并筹备这次旅行,取“东迂之道”,途经无锡县、苏州府、昆山县(皆在今江苏省境),又经青浦县到佘山(今皆属上海市),“至是为西行之始”。以后进入浙江境,经西塘、王江泾、乌镇、连市、新市、塘栖等到杭州府。又西到余杭县弃舟步行,经临安县、新城县(今富阳县西境),本想考察浙西山区的淳安等县。但王二逃走,霞客“不便于陆”,只得“仍就水道”,在唐家拱下舟,顺分水江东下,至桐庐县往南转溯富春江,又经严州府(今建德县)、兰溪县、金华府,转西经龙游县、衢州府,十月十六日抵常山县西境。
原文重读:
二十六日,过二荡,十五里为西塘,亦大镇也,天始明。又西南十三里为王江泾,其市愈盛。直西二十余里,出澜溪之中。
今日寻踪:
西塘古镇:江南六大古镇之一,位于浙江省嘉善县。西塘在唐、 宋时期就已形成村镇,到了元、明朝时,西塘凭借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经济基础和水道之便,发展成一座繁华、富庶的大集镇,窑业、米市、食品、制陶业等行业日益兴旺。古镇现存的许多古宅大院,都是古镇先人当时致富后的结晶。西塘是个平民化的小镇,所有一切都如此朴素,没有周庄的繁华,没有南浔的富甲之态,没有浓厚的商业氛围!但是西塘的独特魅力令留宿旅者陶醉!
原文重读:
二十七日,平明行,二十里抵乌镇,入叩程尚甫。西南十八里,连市。又十八里,寒山桥。又十八里,新市。又十五里,曹村,未晚而泊。
今日寻踪:
乌镇:传承千年的历史文化;淳朴秀美的水乡风景;风味独特的美食佳肴;缤纷多彩的民俗节日,深厚的人文积淀和亘古不变的生活方式使乌镇成为了东方古老文明的活化石。智慧的传承伴随脉脉书香,在这儿展现一幅迷人的历史画卷。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美丽。
原文重读:
二十八日,南行二十五里,至唐栖,风甚利。
今日寻踪:
塘栖古镇:老京杭大运河,由北向南逶迤而来,像一条绚丽多彩的缎带维系着南北大地。古镇塘栖,就坐落于这京杭大运河的南端。如果把浙江诸多名镇比作颗颗璀璨的明珠,塘栖便是镶嵌在古运河畔分外夺目而耀眼的一颗明珠,其独特的水上街市风貌和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无可替代。
塘栖历史悠久,始建于北宋,自元代商贾云集,蔚成大镇,明清时富甲一方,贵为“江南十大名镇”之首。塘栖,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文人辈出,书香传世;塘栖,文物遗产众多;塘栖,人杰地灵,物产丰盛,枇杷名扬天下,丝绸香飘海外,自古就是贡品。塘栖是座古镇,同时也是一座新城,虽然历经岁月沧桑,失去了“三十六爿桥”、“七十二条半弄”的风貌,但是她的魂和根还在,并且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原文重读:
西峰突石尤屼嵲,南望湖光江影,北眺皋亭、德清诸山,东瞰杭城万灶,靡不历历。下山五里,过岳王坟。十里至飞来峰,饭于市,即入峰下诸洞。大约其峰自枫木岭东来,屏列灵隐之前,至此峰尽骨露;石皆嵌空玲珑,骈列三洞;洞俱透漏穿错,不作深杳之状。昔黥于杨髡对和尚的鄙称之刊凿,今苦于游丐之喧污;而是时独诸丐寂然,山间石爽,毫无声闻之混乱,若山洗其骨,而天洗其容者。余遍历其下,复各扪其巅。洞顶灵石攒空,怪树搏影,跨坐其上,不减群玉山头也。其峰昔属灵隐,今为张氏所有矣。下山涉涧,即为灵隐。
今日寻踪:
飞来峰:面朝灵隐寺的山坡上,遍布五代以来的佛教石窟造像,多达340余尊,为我国江南少见的古代石窟艺术瑰宝,堪与四川大足石刻媲美。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
飞来峰的厅岩怪石,如矫龙,如奔象,如卧虎,如惊猿,仿佛是一座石质动物园。山上老树古藤,盘根错节;岩骨暴露,峰棱如削。明人袁宏道曾盛赞:湖上诸峰,当以飞来为第一。飞来峰奇石嵯峨,钟灵毓秀,在其岩洞与沿溪的峭壁上刻有五代、宋、元时期的摩崖造像,其中尤以元代藏传佛教(喇嘛教)造像最为珍贵,堪称我国石窑造像艺术中的瑰宝,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飞来峰西麓有冷泉掩映在绿荫深处,泉水晶莹如玉,在清澈明净的池面上,有一股碗口大的地下泉水喷薄而出,无论溪水涨落,它都喷涌不息。
灵隐寺:在飞来峰与北高峰之间灵隐山麓中,两峰夹峙,林木耸秀,深山古寺,云烟万状,是一处古朴幽静、景色宜人的游览胜地。相传1600多年前印度僧人慧理来杭州,看到这里山峰奇秀,以为是“仙灵所隐”,就在这里建寺,取名灵隐。
原文重读:
初三日,自余杭南门桥得担夫,出西门,沿苕溪北岸行。十里,丁桥铺。又十里,渡马桥,则余杭、临安之界也。〔其北可达径山。〕又二里为青山,居市甚盛。溪山渐合,又有二尖峰屏峙。一名紫薇,一名大山。十五里,山势复开。至十锦亭,一路从亭北西去者,于潜、徽州道也;从亭南西去者,即临安道也。
今日寻踪:
余杭:地处浙江省北部,位于杭嘉湖平原和京杭大运河的南端,是长江三角洲的圆心地,是“中华文明曙光”──良渚文化的发祥地,素称“鱼米之乡,丝绸之府,花果之地,文化之邦”。 早在六七千年前的马家浜文化时期,先民就在余杭这片热土上生息劳作,使这里成为稻作文化起源地之一;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余杭大地上更是孕育出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曙光”,今天,良渚文化遗址群已成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最具规模和水平的代表;余杭之名,春秋时已见诸史籍,属吴、越领地,战国中期属楚;南宋时期,余杭作为京畿之地,成为全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余杭山水如画,钟灵毓秀,自然人文景观极为丰富。有“茶圣”陆羽、大诗人苏东坡、金石书画家吴昌硕等名家留下的踪迹,有江南三大探梅胜地之一的超山、佛教圣地径山、东明山森林公园、黄鹤山天都城等风景名胜,有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良渚文化博物馆、杨乃武与小白菜奇案遗迹等人文景观。
原文重读:
从十锦亭往西南又走一里,有一条石梁横架在溪水上,称为长桥。越过桥往南又行一里,进入临安县东关。
今日寻踪:
临安:临安是首批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市,拥有“国家级生态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竹子之乡”、“中国山核桃之乡”、“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山核桃之都”、“全国绿化造林先进县”、“杭州后花园”等称誉。临安山清水秀、风光迷人,境内有天目山和清凉峰两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中天目山被列**合国人与生物圈网络成员,还有青山湖国家级森林公园,大明山省级风景名胜区等数十处名胜景点。湖光、山色、巨树、溶洞、峡谷、飞瀑、温泉等形成了临安独特的自然风光。秀丽的山水吸引来众多名人墨客。谢安、昭明太子、李白、白居易、苏轼、郁达夫、周恩来等曾留下他们的足迹和诗文,给临安的山水更增添了深厚
的文化底蕴。临安的佛教文化源远流长,西汉佛教初传中国时就有印度僧人入天目山播教,天目山被尊为韦驮菩萨的道场。历代高僧辈出,在东南亚尤其是日本影响深远。
原文重读:
盖金华之山,横峙东西,郡城在其阳,浦江在其北,西垂尽处则为兰溪……婺水东南从永康经郡之南门,而西北抵兰溪,与衢江合……盖北山自玉壶西来,中支至此而尽,后复生一支,西走兰溪。后支之层分而南者,一环而为龙洞坞,再环而为讲堂坞,三环而为玲珑岩坞,而金华之界,于是乎尽……中支既尽,南下之脉复再起而为白望山,东与杨家山骈列于北山之前,而为鹿田门户者也……忽有光一缕,自天而下。盖洞顶高盘千丈,石隙一规,下逗天光,宛如半月,幽暗中得之,不啻明珠宝炬矣……洞之中央,一瀑从空下坠,冰花玉屑,从黑暗处耀成洁采,水坠石中,复不知从何流去……朝真以一隙天光为奇,冰壶以万斛珠玑为异,双龙水陆兼奇,幽明凑异者矣。
今日寻踪:
金华北山:素以林海莽原、奇异洞景、道教名山著称于世。层峦叠嶂,山泉长流,经水流长期冲刷、溶蚀明显的“喀斯特”地貌鬼斧神工地造就了千奇百怪的50多个溶洞。山泉通过溶洞形成飞瀑和暗流,组成了一幅幅罕见的水石奇观,早在宋代即有“天下名山”之誉。旧时金华山就有“五洞十景”,其中尤以“小舟穿岩洞,琳琅景物多”的双龙洞、“一瀑垂空下、洞中冰雪飞”的冰壶洞、“千寻通地脉、一线透天门”的朝真洞、“眼前逢壁疑无路,跌宕前登别有天”的桃源洞最为著名。而合称为“金华三洞”的双龙、冰壶、朝真三洞被誉为道教第三十六洞天。三洞之奇引人入胜,不仅因为“洞幽、水趣、瀑奇、石美”的自然景观,更因为亲历“卧舟”、“观瀑”、“赏石”、“探险”四种特殊的游览方式,崎岖曲折中自有永志难忘的盎然奇趣。
原文重读:
万历四十八年(1620)五月二十三日,始过江山之青湖。山渐合,东支多危峰峭嶂,西伏不起。悬望东支尽处,其南一峰特耸,摩云插天,势欲飞动。问之,即江郎山也。
今日寻踪:
江郎山形似石笋天柱,形状像刀砍斧劈,自北向南呈“川”字形排列,依次为:郎峰、亚峰、灵峰,人们叫“三爿石”,被中外游客称为“神州丹霞第一峰”。郎峰峭壁上有明代理学家湛若水摩崖题刻“壁立万仞”四字。江郎山不仅聚岩、洞、云、瀑于一山,集奇、险、陡、峻于三石,雄伟奇特,蔚为壮观,且群山苍莽,林木叠翠,窟隐龙潭,泉流虎跑,风光旖旎。每当云雾弥漫,烟岚迷乱,霞光陆离,常凝天山于一色,融云峰于一体。无怪唐诗人白居易赞曰:“安得此身生羽翼,与君来往醉烟霞。”徐霞客三次游江山时都写到江郎山。他把江郎山与雁荡山、黄山和鼎湖峰进行比较,极力赞叹江郎山“奇”、“险”、“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