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中职教育改革之二·课改篇
“课程”在任何一个教育体系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教育领域中的一切改革最终都将影响和归结到课程改革。同样,职业教育的改革,其最终落脚点也体现在课程改革上。在过去几年里,浙江省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从调研的情况来看,知识体系化、内容文本化等倾向依然严重,这不仅偏离了职业教育的主体价值,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教育的效能。在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进行内涵建设的现实需要下,“腾笼换鸟”,创造性地构建一个符合职业教育规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具有浙江特色的专业课程新模式,是一个势在必行且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改革课题。2007年初,作为“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之一的“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正式启动。经过三年努力,专业课程改革已初见成效,并在探索实施的过程中积累了不少有益经验。
绍兴县职教中心
新课改后的四大解决策略
学校档案:
绍兴县职教中心实施“高等教育、中职教育、成教培训”三种层次的教育。现有中职教学班162个,电大学历教育在籍学生2300多人,总在籍学生数近10000人。学校历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在近三年学生技能竞赛中,学生荣获2个国家级一等奖,7个国家级二等奖,20多个省级一等奖。尤其是服装设计制作比赛,连续三年囊括浙江省前三名,蝉联团体冠军。
策略一:实训设施配置不断改善
为了解决现有实验实训设施满足不了新课改要求的问题,学校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目前已形成了由纺织服装、机电信息、汽车维修、电工电子和建筑等几大功能区组成的区域性实训基地。轻纺类专业由省首批先进制造业人才培养培训示范基地升格为省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机电类专业2009年又创建成省级实训基地。目前实验实训室建筑面积已达2.5万平方米,设备总值达3000多万元。同时,学校为深入课程改革需要,构架校企合作平台,内建外引,构建了“车间建在学校,课堂设到车间”的新型教学模式,实现了课堂教学与车间实习的整体融合。2009年,学校还在绍兴县创意大厦设立了一个原创工作室及两个研发公司,进一步走上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新路。
策略二:教师技能水平不断提升
为了提升各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与综合能力,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学校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建立提升教师专业技能水平的考核机制;健全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制度,保证专业教师每年下企业实践锻炼2个月,其中暑假为30天,并将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纳入教师岗位考核;开展校内技能集训,要求每门专业的专业教师都能通过校本培训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各项专业技能。2009年暑期,学校对服装、建筑、机械、电子、计算机、汽修、烹饪、财会、外贸等专业课教师实施为期20天的集中技能培训,效果良好。文化课教师学专业技能。2008年学校130多位文化课教师通过专业技能的测试。同时,学校加强兼职实践教师队伍的建设,以校企联合为依托,从企业单位聘请专家、技术骨干和企业家作为兼职教师、专业顾问,现已组建了一支由十几名专家、教授和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外聘专业教师队伍。
策略三:教学组织形式上施行“包班制”尝试
在使用课改新教材的过程中,学校的教师普遍在教学组织形式上采用了全新的包班制形式。学校根据教师综合素质能力的情况实施班级责任制,若教师综合能力可胜任根据岗位任务设置的综合化课程内容的教学,则一个人负责一个班级,若能力有限,无法胜任某个内容的教学任务,则学校负责找一个懂的教师来帮忙,两人共同负责一个班级。
策略四:综合技能考核为主的课程评价方法不断创新
学校在使用新教材的专业课中,对学生的评价彻底转向了从岗位任务出发,按“综合模块”分阶段进行考核。学校的创新措施是让部分技能考核项目由企业与高校的专家来设定考核的标准,而不是由教师来主考,对综合技能的强化超出以往任何时期。
成效:
学生就业能力增强。许多专业如纺织、机电供不应求。如05级服装班学生陈斌斌未毕业就有服饰公司预订,成为绍兴市最“牛”的职校生。学校也培养出了目前为新加坡最大的DHJ服装品牌的总设计师方建新,绍兴中厦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燕等大批优秀毕业生。教师专业技能得到提升,如服装专业特长的周雪峰老师、花样设计专业特长的周李钧老师等,已成为本行业内领军人物。
温州市职业中专
课改“四大工程”彰显职教特色
学校档案:
温州市职业中专为温州市教育局直属的综合性职业中专。2009年由温州职业中专牵头,联合11所学校、21家企业单位共同组建了跨区域、跨行业的“温州市职业中专教育联合体”,开创职教集团化办学新模式。2007年6月,学校被浙江省教育厅确定为浙江省中职首批课程改革数控专业联络中心学校,数控专业先后被评为省级示范专业、省级实训基地。
以课改引领专业建设
作为温州市中职龙头,学校确立 “提供适合于学生发展的合适教育,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办学理念,提出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的工作战略。
数控专业通过课程改革试点,引进校企合作,开展“理实一体”教学实践,专业实训课时比从40%上升到70%,等级考一次过关率达85%;学生技能考项目从原来车工、数车两个,发展到电切削工、模具工、数铣工、制图员、模具设计师、装配钳工等八个,专业方向更细化,就业更有竞争力。
其他专业也加快教材、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建设,先后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教学模式,如汽修:理实一体化;计算机:任务驱动式;电子技术:项目教学法;电子商务:行为导向法;幼师:岗位主导式;美术:主题项目式。
以课改关注课堂教学
在数控专业课改试点中,学校提出“核心课程+教学项目”特色,围绕数控加工工艺设置课程,坚持一个“标准”,力求三方面“适应”。一是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原则,以学生能掌握为标准。二是适应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教学内容的编排符合学生逻辑思维的特点;适应专业技术的需求,引入“教学项目”,实现校企零距离接轨;适应专业技术的发展,实施融理论、实践教学为一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到“学的东西有用”,对学生就业及职业生涯发展有用。
发挥“教学项目”的作用。主要针对专业“核心课程”建设100个左右项目内容,包括专项技能所需的理论项目和实践操作项目,提出在“做中学”的理实一体化思路。学生在校学习两年,目标“明确”, 理论课专业课课时交错合理安排,更接近工厂岗位需求。
以课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学校在教师理念提升的基础上,加强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指导与专业能力的提升,发起并承办全国职教论坛和浙江省“特级教师大讲堂”活动,聘请与会的全国职教名师、全省中职特级教师组成专家导师团,担任各专业的指导师,指导活动每月一次,全方位多角度地引领教师向更高层次发展。学校通过实施“专业化发展工程”、“青蓝工程”、“双师型工程”、“名师工程” 四大工程来打造教师团队,构建温职专名师品牌。
以课程改革营建教研文化
针对在课改实施中发现的学校教研组功能弱化的现象,学校建立健全课改领导组及相应组织机构。提出加强教研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建设:如实训基地要求创设工厂化真实环境,实行7S管理等;日常活动的规则,如下企业锻炼、教研组常规活动、技能自我提高、听课评课等制度,要有活动程序步骤、评价标准等等。
成效:
2006年以来,学校共有50多名教师、100多名学生在国家级和省级技能比赛中获奖;教师申报各级各类课题立项的有市级30余项、省级6项。近20位老师参加了高教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等中职专业教材的编写。学校招生连年爆满,学生实习就业供不应求,用人单位满意率逾80%。
杭州市西湖职高
“区域化”课改实践模式闯新路
学校档案:
杭州市西湖职高是国家级重点职校,学校遵循“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特别探索的以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技能操作型人才和主动服务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两大基点的“区域化”课改实践模式为学校的发展闯出了新路,由此,2009年获得了“浙江省首批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基地学校”等荣誉。
公共基础课程专门化
是指以学科性、适用性、职业性和生活性为主线,结合各专业学生的需要,实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走班制和专门化教学改革。例如学校的语文课专门化改革,以《烹饪语文》校本教材为例,既保留了中职语文应有韵味,又增添鲜明专业特色。《数学》(烹饪专业用)校本教材也于2009年正式出版。数学教师由此开设的展示课,引得杭州市同行及外地学校观摩和交流。
技术课程精专化
“精”是指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确定各专业每个学生必修且须精通的通用(核心)技能课程单元。“专”则是在“精”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多个“专项技能”选修课程单元,让他们取其之一进行钻研和实习。如旅游专业每个学生通用(核心)技能必修课程单元——餐饮技能,专项技能选修课程单元——通调酒/茶艺技能、导游技能。
学校的专业教师都相对固定承担某技能单元的所有课程教学,促使专业教师成为专业行家。“职高老师给本科生上课”——杭师大邀请许水文老师给旅游专业的本科生上茶艺课,杭州市职教中心邀请张勇老师给杭州地区旅游专业教师培训调酒技能等,这类课改的成效让学校和老师们更坚定了深化和完善技术课程精专化的改革之路。
综合实践课程现场化
指将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空间载体落实在真实的生产过程中。即“现场嵌入、工学循环”。“现场嵌入”是将工作现场嵌入到学生的周末和假期空隙时间;“工学循环”是指学生在校内学习场所和企业工作现场周而复始的“训练——实作”。以烹旅专业学生为例,双休日和假期安排学生到周边的茶楼茶庄、面包厂、西点坊去实作,学生以员工的角色承担真实的服务,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不断循环,使其操作技能臻于熟练。学校的两个校外实训基地——龙坞茶村三号和优麦食品公司,也被评为杭州市优秀校外实训基地。
个性课程多样化
学校通过任意选修课的开设,实现个性课程多样化:主要有礼仪仪表类;形体艺术类;体育技艺类;学业拓展类等。正是这样,促进了学生的个性特长不断发展。2008年,杭州市高中生三大球比赛中,学校女子排球队、男女子篮球队全部成为杭州市高中学校独有的一所三支球队皆四强的学校。
需要指出的是“区域化”课改实践模式是建立在“为就业”目标导向上的,学校由此探索出的工学结合模式,使学生具有不同于一般中职生的专业技能素质和创业意识。2008届毕业生盛泽刚创立“杭州盛泽广告有限公司”,效益良好。
成效:
西湖职高的语文课专门化改革成果获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发的中职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杭州市人民政府颁发的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09年11月,《杭州日报》、《都市快报》等媒体大篇幅报道了杭州市职教教研室在全市推广西湖职高专业数学课改的活动。学校的招生计划年年超额完成,特别是2009年,学校计划招生585人,而报选的人数达1000余人。
宁波市北仑职高
“植根企业”的专业课改新路径
学校档案:
宁波市北仑职高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职校。获得全国职业教育管理创新学校等多项荣誉。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连续三年在98%以上,最终就业率100%,对口就业率在85%以上。学校成功实践走“植根企业”的专业课改之路。
教师走进企业,了解企业需求
学校组织教师经常性地下企业进行实践和调研,自2009年2月以来, 已调研了不同类型的企业近200家,同时学校还邀请企业、行业协会人员参与专业建设研讨会,研讨技能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携手企业技术和管理专家共同开发校本教材
学校鼓励教师依托课程专家等力量,参与新课程方案研究和开发,充分发掘整合学校、企业和社会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校本课程。现今每个专业都有教师参与省课改教材等编写工作,2009年7月至今已有9本教材出版。
开展企业家进校园活动,举办 “一周一讲座”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文化,为今后走上实习岗位和创业道路打下基础,2009年开始,学校组织“聘请企业成功人士,一周一讲座”活动,企业家的讲座为学生平稳地进入社会、更好地服务社会奠定了基础。
企业冠名班级,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副班主任
限于目前大多企业冠名班级只停留在资金的资助或学生实习合作的层面上,学校在如何深化其内涵上作了尝试。2009级班级中有22个以企业冠名,企业技术骨干或高管担任班级的副班主任,根据所任班级专业的培养目标,每周为学生上专业课或专题讲座1~2次,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实训,切身感受企业文化,增强学生对企业的责任意识,提高学生对企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另外,让企业标准融入对学生的评价,激发学生专业热情。
引入企业文化,全面推进“7S” 管理
学校实施7S管理,为师生创造一个干净、整洁、舒适、合理规范的工作学习场所和空间环境,使学校各场所的管理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层次,学校推行7S管理是校企合作深度发展的必然,是引入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步骤,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需要。
融入行业协会,实现资源共享
引进符合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的行业协会,借助行业协会在区域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为区域职业教育的发展搭脉,为职业学校未来发展战略提炼学校发展优势与亮点,为切实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与影响力提供真实可行的依据。同时,学校引进或加入行业协会,还可以为行业协会提供各种服务,达到更好服务社会、实现资源共享的目的。
成效:
2009年学生技能获省一等奖6人次,获全国二等奖以上有9人次,团体全国二等奖1次。“卡乐服装工作室”在2009年11月获浙江省创业创新大赛一等奖。学生社团有50多个,其中无线电测向社团的4名队员将代表宁波市参加2010年全国体育大会。学校《中级线切割编程与加工技术》等四个项目被列为市级项目。07级学生中有两位学生已经着手创业。
宁波市鄞州职高
基于教学包的“田野式”师训模式
学校档案:
宁波市鄞州职高始终坚持以促进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目标,开设了以“汽车运用与维修”为主的15个专业,每年有270余位师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学校倡导的基于教学包的“田野式”师训模式的做法被《中国教育报》以一线观察板块予以报道,为省市区有关专家领导所首肯。
教学包内涵:促进学生技能快速发展
学校在建设汽修专业的过程中,实施以教学包开发为主线的课程改革。每个教学项目的教学包主要包括维修手册、作业流程表、教材、教学课件PPT、考核细则等五个部分的资源。目前,学校已经开发成功的教学包主要有工量具室教学包,底盘、自动变速箱教学包,发动机教学包,电气24个项目教学包,钣金、油漆教学包等。这些教学包规范了教师的技能教学,提升了教学效率,促进了学生技能的快速发展。
以教学包开发为主线的“田野式”师训模式
“田野式”师训模式是指,专业教师的成长发展应该根植于学校这一大“田野”之中,专业教师通过参与教学改革,探究教学难题,完成解决教学问题的任务,从而逐步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教学包的开发过程,是一个融合设计、论证、制作、实施和反馈的循环过程。整个开发过程由全体专业教师全程参与,使教师获得实质性的专业成长,其中,学校采取了行业引领、专家指导、企业参与的三大策略来优化该“田野式”师训模式:
行业引领。学校主动申请加入汽修行业协会,由校长担任协会委员,汽修专业办主任担任联系人。这样,汽修专业教师能随时获取汽修新动向、新技术、新工艺;还可以通过吸收行业协会所提供的最新技术资讯,使得开发出来的教学包具有实用性强、教学价值高的特点。
专家指导。在教学包开发的过程中,实施了1123师训工程。邀请行业权威专家成为教学包总设计师;每项目组设:项目CEO一名,组成教学包项目专家指导委员会;培养骨干教师2名,组成骨干教师团队;配备辅助教师3名,构成辅助教师团队。其中教学包总设计师由我国知名汽修专家朱军老师担任。李东江老师负责电器项目,刘亮老师负责钣喷项目等。在具体的指导上先由专家带领“手把手”做一遍,建立实用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再由教师边学边制作教学包,专家进行阶段审核修改。这样的专家引领,如同师傅带徒弟,教师有明确的目标,许多新教师通过“做中学”、“做中改”、“做中教”,迅速成为专业教学能手和专项技能骨干。
企业参与。学校已经与丰田、现代、通用、博世、巴斯夫等企业建立长期的高端校企合作关系,并让这些企业的技术专家参与开发适用的教学包。高端企业技术人员对学校专业教师进行细致深入的技术分析,有利于教师技能水平的提升。
本版由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策划、组织
成效:
学校以此模式为中心,辐射到其他各个专业的师训上,在数控模具专业发展了“四求”技能导师制师训模式,在电子与信息类专业发展了“1+1+8”校企融合师训模式,学校提出的汽修资源库建设方案,已得到教育部、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和中国汽车维修工程学会的赞许和支持,服务于学校课程改革的8项立项课题中有4项分别被评为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及市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