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一篇《家乡添了绿色 生活更加红火》的新闻报道登上了《人民日报》生态版。“创新性地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将山水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并以此为引擎带动经济发展。”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杜兴林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专访时这样说道。
这篇报道重点提及了浙江丽水九龙国家湿地公园的美景、松阳县四都乡西坑村的传统村落保护和遂昌县大柘镇大田村的村级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将浙江丽水在守住绿水青山,探索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故事讲给了全国读者听。文章总结评价说:“好生态,让丽水群众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创新性地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丽水故事”是这样的。2019年1月,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批复浙江省政府同意丽水成为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2019年3月,浙江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试点方案》,丽水市委、市政府抢抓机遇,主动担当,精心谋划,稳步推进,努力推动生态经济创新发展,实现生态资源优势和生态经济优势双增长、双转化。
在推进试点工作期间,我市全力创建百山祖国家公园,并成功纳入国家公园试点序列,以国家公园的理念和标准,全域创建浙江大花园最美核心区。“国家公园就是尊重自然”。在这个过程中,丽水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核心战略来打造国家公园,体现出生态保护第一、全民共享、世代传承的生态理念。
同时,丽水市强化了规划管控,把全市75.67%的国土面积规划为生态优先保护空间,其中生态红线区占比达31.8%;出台丽水市生态产业鼓励培育类、限制发展类和禁止发展类项目清单,以区域和项目的双重生态管控,推进腾笼换鸟;对标欧盟标准建立大花园“百大标准”体系,累计发布大花园建设标准102个,推进“肥药革命”,全市高毒及禁用农药退市率达到100%,成为全国首个名特优新高品质农产品质量全程控制创建试点。
在改革生态机制上,我市通过多年努力,建立GDP和GEP双核算、双评估、双考核工作机制,接连出台全国首个山区市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技术办法,发布《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指南》地方标准,建立市、县、乡、村四级GEP核算体系,发布丽水市、9个县(市、区)、18个试点乡镇和大田村、株树村GEP核算结果。
2019年,市委、市政府对县(市、区)综合考核指标体系中新增了3类、15项与生态产品价值相关的指标,组织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先后出台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时间到了2020年初,我市在已有生态机制基础上创新建立生态信用体系。《丽水市生态信用行为正负面清单(试行)》《丽水市绿谷分(个人信用积分)管理办法(试行)》等系列制度陆续出台,从生态保护、生态经营、绿色生活、生态文化和社会责任五个维度,探索建立了个人、企业和行政村三个主体的五级量化评分制度,构建丽水生态信用“四梁八柱”。
探索建立政府购买生态产品机制、生态产品市场交易机制,完善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金融服务体系……回顾过去的两年多时间里,各县(市、区)涌现了更多有关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新探索、新路径。
景宁畲族自治县探索了基于GEP核算为基础的政府购买生态产品机制,并根据大均乡2018年度GEP增量,支付购买资金188万元。缙云县大洋镇率先开展基于GEP核算的生态产品市场化交易,国家电投集团基于大洋镇大平山光伏发电项目的生态溢价,分年度向大洋镇生态强村公司支付购买资金279.28万元。遂昌县成立了生态价值转化产业基金,整合资金1亿元,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项目、农业“互联网+”、农旅融合等项目。
在生态工业方面,我市出台了限制发展类和禁止发展类行业目录,在浙江省率先推行了工业企业进退场“验地、验水”制度。另一方面,丽水又充分发挥好山好水好空气等生态优势,各地因地制宜引进和培育了绿色数据中心、高科技特种纸等一批环境适应型产业。
以“丽水山景”为主打品牌,丽水加快全域旅游和生态旅游业发展。缙云仙都率先创成5A级景区,并创成一批4A级景区城、5A级景区镇,莲都古堰画乡被评为浙江省级特色小镇。丽水积极打造瓯江黄金旅游带,与温州市共同发布了“瓯江山水诗之路”首批20个体验地,开通上海至丽水高铁旅游专列,2019年全域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9.3%。
“丽水山耕”“丽水山居”“世界超市”“科创飞地”……一个个响当当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品牌横空出世。2019年10月,丽水发布2018年GEP数据,全市全年GEP总量为5024.4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幅为5.12%,实现了GDP和GEP规模总量的协同增长。2019年全年,全市民宿接待量达3600多万人次,实现营业总收入37.6亿元。2019年丽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31元,同比增长10.1%,增幅比全国(9.6%)高0.5个百分点,比全省(9.4%)高0.7个百分点,增幅连续11年居全省首位。
来源:丽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