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海洋经济开新局 转型升级谋新篇

来源:浙江日报 2011/03/23 发布时间:2020-11-28 浏览量:13

经济日报记者 黄 平 

日前,浙江省政府和交通运输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发布“中国船舶交易价格指数”,并举办“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建设推介会。

构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三位一体”的港航物流服务体系,是浙江发展海洋经济的最大亮点。推介会上,浙江省与五矿公司、国电集团、武钢集团等大型企业现场签约项目20个,投资总金额达650亿元。

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告诉记者,未来5年到10年,浙江省将紧紧抓住机遇,创建我国大宗商品国际物流中心、海洋海岛开发开放改革示范区、现代海洋产业示范区、海陆协调发展示范区、海洋生态文明和清洁能源示范区。全省海洋总产值2015年力争达到7000亿元,基本实现海洋经济强省目标;2020年突破12000亿元,全面建成海洋经济强省。

跳出陆地 发展海洋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经济发展一直领跑全国,经济实力从全国第十四位跃升至第四位。“十二五”时期,浙江省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然而,1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人均耕地不到0.45亩,缺土地、缺资源严重制约着浙江省的经济发展。

数据显示,浙江省的GDP尽管在“十一五”时期平均增速已经达到11.8%,但增速却在连续下滑。在近几年较低的投资增长中,制造业投资比重相对更低。“十一五”规划的重大建设项目中,产业类项目比重只有13%,与周边沿海发达省份比较,要低8个至10个百分点。

浙江未来发展的突破口在哪里?答案是“在海上”。

浙江拥有26万平方公里的广袤海域,是陆地面积的两倍多。全省海洋岸线6696公里,居全国首位;宁波—舟山港已跻身全球第一大海港;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2878个,数量居全国首位;近海渔场22.27万平方公里,可捕捞量居全国第一;海洋能蕴藏丰富,可开发潮汐能装机容量占全国的40%,潮流能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利用潜力巨大;海洋生产总值从2006年的184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500亿元,约占全国海洋经济总量的十分之一。 

赵洪祝说,站在“十二五”的新起点,面对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跳出陆地,发展海洋,是浙江贯彻中央精神、实施海洋强国和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区域战略的重要举措和途径。发展海洋经济既是国家战略又是地方战略,既可解决发展空间问题又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问题,既是发展规划布局又是体制机制政策创新。

谋定而动 不懈追求

发展海洋经济是浙江的现实需求,历届浙江省委、省政府为此努力不懈。

1993年,全省召开第一次海洋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建设海洋经济大省;2002年,省委领导提出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思想;2003年1月,浙江再次召开海洋经济工作会议,发展海洋经济列入了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2005年4月,在浙江陆域经济普遍强于海域经济情况下,浙江出台《浙江海洋经济强省建设规划纲要》,要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09年冬天,浙江邀请中国工程院数十位专家组成调研组,历时半月专题进行浙江省沿海及海岛综合开发战略研究。

浙江省省长吕祖善表示,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是浙江省转变发展方式、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质量的重要突破口之一。2010年初,“加快形成海洋经济等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大产业”首次被写进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

海洋经济研究专家、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副秘书长王东祥说,浙江对海洋及海洋经济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提高和深化的过程。初期主要是从认识浙江的家底、探索资源优势的角度出发“念好山海经”。“‘山海经’中的‘海’,就是做好渔、港、景、油4篇文章。”王东祥说,渔,当时排在首位,指的就是海洋渔业。港,就是港口建设,抓深水岸线资源;景,指的是海洋旅游资源;油,是指东海油气田的开发。

之后,浙江对海洋优势资源的认识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排序变成了“港、渔、景、油”,突出了港口,更注重港航物流,发展临港工业。进入新世纪,浙江对发展海洋又有了新的认识,战略目标也从原先的“做大”调整为“做强”。

浙江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陈敏尔告诉记者,经过多年的持续推进,浙江发展海洋经济有了较好的基础。

一方面,浙江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缓解资源环境要素制约、拓展发展空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谋定而动,坚持不懈;另一方面,编制实施了一大批涉海规划,通过规划的引领和调控,浙江海洋产业集群优势逐步形成,海洋产业结构和布局逐步优化。

与此同时,他们加大投入力度,推进沿海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以来,浙江省级以上海洋科技经费投入超过8亿元,安排沿海及海岛重大基础设施3000多亿元,建成了舟山大陆连岛工程、温州半岛工程、杭州湾跨海大桥等重大项目。

随着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规划和温台沿海产业带发展规划的实施,以及宁波—舟山港一体化的整体推进,浙江发展海洋经济已经跳出“就海洋论海洋”的传统圈子,站在了注重陆海统筹、促进陆域和海域协调发展、3大产业协调发展、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的新起点。

先行先试 抢抓机遇

“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浙江省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规划,也是中国第一个海洋经济示范区规划。最终的发展目标,是要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区域和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高地。其特殊意义在于先行先试,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探寻道路。

先行先试,意味着机遇。

一是“三位一体”的港口建设机遇期。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厅长郭剑彪说,以港口为依托,构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三位一体”的港航物流服务体系,是省级政府推动港口转型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一次有益探索。到2015年,浙江沿海港口将基本建成7大交易平台,搭建完成综合性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主体框架并进行若干货种的试点交易,初步建成“联通南北沿海、联通长江沿线、联通西南内陆和联通世界海洋”的4大运输通道,形成海陆联动沿海港口综合集疏运网络,基本适应沿海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的集疏运需要。大宗商品交易量超过5000万吨,实现交易额2020亿元。

二是培育海洋新兴产业、构筑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机遇期。这份新兴产业目录包括:石化成套设备、潮汐能设备、海水淡化设备、核电设备、港口机械、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水利用、海洋勘探开发。

三是开发开放海岛资源成为海洋经济新增长极的机遇期。舟山将成为大宗商品国际物流基地、现代海洋产业基地、国家级海洋科教基地。

据此,浙江规划了一个总体布局,简称“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

“一核”,就是以宁波—舟山港海域、海岛及其依托城市的核心区;“两翼”,包括环杭州湾产业带及其近岸海域的北翼和以温台沿海产业带及其近岸海域的南翼;“三圈”,即杭州、宁波、温州3大沿海都市圈;“九区”,即重点建设沿海7市9大省级产业集聚区;“多岛”,就是重点利用和保护一批重要海岛,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

宁波是浙江发展海洋经济的核心区。在10000平方公里陆域面积之外,一项名为拓展第二个“10000平方公里”蓝色国土的发展规划正在推进。此项计划围绕港航服务业、临港大工业、海岛资源开发和清洁能源建设等重点,发展现代海洋大产业,打造国际强港。

“货物目前在宁波港装卸,一年的装卸费不过10多亿元,如果就地交易,收入可超200亿元。”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王辉忠告诉记者,宁波要打造国际强港,要向物流贸易港转型,促进港口内涵式发展。通过发展新型物流业态和港口增值服务,增强港口对重要资源的配置能力。

在浙江临港工业最为集中的宁波北仑区,记者了解到,借助深水良港,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00多家企业已在此落户。今年初,继国际船舶交易市场、进口酒交易市场之后,梅山保税港区的中国石化产品交易市场也相继开业,物流企业正在从单一的堆场、运输转向货代、配送、仓储及国际海运延伸。

在千岛之城舟山,到处是一派开发“蓝土地”的繁忙景象。在岙山油码头,万向石油项目一期27只共57万立方米的油罐已经矗立,预计今年4月就能交工验收。在粮油物流规划区,日处理大米200吨的泰丰粮油项目,6只共3万吨仓储设施已经建成,粮食加工项目工程也已开始打桩。

在温台沿海产业带,善抓商机的浙商正在积极筹划,投资海岸线、滩涂、小岛、海域的集中连片开发,直接参与港口物流、战略物资储运、石化工业,抢占海洋经济制高点。“我们现在正考虑如何在新形势下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促进企业借助海洋发展战略,提升产业,调优结构。”台州市市长吴蔚荣说。

蓝色经济 绿色发展

翻开《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可以感受到浙江渴望“建设一批现代海洋产业基地”的热切期盼,但更有一个严厉的限制:所有的一切,必须“在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必须“以生态保护为前提”。

“要做到这一条,首要的规则就是有序开发,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放到突出位置。”浙江省海洋经济办公室主任张善坤告诉记者,有关海洋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的范围正在进一步明确,并制定产业准入目录,严查违法填海、违法排放等行为,力图通过低碳技术、循环经济等方式,建设海洋生态文明。

伴随着发展理念的提升,一些过去习以为常的现象正在悄然改变。比如,海洋经济的加速发展,必然会加快人口的趋海移动。沿海产业带未来将会聚集更多的人口,新的城市也会成长。但是,发展海洋经济应更多地关注如何保障农民利益和生态环境,关注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在一些台风、海潮较多的地方,更要把开发与防护更好地结合起来。

浙江意识到,在可预见的新一轮新型城市化的进程中,一边是人口与产业高度集聚的城市,一边是适合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大片原野良田。即便是围涂成陆,也要使这些新空间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宜居城市。

在浙江省象山县,原本是废料的鱼骨被加工成松脆美味的休闲小食品,售价可高达每公斤91元。在宁海县,通过推广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技术,水产品产值增长了近10个百分点;同样在宁波,一个涵盖冷冻保鲜、鱼粉、鱼糜、鱼油和海洋生物等多层次的水产加工体系正在形成。科技助推使粗放式海洋渔业经济模式成为过去,海洋经济正向精深加工发展。

(原载2011年3月22日《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