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人文浙江” 提升发展软实力

来源:浙江日报 2010/04/19 发布时间:2020-11-27 浏览量:13

“打造人文浙江,提升发展软实力”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从更高、更新、更深刻的层面思考浙江的发展,把“打造人文浙江,提升发展软实力”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从浙江的实际出发,打造“人文浙江”,当前的着力点应落在努力培育“责任政府”、“诚信企业”、“文明公民”和“人文环境”上。

以构建“责任政府”为引领

政府是百姓的榜样。建设“人文浙江”,首先要建设“责任政府”,当前应突出两个重点:

政府必须依法履行职责和义务。特别应摒弃片面强调地方经济GDP增长的发展理念,把“人文浙江”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总体规划,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并作为衡量和评价一个地方科学发展水平的重要内容,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方面。

政府要着力提高公信力。政府诚信,公民才会诚信。政府的公信力是在为民服务中树立的,要把服务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发展民生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下,切实关注、逐步解决劳动就业、职工权益保障、低收入群众增收、医疗卫生服务等社会热点问题,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科学履行再分配职能,遏制贫富差距拉大的趋势。政府的公信力也是在严格依法行政,坚守清正廉洁,敢当行政责任中建立的,要严惩腐败,进一步强化决策、行政的制度约束;完善依法决策制度、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社会听证和公示制度、重要决策评估制度、决策监督制度、决策责任追究制度,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政务公开。政府的公信力更是在公务员的依法行政中落实的,要全面提升公务人员的人文素质。

以建设“诚信企业”为突破口

把“诚信企业”作为“人文浙江”建设的突破口,是因为浙商不仅在全国是一个标志性的商人群体,是世人解读浙江现象、浙江精神,评判浙江公民的一个范本;而且浙商通过市场连接着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其行为深刻地影响着社会风气。当前,企业诚信建设应突出三大重点:

企业对社会的诚信建设。诚信是企业对社会的一种基本责任和基本义务。企业对社会诚信,就是要重质量、守承诺。重质量,就是要为社会提供优质产品,严禁假冒伪劣;守承诺,就是信守对社会负责的承诺,对消费者的承诺。

企业间的诚信建设。我省企业目前面临两大困扰:一是不良债务、不良担保的困扰;二是因诚信而引发的合同纠纷困扰。因此,企业间诚信建设,重点应体现在重合同、守信用上,要切实提高企业遵守《合同法》的规范,极力减少“三角债”。

企业家对员工的诚信建设。中国企业调查系统的调查表明,96%的人认为企业的诚信取决于一把手。企业家对员工的诚信建设的重点就是要认真执行劳动合同法、尊重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应把企业与员工的诚信关系作为重要内容列入企业信用评价体系,重视发挥工会在建立企业内部和谐关系和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企业信用建设除加强诚信教育,树立诚信经营理念外,主要是依靠市场化机制来运作的。为此,建议设立“浙江诚信日”,加强诚信道德教育,在全社会树立“信用是资源、信用是财富、信用是商誉”的信用价值观;建立浙江省企业诚信网上信息库和查询系统,在工商、质检、税务、劳动、海关、食品药品、金融等领域加强信用监管,培育和发展信用服务市场,在群众普遍关心的领域、在信用建设比较重要的领域、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积极鼓励和推动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独立、客观、公正地对企业开展信用评价。

以培育“文明公民”为基础

公民的文明程度体现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培育“文明公民”的重点应放在以下四个方面: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针对公民的不同群体和不同情况,分层次构建信仰体系。对党员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应要求他们坚定不移地坚守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对普通公众来说,应引导他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感悟成功,坚定信心,拥护社会主义。同时,也应允许不同群众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的不同的价值观念和信仰。

从浙江实际出发,明确适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社会基本道德标准和要求。不仅要让广大群众清楚地把握道德底线,还应通过分析、解读每项道德规范的内在要求,引导公民自觉坚持思想行为合乎道德要求。要进一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建议开展“做一个文明的浙江人”的活动。

强化现代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有两种含义:一是当民众直接面对政府权力运作时,它是民众对于这一权力公共性质的认可及监督;二是当民众侧身面对公共领域时,它是对公共利益的自觉维护与积极参与。当前,我省公民意识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和对公共利益维护的淡漠。因此,公民意识培育的重点应加强公民对社会的责任意识,教育引导公民履行与公民身份相适应的、符合社会规范预期的职责,承担没有履行好职责而受到的谴责和惩戒。培育公民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和有序参与政治活动的意识和能力。深入开展法制文化教育,着力提高公民的法制素养,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

把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与人文精神的培育结合起来。不仅要重视提高公民的科学知识,更要着力培育公民拥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求真勇气,特别要培育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以营造和优化浓厚的“人文环境”为保障

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营造“人文浙江”建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形成“人人有书读,处处是教室,时时可学习”的环境。要举全社会之力加快发展社会教育,使更多的资源参与社会教育建设,也使社会教育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群众。

建立科学的综合评价指标和法律法规,构造“人文浙江”建设的政策环境、法治环境。首先,应完善对党委、政府及领导者的评价标准,建立包含人文建设在内的科学的综合评价体系。其次,要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激励机制,让“好人有好报”。建议尽快制定《浙江省企业信用管理条例》和《浙江省个人信用管理条例》。

进一步发挥媒体的积极导向作用,优化“人文浙江”建设的舆论环境。既要重视并努力改变目前一些媒体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责任而出现的文化低俗化倾向,建设更多的既积极、健康、向上,又为百姓喜闻乐见的栏目和节目。又要形成对破坏社会和谐的不道德行为人人鄙视、谴责的社会舆论氛围,还要建立健全对外来文化制品包括政治观点、价值理念、伦理道德等内容的审查制度。

重视社会心理在“人文浙江”建设中的作用,优化“人文浙江”建设的社会心理环境。当前,特别要高度重视和及时化解因腐败、两极分化等社会问题以及多元文化影响产生的一些不同程度的失落、焦虑、浮躁、抑郁和偏激等社会心理问题,积极利用各种措施和手段加强对社会心理的引导。

加强城乡社区居民的人文建设,构建“人文浙江”建设的高品质生活环境。要将“人文浙江”建设渗透于社区的文艺、科普、教育、体育、娱乐等各项活动中,使社区不仅成为居民生活共同体,还是居民守望相助的基地。建议在有条件的社区建立社区学院,设立“社区文化一角”,加强对社区居民的科普教育,推动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