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战略进入攻坚期。谈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多位代表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中国制造2025”战略落地,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打开了新通道。近年来,浙江从供给侧发力,不断深化“四换三名”工程。“腾笼换鸟”,要靠企业家真正引领创新;“机器换人”,关键是企业能够主动算账;“空间换地”,关键要靠企业家多多采用“零用地技改”等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电商换市”,企业要积极有为,大胆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同时,企业家要努力打造名企、生产名品,并使自己成为名家,做到企业基业常青。
翻开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浙江代表团名单,既有奋战在生产一线的产业工人,又有在国际市场叱咤风云的企业家。从他们讲述的故事中,我们看到“四换三名”这一重大战略背后,清晰浮现出浙江制造未来的巨大前景。
转型自企业家始
“同样是脱胎于传统服装产业,如今的森马到底是服务业企业,还是制造业企业?”在温州企业界,有一个著名的“森马之问”。温州市委主要领导曾这样回答:“森马的核心竞争力并非在制造环节。它的设计研发、全产业链采购、供应链管理……这一整套的服务体系,根本上来说是服务业企业干的事情。”
“森马之问”背后,是一个当今企业家们普遍面临的难题:经济新常态下,传统制造业企业如何突破自我、实现转型升级,进而打开发展的新通道?这一问题的“进阶版”是:如何在不增加或少增加资源要素投入的前提下,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浙江,率先开始了探索。2013年以来,我省作出加快推进“四换三名”的重大决策。实施“四换三名”重大战略,就是为了破解浙江经济长期以来过多依赖低端产业、过多依赖低成本劳动力、过多依赖资源要素消耗、过多依赖传统市场和传统商业模式的问题,是生产方式的再造,也是企业经营方式的再造。
全国人大代表、森马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邱光和认为,企业家,首先要认识经济新常态这个变化、理解这个变化、把握这个变化,并将这个变化为我所用。尤其是那些曾经在市场上取得巨大成功的浙商,更要以超前眼光把握大势,跟上时代发展脚步。
森马的实绩是邱光和代表这番话最好的注脚。森马服饰最近发布的2015年业绩快报显示,营业收入94.30亿元,增长15.74%;利润17.97亿元,增长21.87%。开春以来,森马更是捷报频传:2月底,公司最新一次展销会上,森马品牌秋季订单增长约10%,童装品牌巴拉巴拉秋季订单亦增长20%。
曾经的森马与国内大多数服装企业一样,遭遇行业普遍的困境。邱光和代表印象深刻,那是2012年,产能过剩、要素成本大幅增加、互联网背景下渠道变化,无一不显示“寒流”来了。
“转型是出路”,这家曾以虚拟经营扬名的传统服装企业,在冷静审视中,全面酝酿大变革:整合提升上下游供应链、拓展电商渠道、创新品牌管理、加快新品牌培育、深度整合优质资源……“从生产方式到商业模式,几乎是推倒重来。”邱光和代表说。
变革之中,森马尝试着一步步前进:由自创品牌走向并购、建立独立电商运作团队、优化组织架构……
森马资源整合的脚步早已不再局限于国内。通过与国际知名战略咨询机构麦肯锡和市场调研机构TNS的合作,森马寻求品牌的精准定位;与法国PROMOSTYT公司共同组建了森马国际时尚信息中心,把设计工作室开到首尔、巴黎和伦敦……
邱光和代表认为,企业家要努力打造名企、生产名品,并使自己成为名家,这一切要从企业家本人的转型开始。打破路径依赖,实现思想观念和经营模式的重塑,这是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必须经历的涅槃之路。
工匠精神须坚守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长盛滑动轴承股份有限公司检验员许忠明特别喜欢逛博物馆。这位“靠手艺吃饭”的一线工人,曾在一把明代椅子面前久久伫立,被其形式之美、工艺之精、气韵之雅而震撼。
“那就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样的精髓,也是现代制造业不应缺失的。”许忠明代表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我听了特别感动,这也是我们产业工人的最高追求。”
许忠明代表的一双手在同行眼中,几乎可以成为精度的象征。他曾是公司金模车间的一名技工,金模车间是企业生产制造模具和自动化生产设备零件的专业辅助车间,许忠明代表制作的模具中,内孔直径最大的有500多毫米,最小的只有几毫米。虽然孔径很小,但他可以确保做成的模具误差只有1丝,相当于人类一根头发丝直径的六分之一。
许忠明代表告诉记者,模具制作最重要的是精度。“绝对不能‘差不多’。”许忠明代表说。
如今,许忠明代表已是公司的一名检验员,他的“火眼金睛”保证经手的每一件产品都没有瑕疵。
在许忠明代表看来,“机器换人”让工厂设备越来越好,手动操作越来越少,精准度越来越高,但与此同时,现代化的生产模式容易让产品的设计者,生产线的管理者和操作者都失去对产品的“感情”。许忠明代表认为,古代的手工业匠师,是带着一种热爱和专注去做产品的,“提倡工匠精神,就是要呼吁生产者对产品投入热爱和专注,用以前手工业者的敬业态度,去设计和打造产品。”
有一次,他去一家日资企业参观,看到车间内一名工人不小心掉落了一枚崭新的螺丝,车间管理人员发现后,这个螺丝立马就被扔进了垃圾箱。这个细节,让他记忆犹新,“工匠精神还意味着,需要为保证产品质量而增添一点成本、牺牲一点速度,即使是很简单的产品,也要做到极致。”
“大家都在畅谈大国制造,我认为这需要一大批大国工匠,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成为其中一员。”许忠明代表说,他曾看到一篇报道,在德国教育体系中,很重视对“工匠”的培养,德国学生从中学开始,就根据兴趣和能力,走向不同的学习道路,一条路通向综合性大学,另一条直接通向职业技能教育,相当于有一部分人,从中学开始就瞄准了做技术工人这个人生目标。
“大国制造,关键还是要靠人,专业技术精不精、专业人才够不够、专业素养好不好,这些都决定了中国制造的品质和未来”。许忠明代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