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田县万山乡万山村梯田
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青田县万山乡万山村曾是红十三军开展游击活动的重要根据地之一。在这个有着深厚红色文化底蕴的小山村,至今较好地保存着革命遗址遗迹15处,其中以“藏枪树”最为独特。
昔日的万山村,因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而一度衰落,整个村庄的常住人口仅剩30人。发展方向如何选择?在最为艰难的阶段,这棵“藏枪树”给村民带来了关键启示,如今,万山村充分利用红色资源,走出了“红绿”融合的小康之路,村庄人气渐旺,面貌焕然一新。
日前,记者实地走访万山村,感受当地以“红”引人、以“绿”留人的独特魅力。
蕴含红色血脉 小村庄竹林里的“活文物”
在万山村的毛竹林中,生长着一棵古老的栲树。它胸围3.78米,树高18米,主干略倾斜,并在离地约2米处分叉,分叉口下有隐蔽的树洞。虽然树龄已逾300年,但它的树冠并不茂密,在大片竹林的掩蔽下,显得其貌不扬。
然而,正是因为这并不显山露水的特点,令这棵栲树在解放战争时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青田县开展革命游击武装斗争的实物见证。
抗日战争胜利后,***反动派竭力发动内战,对万山革命根据地进行全面“清剿”。1947年3月,万山党支部的7名共产党员根据上级指示分别潜至兰溪、建德等地,出发前,他们把4支手枪、18支步枪、若干子弹及有关文件、革命书刊藏放于这棵栲树的树洞中。后来,***反动派多次进山搜剿,都没有发现这个秘密。4个月后,7名党员返回家乡,从树洞中取出武器重新投入战斗。
尽管时过境迁,但这一段红色历史始终在万山村流传,几乎所有村民都能讲述“藏枪树”的故事。在一代又一代村民的口耳相传和红色文化的熏陶下,万山村民对这棵“藏枪树”敬重有加,几十年来一直悉心呵护。村民们说,红色遗迹遍布全国各地,但像“藏枪树”这样珍贵的“活文物”并不多见,它既是万山村的独特印记,更是浙西南革命精神的象征。
2013年7月,青田县和万山乡为“藏枪树”立碑撰纪,从那时起,“藏枪树”逐渐为外界所知,不少来自缙云、永嘉等地的“驴友”慕名而来,只为亲眼一睹“藏枪树”的风采。
来瞻仰“藏枪树”的外地来客多了,村民们便在他们的提议下,带着他们一路参观村里其他几处革命遗址遗迹。日子久了,不少村民成了熟练的“讲解员”,而游客们则习惯于在临走时向村民们买些蔬菜、水果等土特产。“当时大伙儿都说,没想到一棵树能吸引这么多外地游客,还能让大伙儿挣到钱,要是能把‘藏枪树’的故事传得更远该多好。”万山村村委主任潘荣说。
巧借东风 “藏枪树”成了“致富树”
万山村四面环山,山高路陡,只有一条盘山公路可供出入,村民世代以种植水稻、番薯为生,也曾短暂发展猕猴桃产业、建立杉木基地,但“靠山吃山”的发展模式一直没能真正带动村民致富。
2017年,青田县加大革命老区建设力度,借此东风,万山乡提出了“传承红色基因,发展绿色经济,打造两美万山”的发展理念。在“藏枪树”等红色革命故事的耳濡目染下长大的潘荣意识到,有多处革命遗址遗迹、同时也是“浙西南刘胡兰”潘香凤烈士故乡的万山村,可以抓住这一机遇,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
“我最熟悉的革命故事就是‘藏枪树’,因为当时的7位党员中,名叫林道通的党员是我的舅舅,我从小听着他的故事长大,对他充满敬意。”潘荣告诉记者,早在五六年前,他就为慕名而来的游客充当“红色历史讲解员”,这项并不收费的志愿服务,他坚持至今。
在青田县和万山乡的支持下,万山村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设计出一条红色研学路线,以“藏枪树”和革命交通总站等革命遗址遗迹为核心,再现革命先辈的光辉事迹,弘扬红色文化,开展党性教育。
2019年,万山乡以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为引领,积极打造精品红色旅游目的地,谋划并实施了交通总站遗址修缮及布局优化、纪念馆整体修缮、红色集市打造、红色驿站及标识系统打造等一系列项目,万山村的“红”味愈发浓郁。
“把游客吸引到村只是第一步,不仅要让大家有得看、有得听,更要有丰富的体验项目。”潘荣说,基于这样的发展思路,万山村在“藏枪树”旁修建了军事拓展训练基地,通过模拟再现革命场景等方式,让游客亲身感受革命历史,同时还在村口修建了可供80人用餐的“红路”农家乐,推出“红军餐”,让游客深度体验烽火岁月的生活场景。
近年来,万山乡还通过挖掘传统的农家酿酒文化,改良生产技术提高酿酒品质,结合红色文化、整合各村资源推出了“万山红”米酒,促进村民增收致富。依靠红色旅游,“万山红”米酒飘香,醇厚的酒香引来了温州等地的客人远道而来,越来越多万山村民迈步奔小康。
村民潘万松,是最早一批通过卖米酒等农产品致富的村民之一,他自豪地说:“我们村世代酿酒,人人都是‘酿酒师’,但在过去多是自给自足,自从开发了红色旅游,村里人气旺了,米酒等农产品成了抢手货,一公斤‘万山红’米酒能卖60元,单这一项,我一年增收就近8000元。”
不仅如此,万山乡还制定了《万山乡红色旅游发展规划》《万山村红色主题村落规划》,以“万山红”加“万山绿”的发展模式,致力于将红色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助推乡村振兴。
锚定“红绿”融合 推进高质量绿色发展
在深入挖掘浙西南革命精神的过程中,万山村出版了《红色根据地万山》《万山史话》《潘香凤》等书籍,编排了《万山红》《战地山花别样红》《不屈的潘香凤》等歌曲和舞台剧,打造出一个有故事、有记忆、有温度的“红色革命记忆小镇”。
随着红色资源被全面盘活,这个地处偏远的小山村人气越来越旺,实现了“红色新生”。“万山村的红、绿资源非常丰富,像‘藏枪树’这样的革命遗迹特色非常鲜明——它是鲜活的生命体,生动记录了红色革命历史。”万山乡党(工)委书记毛平平告诉记者,万山村地处海拔570米的高山上,很适合开发高山蔬菜、梯田观光等绿色产业,“我们用‘红色’吸引人,用‘绿色’留住人,‘红绿’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会越做越好。”
记者了解到,目前万山村已组织开展了多批次的中小学生暑期军事夏令营,并将通过积极建设中小学研学教育基地等方式,有效激发革命老区红色文化活力、发展红色文化产业,打造万山党性教育、国防教育、军事教育基地,进一步增强“红色万山”的品牌影响力。近年来,万山村被评为丽水市“红色基因”党性教育现场教学基地、丽水市乡村振兴实训基地,成为我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重要阵地,今年,万山村还成功获评浙江省第八批国防教育基地,持续走在青田县“红绿融合发展”前列。
据统计,2019年前来万山村参观旅游或开展党性教育活动的人数超过8500人次,村民人均收入达2万元,村庄环境、村民精神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变,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返乡创业,推动家乡实现进一步发展。
成功奔小康后,万山村有了新的发展思考。为了改变“山巅孤岛”的历史局面,根据最新规划,万山村和万山乡政府驻地——孙阔村之间,将新建一条公路,在改变当地交通劣势的同时,使万山各村的联系更为紧密,更利于拓展红色旅游路线。“今后,万山红色旅游、陈吾寮村孙岸摄影点等将被连点成线、连线成面,‘红绿’融合之路会越走越宽。”毛平平说。
来源:丽水日报 记者 付名煜 叶礼标